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以低齡空巢老人為調查對象,調查發現:低齡老人失落感與孤獨感較低,心理狀況較好;低齡空巢老人與低齡非空巢老人在失落感和孤獨感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通過次序分析,發現與配偶居住情況、與子女關系等因素對低齡老人心理狀況影響顯著,而是否空巢、其子女是否為獨生子女等因素均未對低齡老人心理狀況產生顯著影響。總體而言,低齡老人對于子女的精神養老需求較低。而對于精神養老而言,更應該強調對無配偶同住的老人進行必要的關心;強調子女與老人的關系,而不是強調老人與子女居住狀況。
關鍵詞:低齡老人;空巢老人;心理狀況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2)05-0058-06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我國空巢老人家庭日益增多,空巢家庭將成為我國未來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預計2030年空巢老人的比例將達到90%,屆時我國老年人家庭將“空巢化”。[1]由于空巢家庭的普遍性和高危性,我國學者對空巢家庭,特別是對于空巢老人的心理方面進行了相當多的研究。對于空巢老人的心理狀況主要是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2]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的比較[3]以及分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4]等三個方面進行研究。這些研究都是從空巢老人整體上進行研究的。但是,從養老的角度而言,我們已經按照年齡將老人劃分為低齡老人、中齡老人與高齡老人三類,并針對不同類型的老人提出不同的養老措施,相當數量的學者認為中高齡老人才需要養老,而低齡老人的養老需求很低。那么,對于空巢老人而言,是否也應該按年齡有這樣的劃分?
本研究試圖從低齡老人的角度出發,探究低齡老人,特別是低齡空巢老人的心理狀況,他們是否存在心理問題,有哪些因素、特別是社會方面的因素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況,他們是否需要子女給予心理層面的養老支持。
一、 研究設計
(一)研究的概念及操作
1.低齡老人和空巢老人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低齡老人,至于老年人的界定,雖然國際上以60周歲以上為老年人的年齡標準,但是考慮到中國的退休制度,中國大多數女性在55周歲之后就退休進入養老狀態,本次研究的老人年齡界限為55周歲以上。因此,本次調查的空巢老人為處于空巢家庭內、年齡在55周歲以上的老人。同時,由于本文側重于研究低齡老人的問題,因此把老人年齡上限限定為69周歲,即所謂的低齡老人。本次研究還將從養老的角度探討空巢老人的心理狀況,因此本次調查選擇潘金洪的定義來定義空巢家庭,即“所謂空巢家庭是指在家庭生命周期中,隨著最小的孩子長大,因求學、就業、結婚或其他原因離開家庭,使原有家庭進入大部分時間只剩下父母兩人單獨居住或夫婦中的一人居住的階段。”[5]而空巢老人即處于這種家庭類型之中的老人。
2.心理狀況
關于精神贍養,目前我國學術界一般是從自尊的需求、期待的需求和親情的需求等三個維度進行研究。[6]而在分析養老問題中的精神贍養必要性時,一般而言是從兩個方面來論述:一是認為老年是一個不斷遭遇喪失的階段,這種喪失會給老年人帶來人格尊嚴上的極大沖擊,會促使老年人產生更多的情感或精神需要;二是由于代際分居及子女數量少等原因,老年人也更容易產生孤獨寂寞等不良心理反應。[7]因此,本次研究從兩個方面了解低齡老人的心理狀態,一是尊嚴喪失所帶來的失落感,二是代際分居、子女數量少及缺少親情所帶來的孤獨感。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為了從整體上宏觀地把握低齡老人的心理狀況,了解低齡空巢老人與低齡非空巢老人在心理狀況上的異同,需要使用定量研究中的調查研究方法。另外,為了更好地分析影響低齡老人心理的因素,驗證“空巢”這一因素在老人心理健康上的影響作用,需要通過大量數據的分析,并借助于模型,因此需要借助調查研究來獲得數據資料,并將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引入到本次研究的數據分析中。[8]
2.影響因素的選擇
失落感與老人自身的基本情況有一定的聯系,因而本研究選擇了老人的年齡、收入、性別、學歷、退休與否、家務承擔情況、是否與配偶居住[9]等基本情況作為考慮因素。另外,由于社會支持會影響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10]因而本研究還選取了老人與子女溝通情況、老人與子女的關系作為老人得到的社會支持,選擇老人與社區交流的情況作為老人的人際交往情況。本研究還試圖發現老人的子女是獨生子女這一因素是否能成為老人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的因素,因此也將該因素納入到本研究的模型中。
3.樣本與數據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于筆者2011年對南京市建鄴區低齡老年人的抽樣調查。該調查是以多段調查的方式進行的。首先從建鄴區中隨機抽取了街道,然后在街道內隨機抽取了若干社區居委會,最后隨機抽取居民進行入戶調查。本次調查的填答問卷時間為30分鐘左右,是由調查員以“當場完成、當場檢查、當場回收”方式進行的。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50份,收回有效問卷230份,有效回收率為91.6%。樣本的基本構成情況如表1所示。
