【內容摘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終生受益。
【關鍵詞】繪制圖表自學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發現能力
地理學是一門文理兼備的綜合性學科,內容廣博。因此學習地理需要學生具備多種能力,這也為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地理學習最主要運用的工具就是各類圖表,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繪制圖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課堂再現生機與活力,應成為我們每一位地理教師的自覺追求。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地理教學中去。
一、繪制圖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每個人從伊呀學語開始,吃飯,走路,任何不會的事,他都想去嘗試。但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過度安排和束縛,限制了孩子的探究能力、自學能力。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驅動下,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是填鴨式,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不到培養。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繪制圖表就是有效途徑之一。比如學習中國地理時,就可充分運用繪制圖表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用透明紙描畫中國政區圖,并在圖上填寫主要行政區的名稱,可以讓學生從畫圖中獲得中國位置和地名的空間觀念。同樣可讓學生在地形圖上描畫山脈的走向,河流的流向,讓學生從中獲得我國山河分布的大勢,形成空間觀念。因為學生對自己畫圖很感興趣,所以通過畫圖,既可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繪制圖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地理學習,離不開較強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各類圖表(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等)以及野外觀察,實驗等,才能找出有用的地理信息,掌握地理事物的現象的本質和特征。但目前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是走馬觀花,過而不留。也有時是老師過高估計學生能力,認為其看一下就能懂。有學生甚至在地圖上連陸地和海洋都分不出來,特別是只有輪廓的空白圖。這主要是不少學生觀察能力較低,看過了,老師講過了,但學生并不能抓住其本質和特征,難以在頭腦中形成較深的印象,更談不上去進行分析。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讓學生動手畫圖、描圖等來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比如觀察氣候資料圖,讓學生說出氣候特點,判斷氣候類型,老師提醒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回答,再讓學生回答,很多學生還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因為學生一對代表氣溫和降水的圖例區別不清,坐標和其數值的多少印象不深,二對氣溫和降水的變化與月份(季節)的關系總結不出。這時就應讓學生動手畫一幅氣候資料圖,即用一個表格把某氣候類型各月的氣溫和降水的數值列出來,讓學生利用描點法畫一幅氣候資料圖,在畫的過程中,學生就知道這種圖以后應怎么分析,也就容易總結出氣候特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手畫圖,可提高學生觀察的敏感性,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能力。
三、繪制圖表,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空間想象能力是人們借助想象把某種事物的形狀,位置等在頭腦中進行虛擬和空間定位的能力。地理的學習中,特別是自然地理的學習,離不開空間想象能力,比如地球的宇宙環境、大氣環流、水循環、地表形態、自然帶的分布等知識,都強調空間概念,如果學生不能將所學知識在頭腦中與空間概念對應起來,就談不上對知識的真正掌握,就不能靈活運用。而這些空間概念非常大,難以把它們置于學生的視覺范圍內,所以學生在學習自然地理時感覺到很難。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多種,比如利用示意圖,地理模型,以及多媒體設備演示等,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學生動手畫示意圖,因為示意圖不僅是地理知識呈現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學生在練習和考試中經常碰到的。例如,講地球的公轉意義時,就應讓學生去畫太陽光照示意圖,邊畫邊提示學生想象地球的球形輪廓,經緯線在球面的分布,經緯度在球面的變化規律。太陽光線為一束平行光線(因太陽離地球非常遙遠)照射到地球表面。要注重讓學生畫出與球面垂直的那根光線,即把那根光線沿長,能通過球心。然后畫出晨昏線(圈),要讓學生想象晨昏圈始終和太陽光線垂直,這樣通過畫圖,讓學生在頭腦中進行構思,去進行空間想象,學生畫出來的圖就不是幾根簡單的線條,學生就能把它與實物建立一定的關系,對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等知識,就不再是紙上談兵。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手畫圖,并對所畫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在頭腦中進行想象,最終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印象,即古人所說的“胸有成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四、繪制圖表,提高學生的發現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改變老師講得過多的灌輸式教學,提倡探究式教學。即在教學中不直接講授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原理,而是通過各種方式,如閱讀、實驗、觀察、思考、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去探究發現一些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原理,象科學家一樣去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之間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和原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在繪制圖表中培養學生發現能力,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比如,畫太陽光照圖時,讓學生畫出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并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學生就很容易發現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規律,即正午太陽高度從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且呈對稱分布。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畫太陽直射點在不同緯度時的晝夜分布,讓學生發現全球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畫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讓學生發現其分布和移動規律,畫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讓學生發現地域分異規律等。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中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畫圖對發現能力培養的作用,即20世紀初,英國倫敦郊區發生了一次來勢兇猛的霍亂,工作人員把病人的居住地在地圖上進行標記,就發現一個明顯的規律:發病者基本分布在一口井周圍。人們把這口井填埋后,疫情就終止了。可見畫圖能把抽象的地理事物直觀化,有利于學生發現其空間分布的規律和內在聯系,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和發現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應當讓學生多動手畫圖,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三).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薛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