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是在喀斯特巖溶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巖石逐漸裸露、土地生產力衰退喪失,地表呈現出類似于荒漠景觀的演變過程。西南地區石漠化、西北地區沙漠化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被稱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環境災害。據統計,我國石漠化面積為31.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云南、四川等8省。其中:貴州石漠化面積為3.76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1.3%,占全國石漠化面積的11.8%,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等級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長期以來,經過各級農林水、科研機構等有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和積極探索,逐漸摸索總結出一系列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和有效措施,對加強石漠化治理起到明顯效果。自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截止2011年末,全省三年間共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面積5549平方公里,其中國家投入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12.1億元用于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2540平方公里。2011年,全省78個有石漠化治理任務的縣全部納入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成為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實現石漠化綜合治理全覆蓋的省。
一、主要治理模式
(一)“晴隆”模式
它是喀斯特山區循環經濟的一種模式,即在高海拔地區發展草地畜牧業,是一種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并舉的發展模式。晴隆縣地處珠江上游,是黔西南州石漠化最為嚴重的一個縣。20世紀90年代,由于生存條件惡劣,當地農民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困境。2000年,農民人均收入僅為1156元。該縣自1999年開始在高海拔巖溶山地、半石山地人工種草、人工改良草地,主要利用10-30厘米的表土層種植優質牧草,增加植被,改良土壤,調整種植結構。1999年,晴隆縣草地畜牧開發中心從新西蘭引進純種波爾山羊,組建試驗基地。試養成功后,經國務院扶貧辦批準,開始實施波爾山羊科技扶貧開發項目。采取“中心加基地帶農戶”的經營管理機制,實行種草、養畜、加工相結合,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十余年間,累計投入草地畜牧業建設資金共計7870多萬元,人工種植牧草29萬畝,改良草地19萬畝,建成優良種羊繁育基地等示范點35個,項目覆蓋14個鄉(鎮)、86個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0年增長1.5倍,累計治理石漠化和潛在石漠化面積50多萬畝?!扒缏∧J健卑巡莸匦竽翗I發展、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融為一體,得到吳邦國、曾慶紅等國家領導的充分肯定,成為南方喀斯特巖溶山區治理石漠化的典范。2010年,國務院扶貧辦決定在全國13個省和貴州43個縣全面推開和繼續鞏固“晴隆模式”,實現保護生態和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雙重效益。
(二)“頂壇”模式
在貞豐縣北盤江鎮頂壇片區海拔1000米以下石漠化比較嚴重的地區,不改變原始地形地貌,因時因地,發展以花椒為龍頭的生態農業,形成“豬-沼-椒(經果)糧”生產模式,實施石漠化治理措施,并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根系發達、生命力強、易管理的頂壇花椒的大面積種植,改善了花江沿岸石漠化的危害,為構筑珠江上游生態屏障做出了積極貢獻,92%的土地石漠化得到有效防治。溫家寶總理曾說:“這是在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創造的奇跡”。目前,貞豐縣林業局已研制出一套花椒、金銀花、香椿喬灌藤混交種植治理石漠化的模式,能有效促進石漠化土地向較完整的生態系統演替,被稱作“貴州模式”,得到普遍認可。
(三)“關嶺”模式
關嶺縣板貴鄉通過坡改梯來改變自身生存條件,在落差900多米,坡度達50度的花江大坡堆石砌梯,集土為田,在2萬多畝坡改梯工程造就的連片耕地上種上花椒、砂仁等香料,形成“坡改梯-小水利-經濟作物-科技興農”的運作模式。經過五年多的努力,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積由47%下降到25%,植被覆蓋率由21%上升到53%。關嶺已成為貴州省石漠化治理4個示范縣之一,其中板貴鄉坡改梯把“石漠王國”變成“綠色銀行”的成功經驗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廣泛報道。
(四)“畢節”模式
一是組織實施好一攬子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在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成立二十年間,累計造林1440余萬畝,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近3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5%以上,建成森林公園9個,其中國家級3個。二是抓好一系列生態農業治理。對大量坡耕地實施“坡地鋪毯子”,在坡改梯基礎上做好綠肥和地膜工程;對“四荒”等非耕地資源,通過拍賣、集資開發等激發經營者治山養山脫貧致富;實施雨水節蓄利用工程,增加土壤水分涵養;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全區300多條小流域完成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面積7959.4平方公里,占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的47.3%。三是發展特色經果林產業。實施生態、扶貧等項目,推行合股經營、引資經營、項目整合示范等多種經營模式,推進經果林產業建設。如赫章縣充分利用品質優良的核桃品種,結合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等項目的實施,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年產值上億元,被選定為“全國核桃林業標準示范區”,還建成了年產能力6000噸的核桃乳加工企業,延長核桃產業鏈。
(五)“清鎮”模式
在原封山育林、土地改良、沼氣池建設等工程的基礎上,新啟動三項綜合治理工程。一是啟動林草植被建設和保護工程。以保護現有植被資源,恢復和增加林草植被為核心,在紅楓湖鎮等實施封山育林2.6萬畝,人工造經濟林4.9畝。二是啟動草地畜牧業發展工程。實施人工種草1.3萬畝,草地改良7.2畝;配置飼草機械73臺,修建青貯窖5300立方米。三是啟動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實施坡改梯2507.7畝,修筑引水渠1.6萬米等。
二、幾點啟示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綜合治理的理念
石漠化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用系統的思維和方法,從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入手,加快改變人的行為模式和生產方式,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從石漠化的形成機制入手,積極實施人工干預,加快石漠化地區生態恢復步伐;從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入手,整合各方面資源,加強各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加強宣傳教育和形成合理的激勵機制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石漠化綜合防治的合力。
(二)因地制宜進行治理
要根據各類地區巖溶生態環境特征、自然氣候條件、石漠化成因、經濟社會狀況、石漠化的可治理性以及治理措施的差異性和生態功能定位等,因地制宜、因時而宜地安排治理模式和技術措施,提高治理成效。對重點治理區先期進行試點,積累寶貴經驗,提供技術支撐和治理樣板,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
(三)加大資金投入
石漠化治理,投入是關鍵。必須建立和完善投資主體多元化和投資方式多樣化的投資機制,才能滿足較大的資金需求。如爭取國家加大支持力度;各級財政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依法征繳各類育林基金、綠化費和生態效益補償費,統籌安排用于石漠化治理項目建設;鼓勵各級各類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治理等。
(四)把石漠化治理與發展區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有機結合起來
石漠化治理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利民。與生態經濟結合的治理模式是確保石漠化綜合防治成效的有力措施。要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具有市場優勢和生產潛力的特色產業,如特色林果藥茶、生態畜牧、旅游等產業,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態產業鏈,提高當地農民經濟收入。
(五)增加科技投入和科技含量
石漠化治理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強有力的科學技術作支撐。不僅要從實際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理規劃,還要對防治工作中急需的關鍵技術集中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加快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工藝的應用。目前,“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與示范”已被列為貴州省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18個重大專項之一。
(六)加快農村能源建設力度,解決農村能源短缺問題
薪柴是貴州省石漠化地區農村的主要生活能源之一,由于過去長期過度采伐,導致大面積林草植被被破壞。要加大秸稈汽化、沼氣、小水電等建設力度,加快節煤灶、節柴灶改造進度,妥善解決好農村的燃料、照明用能問題,確保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實施生態修復的治理成果,加速植被恢復。
(七)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
堅持抓好計劃生育,減輕石漠化地區的人口壓力。做好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加快石漠化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和轉移。加強生態環境意識教育,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