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相關關系,并進一步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是否存在庫茨涅茨關系做了進一步的驗證。
【關鍵詞】經濟增長 環境污染
一、引言
關于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很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根據環境庫茨涅茨曲線試圖,一個國家的整體環境質量或污染水平是隨著經濟增長和經濟實力的積累呈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在經濟發展初期,由于人口的不斷增長,資源的無序開發,造成了環境污染的加劇。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科技進步為標志的產業發展對經濟的貢獻作用越來越突出,人們控制環境污染的意識、能力和投入逐漸提高,污染物排放逐步趨緩,環境質量逐漸變好。按此理論,在二維平面空間,以人均收入為橫坐標,環境質量或污染水平為縱坐標,則二者之間的關系曲線呈倒“U”型,及典型的EKC。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近年來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是否協調,是否已經出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所描述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污染下降的情形或仍處于環境污染日益惡化的階段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中國大規模和高速度的工業化已經讓中國擁有世界十大污染嚴重城市中的八個,我國的環境狀況不容樂觀。我國經濟發展付出了很大的環境和資源代價。因此,對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是否符合EKC的關系研究,對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有著重要意義。
二、實證分析
用來研究經濟增長和環境關系的指標是這樣設計的:用來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是人均實際GDP(通過價格指數進行平減);反映環境污染程度的指標是用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廢物排放量三個指標,即通常所說的“三廢”指標。
本文試圖搜集1986~2009年的工業“三廢”和經濟發展相關數據,建立工業“三廢”EKC模型,從而分析探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為制定環境經濟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一)從相關矩陣看經濟增長與工業“三廢”排放模型的分析
工業“三廢”與人均GDP相關分析的結果
從以上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4066,呈低度的正相關關系;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間呈現高度的正相關關系,即人均GDP越高,工業廢氣排放量越高;工業廢物的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人均GDP越高,工業廢物排放量反而越少。
(二)模型的建立
關于環境污染程度指標和人均GDP關系的EKC研究國際上通常用如下兩種形式的簡化模型來進行:一是二次多項式;另一個是三次多項式,可以包括常數項或時間項。而且,使用僅包含人均GDP的作為變量的模型有利于進行國際比較。
本文采用三次多項式模型,模型表達式如下:
lnYi=a1+a2lnXi+a2ln2Xi+a4ln3Xi+ui
其中,lnYi是環境污染指標的對數,lnYi為真實人均GDP的對數。
在上述模型中,如果a2>0,a3>0,且a4=0,則環境污染程度曲線將呈倒U型曲線;如果a2<0,a3=0,且a4=0則環境污染程度將呈直線下降;如果,則環境污染程度曲線將呈N型;如果,并以人均GDP為橫坐標,環境污染程度為縱坐標,則環境污染程度也將呈現倒N型,這意味著一個令人滿意的人均GDP和環境污染的長期關系將存在。
利用上述模型,分別對我國的工業廢水排放量(Y1)、工業廢氣排放量(Y2)和工業廢物排放量(Y3)的EKC進行了估計,樣本數據區間為1986~2009年,資料來源為1987~2010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估計的結果如下:
(1)對工業廢水的EKC的估計:
lnY1=-10.06+18.95lnX-9.96ln2X+1.19ln3X
(-3.00) (3.60) (-2.92) (3.26)
■2=0.8576
(2)對工業廢氣的EKC的估計:
lnY2=16.98ln+6.42ln2X+0.67ln3X
(3.01) (-6.45) (3.86)
■2=0.9576
(3)對工業廢物的EKC的估計結果如下:
lnY3=60.48-72.80lnX+25.68ln2X-3.37ln3X
(3.24) (-2.64) (5.55) (-2.50)
■2=0.8657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工業廢水、工業廢氣的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呈現N型的關系,即最初工業廢水或工業廢氣污染程度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當到達一個轉折點后會隨著人均GDP的上升而下降,再達到一個轉折點后,會隨著人均GDP的上升而上升。而工業廢物污染程度將呈現倒N型,也就是說,隨著人均GDP的上升,工業廢物排放量將隨之下降,存在著一個轉折點,達到該點以后,工業廢物的污染程度將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上升,直到再到達一個轉折點,工業廢物排放量將會隨著人均GDP的上升而下降,這意味著一個令人滿意的人均GDP和工業固體廢物環境污染的長期關系的存在。
三、結論
第一,通過以上的關系可以得出結論,就中國而言,除了工業廢物以外,對環境質量有益的人均GDP與環境污染程度指標的EKC關系并不存在。
第二,我國這些年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經濟污染的基礎之上的,呈現出“高增長、高污染”的局面。而且,我國也并沒有繞開發達國家或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路子——“先發展、后治理”,而且我國的情況可能還會更加的嚴重。分析表明,只有工業廢物的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間存在KFC的關系,而工業廢水和工業廢氣的排放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之后,最終的發展趨勢是隨著經濟的增長,排放量反而加劇。
總之,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自身的特殊情況,所以,不能一味的借鑒別過的治理經驗,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化路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宏觀調控力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重點發展環保產業;各級政府部門重視環境保護和建設,采取有效的環境保護政策,加大對環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注意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由污染帶來的外部性不經濟性,使曲線走勢向良性化方向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贏。
參考文獻
[1]馬樹才,李國柱。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Kuznets曲線,統計研究,2006(8)
[2]陸虹。中國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以大氣污染為例,財經研究,2000(10)
作者簡介:牛大山(1979-),男,漢族,河北滄州人,滄州職業技術學講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分析;孫曉平(1978-),女,漢族,河北滄州人,滄州職業技術學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趙晨光(1980-),女,漢族,河北滄州人,任教于滄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