二、研究結果
(一)失落感
從表2的數據中不難看出,低齡老人中很多或較多有失落感的不超過二成(占12.6%),超過六成的老人很少或較少有失落感(占53.1%)。可見,低齡老人中有失落感的比例不高。比較低齡空巢老人與低齡非空巢老人可以發現:低齡空巢老人中有很多或較多失落感的比例(占8.3%)遠低于低齡非空巢老人中很多或較多有失落感的比例(占17.2%),低齡空巢老人中較少或很少有失落感的比例(占65.0%),略高于低齡非空巢老人中很少或較少失有落感所占的比例(占61.0%),低齡空巢老人在該方面的情況好于低齡非空巢老人,但是似然比檢驗并未發現二者在該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Likelihood Ratio=4.474,df=4,p=0.322)。本次調查的結果與以往的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由于交互表并未控制其他影響因素,對低齡空巢老人與低齡非空巢老人在失落感上的異同比較無法說明“空巢”這一因素是否會對老人的失落感有顯著影響。為了更好地驗證“空巢”因素的影響作用,以及低齡老人的失落感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有必要對低齡老人的失落感進行次序分析,以便更好地發現影響低齡老人失落感的因素。
表3是低齡老人失落感的次序分析,表中以Estimate為0a的組為參照組。分析結果發現:即使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基礎上,空巢并未成為影響低齡老人失落感的顯著因素。而低齡老人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收入、性別、子女數、學歷、退休與否、家務承擔情況也并未影響到低齡老人的失落感。同時,獨生子女因素也并未顯著影響低齡老人的失落感,獨生子女父母與非獨生子女父母在失落感上應該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對低齡老人失落感存在顯著影響的因素包括:是否與配偶居住、與子女的溝通情況、與子女的關系;與配偶居住低齡老人的失落感比未與配偶居住的低齡老人低;與子女溝通情況多的低齡老人存在失落感的情況明顯少于與子女溝通情況少的低齡老人;與子女關系親密的低齡老人存在失落感的情況明顯少于與子女關系不親密的低齡老人。
(二) 孤獨感
分析表4不難看出:低齡老人中很多或較多有孤獨感的比例并未超過一成(占9.5%),超過六成的低齡老人(占63.9%)很少或較少感到孤獨,大多數低齡老人并沒有孤獨感。比較低齡空巢老人與低齡非空巢老人可以看出:低齡空巢老人中很多或較多有孤獨感的比例(占8.4%)略少于低齡非空巢老人所占的比例(占10.9%),而低齡空巢老人中很少或較少有孤獨感的比例(63.3%)略低于低齡非空巢老人所占的比例(占64.6%),低齡空巢老人與低齡非空巢老人存在孤獨感的比例并沒有顯著差異,似然必檢驗也證實了這一點,這與以往研究相似。[11]
為了更好地驗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作用,本研究同樣對低齡老人孤獨感進行次序分析。表5為低齡老人孤獨感的次序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老人的年齡、性別、學歷、退休與否、承擔家務的情況、其子女是否為獨生子女、空巢與否、老年人與子女的溝通情況、老年人的社區活動情況并未顯著影響低齡老年人的孤獨感,而老年人是否與配偶居住、老年人與子女的關系、老年人的收入顯著影響著低齡老年人的孤獨感。與配偶作伴的老人存在孤獨感的情況明顯好于未與配偶居住的老人;與子女關系親密的老人存在孤獨感的情況明顯好于與子女關系不親密的老人。老年人收入越高,其孤獨感的程度反而越高。
三、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對低齡老人失落感具有顯著影響的因素包括與配偶居住情況、與子女關系情況、與子女溝通情況等因素,而是否空巢、其子女是否是獨生子女、年齡、性別、收入、學歷、退休與否、參與社區活動等因素對低齡老人失落感的影響并不顯著。低齡空巢老人與低齡非空巢老人在失落感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且二者存在失落感的情況均不多。
對低齡老人孤獨感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老人的收入、與配偶居住情況及與子女關系情況,而是否空巢、其子女是否為獨生子女、年齡、性別、學歷、退休與否、參與社區活動等因素對老人孤獨感的影響并不顯著。低齡空巢老人與低齡非空巢老人在孤獨感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且二者存在孤獨感的情況均較少。
本研究的結果促使我們思考三個問題:
首先,為什么低齡空巢老人與低齡非空巢老人的心理狀況沒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低齡空巢老人與低齡非空巢老人在心理狀況(包括失落感和孤獨感)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以往的結論有所不同,其原因何在呢?筆者認為,這與被調查者的年齡有很大的關系。由于本次的被調查者為低齡老人,他們的身體狀況較好、有足夠的健康條件進行社會交往、能夠承擔基本甚至較為復雜的家務勞動。而交往有效地減少了低齡老人的失落感和孤獨感,承擔家務勞動增強了他們對于生活的信心和自信心。以往研究也認為低齡老人的養老問題并不嚴重,這促使我們將更多的養老問題關注點聚焦在中高齡老人群體上。
其次,與配偶居住的重要性何在?
