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是全面改進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加強信貸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勢下緩解農村和農民貸款難、促進城鄉公共金融服務均等化和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是盤活農村資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有助于改善邊疆地區農村金融品種單一、效率不高的不足,深入挖掘地方農村經濟發展潛力,切實促進“三農”經濟金融發展。
一、西雙版納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現狀
近年來,人民銀行西雙版納州中心支行、西雙版納州銀監分局加強組織協調,加快推動轄區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并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抵押擔保機制、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情況
截至2011年6月末,全州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共計3類11項,各項金融創新產品貸款余額368503.8萬元,比年初增長59712.6萬元,比年初增長19.3%。其中,擔保類農村金融產品創新3項,分別為林權抵押貸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第三方擔保貸款、小額聯保貸款,貸款余額共計111633.8萬元,占全州農村金融創新產品貸款余額的30.3%,比年初增加40500.4萬元,增長56.9%;特定對象類農村金融產品創新6項,分別為農村黨員創業貸款、農戶小額貸款、涉農勞動密集型小企業貸款、貸免扶補貸款、巾幗創業貸款、失地農民創業貸款,貸款余額共計255914萬元,占全州農村金融創新產品貸款余額的69.4%,比年初增加19231.2萬元,增長8.1%;組合類農村金融產品創新2項,分別為“公司+農戶”、“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模式,貸款余額956萬元,占全州農村金融創新產品貸款余額的0.3%。
西雙版納州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統計表 單位:萬元
(二)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創新情況
全州金融機構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優化信貸審批流程,加大金融服務方式創新力度。
一是完善創新制度建設。農業銀行西雙版納州分行以“三農事業部”成立為契機,立足州情,明確農村金融創新重點,針對我州橡膠、茶葉產業“發展規模大,發展潛力強”的特點,制定了《中國農業銀行西雙版納州分行橡膠種植貸款管理規定》及《中國農業銀行西雙版納州分行茶葉種植貸款管理規定》,創新對橡膠、茶葉兩大特色產業的信貸投入機制。
二是改進金融服務方式。全州農村信用社面對農村分散的生產生活方式,積極轉變觀念,改變金融服務方式,主動開展上門服務,農民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到所需的金融服務;通過開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發放專柜,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針對農戶資金需求季節性,周期性較強的特點,提前謀劃,合理安排,保證支農資金供給;全面消除了金融服務機構空白鄉鎮,全州鄉鎮金融服務機構覆蓋面達100%,全州31個鄉鎮共設立銀行業服務機構鄉鎮營業網點75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大力推廣小額惠農支付服務,共建立小額惠農支付服務點10個,解決偏遠山區金融服務缺失;利用惠農卡、金穗卡等支付介質,優化財政惠農補貼支付平臺。
三是創新信貸投入機制。通過建立農戶信用檔案,核發信用證,發放金碧惠農卡、金穗卡等方式,簡化對農戶的貸款審批流程。截至2011年6月末,農村信用社在全州共建立信用鄉鎮7個,信用村民小組1071個,為11.65萬戶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發放貸款證10.57萬本,共核定信用貸款額度50.58億元,金碧惠農卡授信額度達84477萬元,通過金碧惠農卡發放貸款余額34534萬元;農業銀行金穗卡授信額度32541萬元,通過金穗卡發放授信貸款余額19615萬元。
近年來,西雙版納州金融機構先后推出生源地助學貸款、共產黨員聯保貸款、巾幗科技示范戶貸款、林權抵押貸款、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危房改造貸款等一系列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信貸服務產品,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通過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創新,全州農村金融呈現出“一個增強、兩個完善”的良好發展態勢:一是金融支農力度逐年增強,涉農貸款穩步增長,截至2011年6月末,全州涉農貸款余額958281萬元,占全州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60.1%,比年初增加92980萬元。二是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至2010年末,我州全面消除了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空白鄉鎮,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充分利用農信社網點分布廣的優勢,積極開展惠農支付服務,大大提高了財政轉移支付的效率。三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機制不斷完善。人行西雙版納中支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建立了“社會信用體系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組織協調,繼續推進信用鄉鎮創建工作,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二、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面臨的問題
