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危機經濟背景下,貿易交易量急劇下降,國際貿易融資市場深受沖擊。那么如何才能使得貿易融資走出困境,政府、銀行和企業如何在復雜的經濟局勢尋找新的融資機會,是一個現實且緊迫的問題。本文試圖分析金融危機下的國際貿易融資的影響,以期尋找解決貿易融資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金融危機 國際貿易 融資 對策
美國的次貸危機直接導致了全球大范圍的金融危機的經濟衰退,國際貿易作為全球經濟的紐帶,在這場金融危機中遭到了沉重的打擊。2008年11月12日在日內瓦召開的貿易融資專家組會議的重要議題就是“金融危機導致貿易融資市場狀況惡化”。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全球國際貿易量急劇下滑,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無論是世界500強大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國際貿易融資在金融危機之后,遲遲沒有走出危機的陰影。國際貿易融資是一種圍繞國際貿易結算的各個環節開展資金和信用融通的活動。國際貿易融資具有很強的償付性,它圍繞著進出口展開,為對外貿易服務,即融資對象限于進出口商業務。
一、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融資的影響
國際貿易融資是指在國際化的商品交易中,運用結構性短期融資工具,基于原油、金屬、谷物等商品交易中的存貨、預付款、應收賬款等資產的融資。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的融資影響包括對貿易融資環境的影響、貿易融資的影響和貿易融資雙方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融資環境的影響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金融指標包括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等。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危機給國際貿易的融資環境帶來了寒潮,西方國家不少金融機構因陷入危機困境而申請破產。相關數據顯示,國際貿易融資流動性的缺口2009年五月份已經增加到3000億美元,而且這一數字依然有著急劇擴大的趨勢。于是,在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下,各個國家和銀行都實施了諸如提高利息和手續費用,降低國別限額、縮短還款期等手段加嚴放貸條件。如此繁瑣而苛刻的融資條件使得不少企業望而卻步,此舉更是使得國際貿易融資雪上加霜,國際貿易融資步履維艱。正是因為國際貿易融資環境的不容樂觀,許多企業不能正常地進行消費性的生產活動,現金及資金的運轉失靈或者不暢以及市場需求的銳減,致使生產和消費環節都遭受到極大打擊并迅速地萎縮。
(二)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影響
貿易融資風險隨著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負面影響,金融危機引起的國際貿易融資風險主要表現為企業信用風險、銀行信用風險以及國家風險等。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際國內各大企業的信用風險增大,中小企業融資較比平常更加困難,許多企業迫于資金需求鋌而走險,利用多種國際貿易融資手段套取銀行資金,某些出口企業甚至不息出口創匯的風險出口貿易產品,有的企業甚至不息觸犯法律禁止條例為代價。由于深受國際金融動蕩的影響,部分國家和地區信貸融資條件更為嚴格和謹慎,很多公司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來緩解資金鏈的短缺和其他借貸資金,致使進口性質的企業最終拖欠貸款甚至到了資不抵債的風險,甚至很多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
另外,各個國家在國際貿易的融資中也存在很大風險,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時有發生。歐美等發達國家,利用世貿組織WTO的特殊權利恣意盤剝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市場,通過實施一系列政府手段或修訂部分法律條文來使自己的貿易保護主義堂而皇之的合法化。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又使得新一輪的貿易保護主義之風愈演愈烈,不少國家以刺激經濟、保護民族企業為幌子采取了多種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許多國家的諸如外償付能力、主權擔保有效性、外匯管制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金融危機下的國際貿易融資風險不容小覷。
(三)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融資雙方的影響
國際貿易融資雙方主要是指貿易融資的交易雙方即銀行和企業。目前我國80%以上的貿易融資屬于傳統的貿易融資,主要由商業銀行提供,構成了我國貿易融資的主要形式。它主要取決于貿易商的財務狀況,包括:出口押匯、打包放款、票據貼現、保付代理、福費廷等。
從銀行方面來看,銀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國際對外貿易中涉及信用證結算等銀行信用的業務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作為貿易融資業務主體的一些國外金融機構,其原本較為穩健的資金運作系統因為經濟不景氣而產生大量的賴賬和壞賬業務。尤其是在美國的歐美地區,美國的次貸危機正是因為銀行無所顧忌的放寬貸款條件,最終導致許多銀行貸出的款項無法定期、定額的收回,逐漸形成了所謂的“問題銀行”紛紛倒閉、破產。
