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優化和改進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升級,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推進密切相關。所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做好以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為主,雖然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有的區域初見成效,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的存在,各區域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不少,特別是縣域經濟不發達的貧困山區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遇到的難點更多。現結合祿勸縣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初期面臨的難點和問題談談我們的看法。
祿勸縣是云南省昆明市的郊縣區,位于昆明市北部,東北接東川市,東臨尋甸縣,南連富民縣,西、西南和武定縣毗鄰,北隔金沙江與四川省的會理、會東相望。屬于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有46萬人口,縣轄16個鄉(鎮),有194個村民委員會、2606個村民小組。面積4249平方公里,山區面積達98.4%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4%,有26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達31%。
一、推動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急需解決的難點
(一)政府推動給力不足,創建氛圍不濃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區域信用體系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地方政府牽頭主導,統籌協調各相關單位和部門共同參與,從政策、制度、管理和服務等多方面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和服務。而目前地方政府部門對此項工作重視不夠,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具有實質推動作用的工作還未展開,協調各方共同創建誠信社會的氛圍不濃。
(二)籌集工作經費有難度
貧困不發達地區多數處于“吃飯財政”、甚至是“要飯財政”的現狀,地方財政基本不可能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單獨安排一筆預算經費,況且因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所需費用并不是筆小的數目,我們根據祿勸縣的情況進行測算:祿勸全縣農戶數110836戶,目前的農戶信用信息采集表和信用等級評價表為7頁,按每張復印在0.5元計算,每戶制作成本至少3元,全縣共需此項費用33萬元,召開會議(多次)和培訓費用(含資料費)10萬元,用工工資、誤工費、補貼、差旅費、制作信用證、信用牌、獎品等,必要時各鄉(鎮)配置一臺電腦(錄入采集數據,生成電子文檔),這多種費用需求達50萬元,總費用至少需要90萬元,還不含對信用村、信用鄉鎮的獎勵。另外因為沒有一個標準或比例,人民銀行難以強行要求涉農金融機構承擔相應的經費開支,并且農戶信用體系建設受益者不僅是金融機構,而是利益整個社會各級部門對農村農戶生產、生活及其他信息等情況進行查詢,更有利益為政府解決民生問題提供參考。
(三)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和管理難
1.交通不便,農戶居住分散,外出務工人員多,給信息采集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比如祿勸縣山區面積占98.4%,有的村或戶距鄉(鎮)政府所在地數十公里,給信息采集人員和宣傳員帶來很大不便,就算工作人員艱難跋涉到了農戶家,有的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年輕的、年壯的都到外打工,給信息采集工作的帶來的麻煩不少。
2.農戶信用信息采集項沒有規范統一的模式。從目前全國情況看都是各吹各打的局面,步調和時間不統一,而且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內容項五花八門,有的多則一百多項,少則幾十項,全國沒有一套標準化的農戶信用信息檔案表,這也是不發達地區農戶信用體系建設進度慢的原因之一。
3.部分農戶信用意識不強給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帶來困難。一些人為了逃避信用記錄的制約,不愿參與信用信息征集,或者消極對待信息征集,提供虛假信息等。
4.信息共享平臺缺失,使農戶信用體系建設展開難。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做出關于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決定,其宗旨是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和農民增收,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幾年來好幾個部門也加快了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比中工商、稅務、統計、財政、農業、文明辦、勞動保障、公安、司法等都有各自一些信用體系方面的東西,不過相互間的信用信息基本上無法共享,由于部門間權限的局限性,加之網絡共享軟件方面難題,給農戶信用體系建設的協調工作增加了難度。
二、做好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對策
(一)明確政府主導作用,建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溝通和協作機制
在國家提倡建立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前提下,應自上而下的成立“政府牽頭和主導、人行主建、各部門及金融機構參與”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聯合辦公室,職責分工明晰,一方面可以確保各部門信息的完整、真實、資料采集圓滿,另一方面也確保了信息采集和更新的制度化及連續性。
(二)尋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經費來源渠道
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為了更好的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每年國家對新農村建設都有很大的投入,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撥付的新農村建設資金非常多,不過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方面的資金支持幾乎是空白,其實相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僅是信息采集初期投入費用,后續信息維護所需資金很小。我們建議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只需從新農村建設資金中拿出一部分支持一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前期工作,就能確保該項目的順利實施。
(三)加強征信宣傳,培育農村信用文化
在廣大農村推行誠信教育,培育信用能致富的觀念。要把強化誠信意識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來抓。要廣泛宣傳道德規范,大力提倡誠實守信,培養人們的誠信美德,營造出以講誠信為榮,以不守誠信為恥的濃厚的輿論環境。綜合運用廣播、電視、短信(手機)、報紙、標語等媒體工具,進行長期和固定的大量宣傳,建立信用及相關部門知識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充分調動政府基層組織(如共青團、村委會、村小組、大學生村官)、基層金融機構等各方資源,形成宣傳合力。還可以符合農村地區特點搞一些豐富多彩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比如組織宣傳隊、文藝隊,也有機會結合家電、文化、法律、科技、衛生等下鄉活動,利用民間大小節日進行也是種很好的宣傳方式。使誠信、信用意識深入民心,讓廣大群眾充分了解征信信息對其生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有利影響,感知征信的內涵及意義,從而能自覺、自愿地參與、促進并維護信用體系建設。
(四)融合資源,搭建信息共享平臺
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信用體系的決定已經逐步推開,但是效果暫時顯現不出來,因為信用體系是個龐大的社會軟環境系統建設工程,農戶信用體系僅是其組成部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之路還很漫長,目前局部的信用體系是取得一定進展(比如金融、工商、勞動保障、財政稅務、衛生等),但那種想“一口吃成胖娃娃”或“一刀切”觀念是不符合客觀規律和要求的。我們認為國家高層應該成立專門的社會主義信用體系建設機構或管理機構,該機構經過充分的調研和試點,并綜合各部門現已創建的信用體系,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更加完善的、更加全面的社會主義信用體系信息檔案,并以立法形式制定出《社會信用體系管理條例》,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使各部門之間的信用信息能夠共享,最終達到融合資源,深入推進信用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