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有效教學的評價內容有三項:教學內容的評價,教學實施的評價和教學效果的評價。相對而言,教學實施過程是課堂教學評價中比較顯性的部分,如教師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學生課堂上的行為有哪些是可以觀察的等。不像“教學內容”或“教學效果”兩部分的評價,評價者不只是憑借觀察,而要進行較多的分析才可以獲得比較準確的信息。在語文有效教學的視角下,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評價一堂課的教學實施情況。
一、教學活動是否圍繞主要目標展開
教學活動需要指向主要目標,為主要目標的實現服務。有些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似乎更注重活動形式的多樣、豐富,不思考為什么要開展這些活動,不反思或較少反思這些活動的效果。
例如有位老師執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感受荷塘對作者的意義”,但是,上課的時候,教師設計的卻是這樣一組教學活動:
(1)放映十幾幅荷花的照片,聽配樂朗誦描寫荷花的歷代名詩詞,讓學生說說荷花的特征。
(2)讓班級里學過繪畫的一名學生展示他的繪畫作品,并談談自己畫荷花的體會。
(3)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荷花與朱自清描寫的荷花作比較。
(4)由學生談讀了“荷塘月色”自己聯想到了什么。
(5)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進行比較。
這堂課,老師采用了多媒體展示、朗讀教學、學生作品展示、討論質疑等環節,課的一些片斷中還是不乏精彩的學生表現,但是,加在一起卻不成系統。其實,《荷塘月色》的教學點很多,把對荷塘的細膩描寫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也未嘗不可,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教師圍繞這一條主線展開,達成一兩項主要目標即可,不必求全,不應使用過多的“花招”。
當然,我們在對一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之前,最好先要了解他確立的教學目標,通過他的目標看他的教學,或者透過他的教學反觀他的目標,不應亂發議論不著邊際,或評價者與上課教師對教學目標未達成共識,出現各執一端、雞同鴨講的尷尬。
二、教學過程是否合理
清晰的教學過程是達成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評價一堂課的教學過程是否合理,主要應關注這樣幾個方面:
(1)教學思路是否清晰
一節課的教學活動流程就像一篇文章的結構一樣,需要有起、承、轉、合等清晰的脈絡,執教一堂課只有眉目清楚,層次清晰,學習者才能循序漸進,教的人環環相扣,學的人才便于步步深入,師生在自然而然中共同實現教學目標。
(2)教學板塊安排是否合理
一堂課往往既有總的教學目標,也有分層目標,既有重點內容,也有輔助性知識。與這些目標的達成相對應的,是教學活動的板塊區分,并依此安排課的輕重、詳略、講授還是研討。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見到某些教師對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多次叫學生起來發言,而到了關鍵的或核心的問題,卻沒有足夠的時間討論,或由教師一筆帶過,這就把輕重關系弄顛倒了。
(3)各教學板塊、教學環節之間是否有內在聯系
一堂語文課,在主要教學環節上,上一個環節應該為下一個環節學習服務,最后達成主要教學目標。
三、落實目標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
(1)喚起學生的需要,不生硬灌輸
學生學習是否積極主動直接決定教學效果如何,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的有效程度,與學生參與程度成正相關。有研究者對學生的狀態作了細致的劃分,將學生上課時的狀態分為六種,即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并針對每一種狀態提出評價的細則,具體如下:
注意狀態:①看學生的目光是否追隨發言者(教師、學生)的一舉一動;②看學生的回答是否針對所問;③看學生的傾聽是否全神貫注。
參與狀態:①是否全員全程參與學習;②是否積極投入思考或踴躍發言;③是否興致勃勃地閱讀、討論,④是否自覺進行練習(聽、說、讀、寫),⑤有沒有一些學生參與教(指點幫助別人或標新立異)。
交往狀態:①看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②看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交流時是否語言得體;③看整個課堂教學氛圍是否民主、和諧、活躍。
思維狀態:①看學生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善于以自己的語言說明;②是否敢于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開展爭論;③看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創意。
情緒狀態:①通過捕捉學生思維表情變化去分析評價;②在學生個別回答問題時,觀察其他學生的反應;③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情緒。
生成狀態:①是否全面投入學習;②是否有滿足、成功、喜悅等體驗,對后續學習確有信心;③學生能否總結當堂學習所得,或提出新的問題。
通過對上述六種狀態的評估證明,學生的學習狀態,除了受限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基礎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更受教師的課堂表現影響。課堂上,教師是不是能做到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方法、表達,來激發學生情緒、以積極的狀態參與學習,是課堂評價的重要內容。
當然,上述六種狀態只是作為一種參考,不是作為評估的細則,只是提醒我們要關注學生上課時的學習狀態。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放到整堂課的學習目標達成的框架內來評價,不能僅僅看表面的熱鬧,不能為表面的活動而安排教學活動,也不能僅僅為遷就學生的淺層愉悅需要而使用講課噱頭。這是需要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警惕的。
(2)開展平等對話,過程自然
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軌跡,尊重學生的思考和發現,在對話教學中幫助學生生成教學目標。一般來說,能由學生說出來的,教師應盡量不說;教師的引導、點撥、評價都要恰當,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就能自然流暢地進行。
對話教學不僅僅是讓師生都有說話的機會,不是表面語序上的“你有來言,我有去語”,它還是一個多層面的學習與思維活動。對話教學的價值,不完全在于幫助學生獲得新知識,也在于借助信息的交流整合大家的思維,提升思維與表達品質,還在于養成學生平等對話、善于傾聽、尊重他人、寬容異端的人文精神。
當然,同任何教學技巧的運用一樣,對話教學的價值在于有利于某些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對話教學的使用應自然、得當,不能為使用而使用。
(3)重感悟體驗,強調自我反思
與其他學科內容相比,語文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最密切,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感情體驗最直接,與人的情感世界距離最短。這給語文老師提供了一個引導學生走近語文學習材料、達成學習目標的一條捷徑。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活動情境,借助社會活動中的關鍵事件,借助生活經驗和感悟,借助社會語言的新現象新表達,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使相對陳舊的學習材料體現現代價值,使相對死的知識變成活的知識,獲得新的學習價值。比如,《論語》中有“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之語,現代社會講“執行力”的重要性;《論語》里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現代社會主張負有社會道義責任的官員和知識分子要廉政為官,淡泊為學,否則其行為就值得懷疑,道理是古今相通的。引導學生借助現代社會的現象、理論來理解古代典籍(語言材料),就會提高學習效率。
喚起學生體驗的教學方法有很多,比如運用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反觀自己的行為和精神世界,使學生在自我反思中取得進步。
(作者單位:安徽省懷遠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