在全州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西雙版納州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由于金融監管體制、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風險分擔機制等方面不夠完善,制約了西雙版納農村金融創新工作加快推進的速度。
(一)農村金融創新動力不足
首先缺乏有效的金融創新激勵機制。對各金融機構開展金融創新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對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的獎勵政策難以全面落實;農村金融組織機構較單一,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一社支三農”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不充分,農村金融創新動力不足。此外,農村金融創新缺乏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農業資產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容易遭受各類自然災害及病蟲害的破壞,當前西雙版納州農業保險覆蓋面較低,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創新過程中,需獨自承擔抵押物意外損失帶來的風險,對金融機構創新農村金融形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二)體制方面的制約
當前,我國實行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模式,各金融機構在開展金融創新時需要經過的部門多,手續繁雜,金融創新面臨多方審核、審查、審批。此外,目前縣域金融機構中,除農村信用社在貸款決策方面具有較大自主權外,國有銀行貸款審批權集中在州級以上分支機構,使得最貼近農村市場、最了解農村金融需求情況的縣級金融機構失去了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制約了農村金融產品創新。
(三)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有待加強
農村金融創新需要以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為基礎,當前,西雙版納州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正處于起步并加快推進中,金融產品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信用中介服務缺位,農村信用擔保中介機構建設滯后,信貸擔保中介服務缺失,導致開發新產品面臨較大風險。同時,西雙版納州農村支付體系不夠健全,也制約了農村金融創新發展。
(四)創新人才不足
農村金融創新,人才是關鍵,當前西雙版納州農村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知識結構處于較低水平,普遍缺乏金融理論與銀行實務兼備的復合型人才,部分員工習慣了傳統金融業務模式,思維模式較為僵化,對政策解讀不到位,風險控制能力不強,農村金融創新能力仍處于較低層面。
三、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建議
(一)構建農村金融創新激勵機制
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創新激勵機制,積極向上級行和地方黨委政府爭取專項資金,對金融機構開展金融創新并取得成效的進行獎勵,提高金融機構開展農村金融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鼓勵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適時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擴大農村金融市場服務覆蓋面,為農村金融創新注入活力。
(二)完善管理體制,為農村金融創新創造有利條件
由人民銀行牽頭與地方政府、銀監、保監、財稅等相關部門,建立農村金融創新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溝通協調,為各金融機構開展農村金融創新營造有利環境。鼓勵和指導金融機構不斷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改善信貸管理體制,適當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建立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內部考核機制,將金融產品創新作為業務考核的重要內容,充分調動金融機構開展農村金融創新的積極性。
(三)健全風險分擔機制
加快推進農業保險業務發展,加強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合作,開展農村信貸與林業保險相結合的銀保互動,推廣“小額信用+保險”產品,鼓勵保險公司逐步建立覆蓋農業生產主要環節、主要風險的保險保障體系,創新和完善農業保險產品和機制。構建金融創新風險補償機制,對于創新貸款實行風險補償和貼息制度;對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成績突出、支農力度大的金融機構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
(四)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信用意識,深入推進信用農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和保險先進鄉村創建活動;各金融機構要積極開展農戶信用評價工作,加快農戶電子信用檔案建設,搭建農戶信用信息聯網共享平臺,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經濟組織的信息采集與信用評價機制,構建農村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消除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支持農村信用擔保中介機構建設,鼓勵相關機構開展信貸擔保中介服務,切實降低農村信貸產品創新的風險;進一步完善農村支付體系,為農民融資便利化提供健全的硬件基礎。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各金融機構要加強對現有金融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其理論基礎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完善用人機制,通過招聘相關專業人才,優化人員結構,提高員工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