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人民幣一直處于不斷升值的過程,本文以通貨膨脹率、貨幣供應量和外匯儲備作為解釋變量,研究其對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影響,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分析解釋。
【關鍵詞】匯率 CPI 外匯儲備
一、引言
從2005年7月21日匯改至今,人民幣匯率幾乎是一路下跌,對美元升值幅度高達22.504%。引起人民幣升值的因素紛繁復雜,筆者欲從內、外兩個角度來分析人民幣匯率的波動。首先,就內部原因來講,通貨膨脹“是浮動匯率制條件下影響一國匯率的最直接因素”2,根據理論分析,通脹率越高,國內物價越高,進而以本幣標價的國內商品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從而導致貿易逆差以及對外幣需求增加,本幣供大于求,匯率上升(貶值)。而同時,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因此跟貨幣供應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貨幣供應量也會影響匯率。就外部因素而言,外匯儲備作為一國政府調節和維持匯率穩定的工具之一,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人民幣匯率下跌(升值),則可以通過在外匯市場購買美元等外幣,從而增加本幣供給,促使本幣匯率上升,因此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必然會對人民幣匯率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以上分析文中將研究通脹率、貨幣供應量和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二、貨幣供應量與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實證分析
(一)模型構建及數據處理
經過前面的分析,本文選取人民幣匯率(R)作為被解釋變量,通貨膨脹率(P,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代替)、狹義的貨幣供應量(M1)以及外匯儲備(F)作為解釋變量,構建模型方程為:
LnR=LnP+LnM1+LnF+C
筆者取2005年7月~2011年9月年相關變量的月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共計75個樣本數據。其中,貨幣供應量M1和人民幣對美元的月平均匯率R來源于人民銀行網站公布的統計數據,外匯儲備F數據來源于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公布的歷年外匯儲備數據。本文檢驗均使用Eviews5軟件。
(二)變量檢驗
1.ADF檢驗。為避免由非平穩經濟變量建立回歸模型造成的偽回歸問題,需要對所選取的各個經濟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
表1 ADF檢驗結果(樣本區間2005.7~2011.9)
(注:檢驗形式中的c,t,k分別表示截距項、趨勢項和滯后階數;c表示有截距項;t表示有趨勢項;nt表示無趨勢項;*、**、***分別表示在10%、5%、1%的顯著水平上沒有單位根;△表示對變量進行一階差分。)
表1中4個變量的ADF值在10%、5%、1%顯著性水平上都不能拒絕單位根假設,即都是非平穩的。對每個變量一階差分后,d(LnP)、d(LnM1)、(LnF)、在1%、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上都小于其臨界值;d(LnR)在5%和10%顯著性水平上都小于其臨界值,拒絕單位根假設。由此可以得出結論,LnR、LnP、LnM1和LnF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2.協整檢驗。對上述同階單整序列進行協整分析,從而確定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結果如下:
表2 (LnR,LnP,LnM1,LnF)協整檢驗結果
(注:檢驗中的*表示在5%顯著性水平上拒絕零假設,檢驗中含常數項不含趨勢項。)
從協整檢驗結果來看,LnP、LnM1、LnF和LnR最多有4個協整向量。該結果說明他們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3.OLS回歸分析。用最小二乘估計法(OLS)對變量進行參數估計,得回歸結果如下:
LnR=0.162162LnP+0.152737LnM1-0.280492LnF+2.114400
(0.055507) (0.020979) (0.015453)
[2.921479] [7.280620] [-18.15173]
可見,回歸方程中各統計性質良好,所有自變量均顯著。
三、結論解釋及分析
(一)檢驗結果的經濟意義分析
實證結果反映出在長期中,通脹率P每上升1個百分點,人民幣匯率R就上升0.162162個百分點;M1每增加1個百分點,R就上升0.152737個百分點;外匯儲備F每增加1個百分點,R就下降0.280492個百分點。因此,通貨膨脹率P對R呈正方向影響,與前面的一般理論分析相符。即,從長期來看,國內通貨膨脹越高則匯率上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貨幣供應量M1對R也呈正比例影響,是因為貨幣供應量增加會直接多通貨膨脹進行影響,符合理論分析。外匯儲備F對人民幣匯率呈反方向影響,不符合理論分析中外匯儲備調節匯率分析。
(二)檢驗結果與我國實際情況結合分析及解釋
P對R的檢驗結果雖與理論分析相符,但與目前中國實際經濟情況不符,目前人民幣是國內通脹與對外升值并存。F對R的影響不符合理論分析,但是卻符合我國實際經濟情況。因此,這一矛盾需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來分析。
首先,P對R的影響方面,理論分析上為:P↑→出口商品價格↑→出口減少,進口增加→貿易逆差→外匯需求↑,本幣需求↓→匯率R(直接標價法)↑,本幣對外貶值。而我國實際情況是長期的貿易順差,雖然近期我國進口增加,但是并沒有導致貿易逆差。因此,不能完全符合理論條件要求。我國自2000年以來,外匯儲備F開始大幅增加,目前更是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人民幣匯率下降不僅僅是市場調節的結果,而更多的是一種受國際政治、經濟等綜合因素影響的被動升值現象。
其次,人民幣升值很大的因素來自于國際政治壓力。由于我國對美國等大國的貿易順差引起的貿易摩擦,以及國際政治經濟方面的需要,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對我國不斷施壓,要求并迫使人民幣升值。
再次,外幣貶值引起人民幣被動升值。從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等國家為了經濟復蘇而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從而使美元等外幣對外貶值,人民幣則被動升值。
此外,鑒于我國高速的經濟增長,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看好,從而對人民幣信心堅定,保持并推動了人民幣的升值。因此,在我國出現了人民幣對內貶值同時對外升值的現象,即通脹增加同時匯率下跌。
最后,由于樣本數據為近六年的數據,數據數量有限,從而對檢驗結果也會有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天德,國際金融學概論,四川:四川大學出本社,2003,P124
[2]中國人民銀行網站http://www.pbc.gov.cn
[3]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
作者簡介:吳國平,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經濟學博士;王敏,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