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推進金融資金向農村流動,強化金融服務“三農”的功能,建立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中央對農村金融問題極為關注,提出“要抓緊制定對偏遠地區新設農村金融機構費用補貼等辦法,確保3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這是中國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舉措。緊緊圍繞這一目標任務,臨滄市金融部門多策并舉,合力推進,力促農村金融服務均等化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2010年11月,全市全部13個金融服務空白鄉鎮實現了機構全覆蓋,偏遠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然而,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加之缺乏切實有效的配套措施,新設機構業務發展面臨諸多困難,要真正實現消除金融服務空白鄉鎮,依然步履維艱,任重道遠。
一、臨滄市金融服務空白鄉鎮新設機構業務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人民銀行臨滄市中心支行和銀監部門的大力推動下,轄區金融機構積極轉變工作思路,創新服務模式,采取在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逐步恢復設立農村信用社網點,在條件尚未成熟地區開展臨時性流動金融服務,并在村鎮中心地區安裝POS、ATM機等便民設施解決金融服務短缺問題。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市先后設立固定金融服務網點1個,流動金融服務網點12個,提前兩年完成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的目標任務。
目前,全市13個新設金融服務機構各項業務總體呈現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截至2011年6月,新設金融服務網點累計辦理存款業務51117筆,金額51890萬元,存款余額5194萬元;累計辦理貸款業務2611筆,金額4359萬元,貸款余額2535萬元;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71萬元。伴隨著新設金融服務機構各項業務的拓展,金融配置資源的功能逐漸顯現,金融支持“三農”的力度明顯增強,偏遠農村地區的基本金融需求得到較好的滿足,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由于受經濟金融環境、經營理念等主、客觀因素影響,金融服務空白鄉鎮新設機構在業務運行中也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業務發展不平衡。一是機構之間差距大。發展較好的鳳慶縣雪山、腰街兩個金融服務網點,6月末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4149萬元、1932萬元,分別是全市其余11個新設金融服務網點存、貸款總量的3.9倍、3.2倍;二是存、貸款業務發展不平衡。全市13個新設金融服務網點已開辦貸款業務的僅有4個,僅占新設網點的30.8%。從各網點平均48.8%的存貸款比率看,資金從偏遠農村地區流向城市的格局尚出現根本改善,農村信貸資金供給與欠發達地區“三農”金融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
第二,虧損現象普遍。據調查,全市除郵政儲蓄在滄源縣設立的3個網點略有盈余外,農村信用社新設的10個網點全部出現不同程度的財務虧損,至2011年6月末累計虧損達184.4萬元。
第三,安全保衛風險大,案防成本過高。臨滄市13個金融服務空白鄉鎮或地處崇山峻嶺,地勢偏僻;或與緬甸東北部地區接壤,情況復雜,各服務網點距縣城平均距離73公里,較遠的網點往返約需耗時4個小時左右,山高路遠,交通閉塞。加之鄉鎮的青、壯年人多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多為老少病弱人員,公安派出所值勤人員一般也只有一到二人,金融機構晚上值班或者是運鈔安全風險較大,網點員工人身安全和國家財產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當前制約金融服務空白鄉鎮新設機構業務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當前,制約金融服務空白鄉鎮新設機構業務發展的障礙性因素較多,從臨滄的具體情況看,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問題必須重視并加以解決。
一是配套政策不落實,嚴重挫傷金融機構拓展業務的積極性。消除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關乎民生福祉,關乎農村社會發展與穩定。為推動相關工作,云南省以及臨滄市相繼出臺了《云南省財政廳 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辦公室關于解決省農村金融辦公室關于解決省農村金融服務缺失問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管理事項的通知》(云財金〔2010〕204號),《中共臨滄市委辦公室臨滄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切實解決臨滄市農村金融缺失問題的實施意見》(臨辦發〔2010〕77號)等文件,明確規定對金融服務空白鄉鎮新設機構省、市財政給予資金補助,但至調查期止,全市13個新設網點省、市財政補助資金均未得到落實。
二是認識不統一,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合力。在認識上,中央與各級地方政府尚處于磨合階段。中央政府決心大、目標明確,但地方政府特別是市、縣兩級政府熱情不高、動力不足,致使中央宏觀政策大打折扣,難以落實到位。此外,地方各級政府與人民銀行、銀行監管部門以及銀行業金融機構缺乏溝通機制,是“上熱下冷”的主因。特別是在偏遠鄉鎮是否設立金融機構、是否給予適當政策支持等方面,地方政府怕增加財政壓力,存在“等中央、看中央”等消極行為。
三是成本控制難,機構財務自我平衡能力較差。據測算,在空白鄉鎮新設一個固定金融服務網點,前期投入約需要資金150萬元以上,新設流動服務網點也需投入資金120萬元左右。從13個新設服務網點營運費用的支出情況看,至6月末,累計營業支出達346萬元,其中工資性支出100萬元,而同期營業收入僅為162萬元??梢姡在A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對此興趣不大。農信社原本勢單力薄,并承擔服務“三農”的巨大壓力,對新設網點虧損難免心有余悸。
