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閱讀活動,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朗讀的總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有感情的朗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卻發現:學生讀起書來,有的節奏拖拉、哼聲一片;有的吐字含糊、沒精打采;有的搶讀拖讀、各行其道、我行我素……
孩子怕朗讀是因為他們不會讀,如何讓孩子會讀、樂讀,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嘗試。
一、范讀引路,跟讀模仿,激發興趣
人的學習,大多從模仿開始。每天早讀、語文課上,我就帶領著學生一句一句地去讀課文。我讀一句,孩子們讀一句,讀完一段,再讓他們把這段連起來讀一讀。教師的朗讀為學生樹立了感性直觀的榜樣,讓學生在“模仿——矯正——再模仿”的過程中,朗讀能力不斷提高。跟著老師一起讀書,學生讀得興趣盎然、非常認真投入,都在竭力地表現出自己最好的狀態。一邊讀我還一邊講解一些朗讀的方法、技巧,學生邊體會邊模仿,進步很大、很快。
二、標點入手,句讀停頓,讀通讀順
模仿對于學生的作用固然不可小視,但是朗讀不能只停留在模仿的層面,于是我就從句子節奏把握和標點符號的朗讀指導入手,教孩子學會停頓和節奏,將課文讀通讀順。
例如:教學《七律·長征》一課,我就先讓學生自己畫一畫節奏,然后再進行指導,就變得簡單很多。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再如:《灰椋鳥》中,沒有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沒有這幾年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我到哪兒去觀賞這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呢?
學生一開始讀時,沒有注意到這里的問號。我問:“大家看一看,這是一個什么句?”學生看了回答:“反問句。”我追問:“反問句的作用是什么?這里為什么要用反問呢?”當學生理解到了這里是用反問的語氣來強調,我讓學生再來讀這句時,朗讀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三、輕聲重音,突出關鍵,讀出感情
我們常說,讀書要做到抑揚頓挫。要做到這點,輕聲和重音的朗讀指導就顯得格外重要。不同的輕重音也能表達不同的語法意義。這里的輕聲不僅指應該讀成輕聲的音節,還指輕讀。
例如:“著、了、的……”學生常常會將輕聲音節拖長。于是這里必須強調讀得輕短,而且要經常、反復地強調。
再如:“我已經吃過了。”(“過”重讀,表示完成態)“北京我以前去過。”(“過”輕讀,表示經歷態)
說過輕聲的朗讀問題,我們再來看看重音的朗讀指導與訓練。
例如:《大江保衛戰》中,寫戰士們營救被洪水圍困的群眾一段,就要從語氣的高低輕重的不同,來強調戰士們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以及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高度信任。下面的這些字就要讀得重一些:“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欲墜的電桿。在安造垸,他們救出了被洪水圍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兒園老師周運蘭;在簰洲灣,他們給攀上樹梢等待了近九個小時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軍旗飄揚;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軍徽閃爍。滔滔洪水中的群眾,看到了紅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們的大救星。”
除此以外,我讓學生在把握了文章的基調,體會了文中的情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融入文章、讀出感情。
四、多樣活動,多元評價,愛上朗讀
朗讀形式的變化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多種方式的比較朗讀、身臨其境的配樂朗讀、富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讀、創設情境的想象朗讀、生動傳神的表演朗讀、充滿挑戰的比賽朗讀……給孩子的朗讀插上了翅膀,讓他們祖國的語言文字中自由飛翔。
教師及時的評價、肯定和鼓勵則是學生朗讀不斷進步的動力和源泉。一個及時的提醒、一個真誠的夸獎、一個鼓勵的眼神,都會細心呵護著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和信心。
孩子們漸漸喜歡上了朗讀,每天早讀課上,讀書已經成了孩子們的自覺行為:一到學校,一放下書包,就進入到了讀書的狀態。語文課上,我一聲:“誰來讀?”立刻小手林立,學生們爭先恐后要表現一番。在學校的公開課上,我班學生課前準備時背誦古詩,一張嘴便“語驚四座”,聽課老師對孩子們的誦讀贊不絕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熱點,讓瑯瑯書聲成為孩子們生活中的美麗音符,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朗讀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竹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