從企業來看,因為全球的出口市場需求銳減,加之及時和足量的貿易融資難以保證,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就難以進行,其每日所消耗的成本卻逐日增大,更加劇了企業的貿易融資難度,正常的資金鏈的斷裂很有可能使得企業走上破產的道路。企業在國際貿易融資中的各種困難將極大影響到企業的信譽和中國對外貿易的經濟形象。
二、金融危機下防范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對策與建議
在金融危機經濟背景下,國際貿易交易量急劇下降,國際貿易融資市場深受沖擊。那么如何才能使得貿易融資走出困境,政府、銀行和企業如何在復雜的經濟局勢尋找新的融資機會,是一個現實且緊迫的問題。下面主要從政府、銀行和企業三方面,對如何應對金融危機下的國際貿易融資風險提供幾點對策和建議。
(一)政府要加快我國國際貿易風險防范體系建設
第一,政府應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政策性信用保險機構緊密配合的國際貿易風險防范體系。密切跟蹤形勢發展和變化,加大對高新技術產品的資金支持和投放力度。如根據我國貿易結構的調整方向和貿易發展戰略,合理引導國際貿易融資流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加大對出口信用保險和出口擔保的財政扶持力度,為分散和降低企業風險提供保證,為企業的良好發展創造有利的融資環境。
第二,政府應積極參與貿易融資的國際性地區性合作和協調,尋求與世界銀行建立新型的資金合作機制。積極促進國內銀行與國際銀行的合作,鼓勵國內銀行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融資促進項目,降低并分擔各種風險。如金融危機后,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加入泛美開發銀行貿易融資便利項目,通過與泛美開發銀行合作,中行可為出口企業提供最長達3年的擔保和融資服務,中行還加入了?x國金融公司、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貿易。
(二)銀行要加強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
從銀行的角度來講貿易融資具有高流動性、短期性和重復性的特點,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各個世界性的金融機構和國家主體,相繼出臺貿易融資促進措施,銀行也適時推出新型的貿易融資產品,為貿易提供資金支持,加速了貿易的復蘇。首先,淡化財務分析和準入機制,有利于形成銀行和企業間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國際貿易融資還能實現資金流和物流的控制,有利于風險的動態把握,避開企業經營不穩定的弱點。其次,銀行要建立完整的企業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體系,強調全程控制,確定風險責任和審貸剝離制度,實施授信的額度管理,有效降低、控制銀行貸款風險。再次,建立融資授信審批通道,采用快速高效的審批機制。最后,發展國際保理等新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以及開展結構性貿易融資業務,將不同的國際貿易融資形式進行搭配組合,以滿足不同企業的信貸需求,更好服務企業,及時提供定額的信貸款項,保證企業正常的經營和生產活動。
(三)企業要加強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
首先,企業要加強風險意識,充分認識國際貿易所涉及的風險,增強自身實力,正確應對國際貿易融資新形勢,根據市場需求和行業競爭,及時的調整企業的產品戰略,強化財務管理,不斷健全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彌補自身不足,提高企業實力。要規范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確保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與財務收支確實在國家的法律、法規允許范圍之內進行。企業要有效地利用國際貿易融資工具促成交易、降低自身成本、規避風險,當然,企業還要定期的對員工進行培訓和學習,講解國際結算和貿易融資等知識,使得員工準確了解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貿易融資產品與授信審批過程。
其次,要時刻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合理規避各種風險,轉變粗放式經營的思路,建立完整的企業規避風險的機制,采取如信用證和保理等多種結算方式,以此來有效的控制業務過程和規避企業的風險。要經常開展風險防范知識培訓講座,建立有針對性的人才培訓機制,培育熟悉國際貿易融資的各種產品,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等方式,降低風險使員工們時刻保持警惕風險的靈敏嗅覺。
參考文獻
[1]謝海峰,國際金融危機下的國際金融貿易融資:影響、風險與對策;[J]科技廣場,2009(06)
[2]鐘子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問題與對策[J]中國外資,2010(05)
[3]劉靜,金融危機下的國際貿易融資:作用、影響及中國選擇,[J]碩士論文,2007年
[4]裴信偉,金融危機下我國的出口貿易融資[J]中國商貿,2010(19)
[5]付文平,后金融危機背景下出口商貿易融資方式選擇,[J]北方經貿,2010(12)
[6]程曉芳,當前形勢下貿易融資業務應關注的風險點,[J]經濟論壇2010(02)
[7]康楠,國際貿易融資的含義及其作用探究[J]中國商界,2008(11)
作者簡介:何傳友(1966-),安徽肥西人,任職于安徽省技術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師、高級財務管理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和投融資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