四是觀念難改變,機構拓展業務的信心不足。在對臨滄轄區金融機構的問卷調查中,涉農金融機構如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前景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擔憂。此外,嚴格的信貸追究制度,致使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信貸人員承擔盡職風險加大,加之本身信貸人員短缺,對農村情況了解不足,致使“貸款難”和“怕貸款”矛盾更加突出,嚴重抑制了推進空白鄉鎮金融建設。
五是發展空間狹小,實現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不牢靠。金融空白鄉鎮各項社會經濟基礎,金融有效需求嚴重不足。調查顯示,13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多為少數民族集聚區,社會發育程度低,金融意識淡薄,且語言溝通存在障礙,開展工作難度較大。同時,這些鄉鎮經濟總量少,人均收入在2667元左右,鄉鎮人口少且分散,農業生產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難能力差,缺乏收入穩定的支柱產業支撐,有效信貸需求嚴重不足。
三、對進一步推進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思考
消除農村金融機構空白鄉鎮,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作,僅靠金融機構特別是人民銀行一廂情愿,很難奏效,需要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共同努力。
(一)完善政策配套,及時解決金融機構的后顧之憂
理順社會綜合阻力,化解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矛盾,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對在金融空白鄉鎮設立金融機構所需要財政補償,按一定比例共同分擔,從而緩解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化解地方政府與銀行機構矛盾,各級政府與各級銀行部門在財政補貼、風險補償、稅費等方面全力支持銀行,解決銀行部門在金融空白鄉鎮投入上的后顧之憂;化解社會需求與金融供給矛盾,各級政府和各級銀行部門增加金融空白鄉鎮基礎金融服務有效供給,實現金融機構有效覆蓋,滿足農村居民對金融服務的合理需求;化解社會效益與金融效益矛盾,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政府與銀行共同承擔投入大、運行成本高、發展后勁不足等經營風險,實現社會效益與銀行效益最大化。
(二)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充分發揮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作用,抽調各職能部門及銀行人員組成專家隊伍,研究制訂持續推進消除農村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工作的詳細方案和實施細則;設立目標責任制,將消除金融空白鄉鎮新設網點的發展與各級地方政府任期目標掛鉤,督促各級政府領導重視,形成強大的政府推力;建立部門溝通機制,集思廣益,共同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解決各種矛盾;協調各部門行動,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步調一致,公安、工商、國土、電信、移動、稅務等部門多管齊下,戮力同心,為真正消除金融空白鄉鎮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三)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為金融機構業務拓展創造條件
1.增強經濟實力,優化經濟環境。一是優化整體經濟環境。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是農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也是金融市場繁榮的保障。地方政府應從當地實際出發,切實采取多種優惠措施,堅決貫徹黨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提高農民收入當作頭等大事來抓,支持“三農”發展。二是積極推進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由政府牽頭,銀行等部門配合,建立信貸投入項目庫和制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大有效信貸投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三是強化政府服務指導的職能。簡化辦事環節,提高服務效率;規范職能部門的收費權限,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大力整治社會信用環境,加大執法力度,有效解決當前銀行依法維權執行難的問題,確保維護金融債權。
2.增強農民自身素質,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一是貧困地區農民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含量,在與銀行的合作方面,要以誠為本,恪守信用。二是要著力打造誠信文化,培植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可以通過開展“信用村、組創建”活動將誠信理念灌輸給廣大農戶,以加強其信用觀念。三是要廣泛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減少貧困地區金融知識盲區,通過金融知識的普及,在貧困地區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3.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風險分散機制,增強金融支農后勁。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把農業保險從商業保險中分離出來,不斷增加農業保險產品險種,擴大農業保險險種覆蓋面,向農民提供基本的農業保險服務。在建立農村擔保體系方面,培育多種類型的擔保機構,構建以商業性擔保為主,以村為單位成立互助性擔保組織,設立農業擔保基金,為農戶、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信用擔保,讓更多的農民獲得擔保機會,解決農村擔保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