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怎樣讓每個孩子在數學學習時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呢?筆者認為,孩子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課堂學習與交流、解決生活問題、答題等方面,要做到這些,學生的幾種基本能力少不了。
一、整理信息的能力少不了
本學期,本人擔任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工作,在日常的教學中,我越來越感覺到學生能力的缺失。比如說,教材中有這樣一個問題,“這三個村去年住樓房的戶數各是前年的多少倍?”有部分學生竟然不知道這里有三個問題,以至于在解題時出現了種種問題。相信不少老師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同感,許多學生在解題時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不是他們不會做,而是由于沒有把握題目的意思,沒能夠很好的整理出相關信息。這些問題,主要有:一是審題不清,特別是問題看不清,該有兩個問題的只答了一個,有時難的問題解決了,簡單的問題沒有做,這種問題最令老師痛心;二是信息搜集不全面,特別是一些圖文結合、含有表格的信息,學生無法理解題意,漏找相關條件。三是錯誤理解題意。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然而,信息整理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維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從小開始,教師就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較強的能力。
1.讀一讀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不同的場合,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也可以作出明確的規定。如新授課時可讓學生大聲讀,獨立作業時可讓學生輕聲讀或者默讀。無論是哪種讀題方式,都應讓學生認真仔細,讀準、讀通句子,從而為正確理解題意做準備。例如在認識周長后有這樣一道題:“先描一描,再估一估那個圖形的周長長一些?”不少同學都只填了“()號圖形的周長長一些。”這個空而忽略了描的過程。像這樣的例子還很多,為了防止出現這樣的差錯,就要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讀題習慣。
2.看一看
要想讓學生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特別是一些圖文結合的題目,學生如果不注意觀察圖中信息而直接根據文字解答,那就難免會遺漏一些信息,從而導致解題錯誤。因此,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提高審題能力的重要手段。
記得曾經聽到過一節《找規律》的課,上課伊始,老師出現了一幅圖,并指著圖問:“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我看到了小兔子。”“我看到了大樹。”……老師急了,又問“那你看到了幾只兔子?兔子的中間有什么?”后面的問題因學生開始的混亂而問得比較瑣碎,有種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嫌疑。而如果當時他能改變一下提問方式“從這幅圖中你能找到那些有規律地擺放的物體,它們分別是怎樣擺放的?”學生就可以自己去發現了,教師也沒有那么累了。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自己的教學語言首先要簡練明確,對學生的觀察要求要指向清晰,盡量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價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學生就能學會從數學的角度來觀察畫面,尋找有用的數學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
3.畫一畫
在讀題、看題的過程中適當地將所認為重要的東西畫下來,會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畫的內容可以是重點句、可以是重要的數據、可以是提醒自己注意的關鍵詞等等,如果學生能養成邊讀邊看邊畫的習慣,那么他的審題能力也會大大增強。
二、交流能力少不了
新課程的一個最大亮點是學生地位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發現學習等等。而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不夠強,特別是在合作學習時,很多時候學生要么不知道該說什么,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說了半天說不出所以然來,要么就是你一言我一語,唧唧喳喳,亂七八糟。這樣的合作與探究,別說高效,恐怕連最基本的任務都不能完成。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這方面能力,并從低年級開始,持之以恒的抓好抓實這項工作。
1.明確合作內容,提出交流要求。在與小組同學作或交流前,教師要說清合作的內容,并提出具體的要求,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合作。該做什么,該說什么,怎么說,都要從小就培養。
2.指導交流方法。學生說話時,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其良好的習慣,如把話說完整的習慣,想好了再說的習慣,不啰嗦的習慣等等。
三、動手能力少不了
動手能力是實踐能力的重要部分,我們可以不夸張的說,不會動手的孩子就不會學習。你看,從剛學習數數時要動手,探究圖像的面積要動手,找規律也要動手,在數學活動中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其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往往會超過其他學生。本人認為,我們應該培養小學生以下幾種最基本的動手能力。
1.擺擺拼拼。在低中年級,有許多實際問題的信息需要利用小棒、小算珠、小正方形(體)擺一擺,拼一拼,教師應培養學生有序擺拼的能力,這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個基本技能。
2.折折剪剪。在解決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時,教師需要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折折剪剪的過程中,理解題意,解決問題。如:把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圖形?探究哪些圖形可以圍成一個正方體等。教師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剪一剪、折一折,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題意,正確思考,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空間觀念。
3.畫畫添添。高年級數學進一步由具體的圖文轉變成文字,學習內容進一步抽象化,這就需要學生能通過畫一畫(如:畫數量關系圖、行程路線等)、添一添(給不規則的圖形添上線條,使其分割)等方式促進其解決問題。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教師若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些基本技能,對他們一生的學習都會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楊廟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