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日本華人文學的視野與發(fā)展空間

2012-01-01 00:00:00藤田梨那
華文文學 2012年3期

摘要:日本華人文學的重要特點是雙語寫作及對日本文化的深度觀察與敘述。上世紀80年代后華人報刊種類的增多為雙語寫作提供了豐富的園地。華純的《風云沙漠》展開了作者對環(huán)境保護全球性發(fā)展的展望,超越歷史和政治意識的局限,從人類與地球的角度認識問題。《絲的誘惑》以“在日本俯拾文明符號”為作者觀察日本的角度,內(nèi)容按春夏秋冬四季排列,每一個季節(jié)安排了日本某地區(qū)的典型事項包括自然、民俗、飲食、時尚、風景、文學藝術(shù)、建筑等,通過這些具體的事項審視日本人的審美觀,精神空間。《時間が滲む朝》則提示著父親——自己的原點——故鄉(xiāng)的問題,這正是作者的意識一直縈繞的一個回歸性的問題,點出了跨國度、跨文化、跨語言的時代生存的模式及課題。

關鍵詞:日華文學;雙語寫作;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2)3-0097-11

一、“在日華人文學”的基本概念

上一個世紀末,世界華文研究進入了廣泛和豐富的階段,最為矚目的可舉北美華文文學、新華、馬華文學。在這些地域,加之大陸,臺灣等區(qū)域,華人文學組織層出不窮,與此相關的國際討論會也此起彼伏,接連不斷。其發(fā)展證明了海外華僑·華人勢力的強壯。流落海外的華僑經(jīng)過長期奮斗已經(jīng)在異鄉(xiāng)建筑了他們的生活基地,在異土扎下了牢固的根基,這一實事與華文文學的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另一方面,文化交流全球化也成為華文文學及其研究的宏大背景。相比之下,日本的華文文學長期以來一直處在弱勢和周邊狀態(tài)。1980年代后大批中國人東渡日本,在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教育、科學研究等各個領域伸展他們的能力并開始獲得確實的立腳之地,形成龐大的“新華僑”勢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華人的寫作與對其的研究已經(jīng)具有登上文學領域的充分實力和資格。

在此首先應確認所謂“在日華人文學”的概念。作為主流勢力如大陸及北美的華文文學研究界均以作者、題材、創(chuàng)作用語為基本界定因素,特別重視創(chuàng)作用語。但日本華人創(chuàng)作的情況略有不同,在日華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除了中文寫作外,自1950年代至今一直都有日文寫作,而且這些日文作品在日本主流社會一直占有較高的地位。如廖赤陽所指出的:“比較世界各國的華僑、華人文學,我們至少可以確認兩個現(xiàn)象。其一,日華文學無論是在中國的主流社會還是在日本的主流社會,均在純文學的領域達到過頂峰;其二,能夠嫻熟地駕馭日文寫作,并且產(chǎn)生出在當?shù)刂髁魃鐣纬善毡橛绊懙闹T多日語作家與作品。這兩點,無論在華人為數(shù)最多的東南亞,還是最近深受矚目的美華文學領域,甚至在有著發(fā)出“告別中文”宣言的華人作家之澳華文壇,都是看不到的。”①筆者基本上同意廖氏的觀點。筆者重視長期在日生活或具有永居性質(zhì)的華人及二世、三世華人這一要素,將“在日華人文學”界定為這樣具有中國血統(tǒng)的在日華人的文學作品,題材包括小說、詩歌、文學性散文、紀行文等。語言包括中文和日文。

二、在日華人歷史概觀

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但從中國向日本大量移動大略始于中日、日俄戰(zhàn)爭之后,即19世紀末期。人口流動的形式大致可分為留學、逃亡和移居。時期可分為一戰(zhàn)前后、二戰(zhàn)時期、1980年代這樣三個時段。留學、逃亡、移居的流動形式普遍存在于這三個時期。目前日本已出現(xiàn)一些有關在日華人的研究,②這些研究中有不少是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具有一定的學術(shù)價值的。在此僅對上述三個時期作一個簡單的概述。

1. 一戰(zhàn)前后的大移動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不僅使日本步入現(xiàn)代化發(fā)展時代,也為整個亞洲帶來了西方文明的曙光。中日、日俄戰(zhàn)爭之后,日本在亞洲的地位更加顯著,促使處在彼岸的中國掀起了學習日本,富國強兵的熱潮。首先是官派留學生東渡日本,隨即便是洪流般的留學大潮,這個大浪潮中的留學生不是現(xiàn)今我們想像的年輕學生,而是包括男女老少、學生、學者、商人的大群體。在留學生中,魯迅、周壽裳、周作人、秋瑾、郭沫若、郁達夫、陶晶孫等是較著名的。逃亡政治家有朱舜水、羅振玉、王國維、孫文、黃興等。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流民、苦力由寧波、廣州、臺灣等地流入日本。當時橫濱、神戶、長崎三大港灣地區(qū)是中國人東渡日本所指向的主要區(qū)域。明治40年(1907)在日中國人達到一萬人以上。③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下來,經(jīng)過幾十年的辛勤耕耘,開創(chuàng)在異土的生活根基,成為早期的“華僑”。