研究結果顯示:是否空巢即是否與子女同住并不會影響到低齡老人的心理狀況,然而是否與配偶居住極大影響著低齡老人的心理狀況。對于低齡老人而言,與配偶居住遠比與子女同住重要。雖然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在承認養老中子女的作用的同時,也建議養老要依靠自己,[12]但是絕大多數研究還在關注子女對于老年人養老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讓子女更好地為父母養老,而忽視了老人的配偶的作用。本研究通過是否與配偶居住這一因素對低齡老人失落感、孤獨感影響的分析,發現配偶在養老中的作用正在凸顯出來。隨著子女單獨居住情況的增加、能夠與子女同住的老人將越來越少,空巢家庭將越來越多,配偶在養老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老人與配偶相互依靠、相互支持將成為一種養老的必然趨勢。但是,對于由于各種原因失去配偶、單獨居住的老人而言,孤獨感和失落感就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心理問題。如果能讓單獨居住的老年人重新獲得伴侶,那么對于老年人的養老、特別是心理支持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因此,社會對于老年人的黃昏戀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如何解決老年人再婚所面臨的壓力?如何保證搭伴養老中老年人的利益?這是需要認真思考與解決的。
再次,子女如何讓老人的心理更加健康?
研究結果顯示:是否空巢并不重要,是否與子女同住也并未顯著影響到低齡老人的心理狀況,而與子女關系的情況、與子女溝通的情況是影響低齡老人失落感和孤獨感的顯著因素。這就意味著對于低齡老人而言,與子女同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低齡老年人要與子女保持親密的關系和較多的溝通。當低齡老人能夠從子女那里獲得情感支持的時候,是否與子女同住已經不再重要;即使沒有與子女同住的老人,也能夠獲得心理上的健康與安寧。因此,對于子女而言,需要做的不只是想方設法與低齡老人同住、給他們養老的經濟保證,而應該與父母保持良好的關系,讓父母感受到子女的關心和牽掛,并獲得足夠多的來自子女的情感支持和安慰,這對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況是極為重要的。但是,趙芳(2003)等對空巢老年人做的調查顯示,只有71.6%的子女能夠做到每周一次及以上來看望老人,15.8%的子女能夠做到半月一次或每月一次。[13]因此對于無法與父母同住的子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表達出自己對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德明,陳天勇,李貴蕓.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7):405-407.
[2] 王玲鳳. 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11):2932-2935.
[3] 李德明等.城市空巢與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狀況的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3):294-296.
[4] 張騎,王玲鳳.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8):2334-2335.
[5] 潘金洪.獨生子女家庭空巢風險分析[J].西北人口,2006,(5):17-20.
[6] 穆光宗.老齡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124-129.
[7] 穆光宗.獨生子女家庭非經濟養老風險及其保障[J].浙江學刊,2007,(3):10-16.
[8] 李志輝等.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278.
[9] 李德明等.中國高齡老人的心理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9):614-617.
[10] 王玲鳳, 施躍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118-122.
[11]〔日〕林明鮮等.城市“空巢”老人與孤獨感研究[J]. 社會工作,2008,(3):43-46.
[12] 風笑天. 面臨養老: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心態與認識[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6):64-72.
[13] 趙芳,許蕓.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和社會支持體系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