對一直以祖國為文明古國自任的中國人來說,這個時期的大流動可以說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嘗試優(yōu)越于自國的異土體驗。他們一面回味流淌在自己血液中的中華文化的分量,一面勤奮努力,試圖汲取富強的文明力量。

2. 二戰(zhàn)前后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已有很多中國人居住在日本,1936年在日華僑已達45000人,④他們大多數(shù)是以“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刀——維持生活的勞動階層。并開始誕生第二世“華僑”。除留學生外,從大陸和臺灣亦有不少人流向日本,如郭沫若、郁達夫、錢祖同等。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及接踵而至的國內(nèi)戰(zhàn)爭是中國社會最混亂的時期,其間不少中國人往來于東海兩岸,僅舉知識分子有陶晶孫、胡蘭成、司馬桑敦等。這個時期,在日華僑已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基地,組建了自己的社團如各地的華僑總會和中華學校。與前一個時期相比,華人社會開始重視文化主體性的維持與傳接;另一方面,他們開始扎根于日本文化土壤,第二世、第三世“華僑”已不存在語言的障礙,他們開始活躍于日本社會。如邱永漢、陳舜臣。這個時期中日戰(zhàn)爭、國內(nèi)戰(zhàn)爭以及東西冷戰(zhàn)給在日華人以深刻的戰(zhàn)爭記憶,中國與日本、大陸與臺灣、西方自由社會與東方社會主義社會,對峙的政治意識不同程度地支配著他們的思想,這樣的意識在他們的文章中時隱時現(xiàn),揮之不去。

3. 1980年代以后

1972年中日兩國恢復正常國交后,留日學生開始增多。進入19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后即刻掀起第二次留日大潮。2005年在日留學生已超過30萬人。⑤在數(shù)量上,這個時期與前兩個時期決然不同,留學生中很大一部分人畢業(yè)后在日本就業(yè),形成大批新時代的華僑。1980年代以前的在日華僑被稱為“老華僑”,而新的一代被稱為“新華僑”。⑥“新華僑”具有與“老華僑”不同的幾個特點。一,勢力龐大,數(shù)量遠遠超過以往的“老華僑”。二,教育程度較高,高中畢業(yè)或大學畢業(yè)的人較多。三,職業(yè)范圍廣,與“老華僑”的“三把刀”,飲食服務業(yè)相比,“新華僑”多就職于ID企業(yè),一般的公司,或研究機關,大學等。四,與集中生活的“老華僑”社會相比,“新華僑”散居于日本各地。五,在文化方面由“新華僑”創(chuàng)辦的雜志報刊及書籍數(shù)量遠超過“老華僑”社會。這些特點自然給在日華人社會在文化上產(chǎn)出豐盛成果帶來有利條件。

三、二戰(zhàn)前后時期在日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

這個時期以及前一個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以留學生的寫作為主,如郭沫若在1920年代創(chuàng)作的《女神》,為中國現(xiàn)代詩歌開拓了新的天地。九州博多海灣孕育了詩人郭沫若;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等留日青年組建的創(chuàng)造社可以說是在日本最早出現(xiàn)的一個文藝結(jié)社。郁達夫的《沉淪》《銀灰色的死》等作品多受了當時日本流行的私小說的影響。陶晶孫在日本的文學創(chuàng)作涉及的時間較長,留學時期他寫了《木犀》、《兩姑娘》、《理學士》、《特選留學生》、《音樂會小曲》等小說,描寫了在日留學的艱苦而又唯美的生活。這個時期的特點在于留學生們通過日本吸收西方文化和文學,經(jīng)歷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洗禮。在自我意識的啟蒙上無疑接受了啟迪。他們的作品都帶有邊緣和多元性質(zhì),給中國帶來了西方和日本的現(xiàn)代文學的氣息。199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留學生文學大系》中,《近現(xiàn)代小說卷》收集了1920年代、1930年代留學日本的留學生們的作品。

另外一個特點是在日華人的雙語寫作從這個時期已經(jīng)開始。陶晶孫戰(zhàn)后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用日語創(chuàng)作的。二戰(zhàn)后,由大陸、臺灣移居到日本的華人以及在日華人的二世、三世中有不少人開始用日語寫作,如陶晶孫、司馬桑敦、邱永漢、陳舜臣等。陳舜臣是戰(zhàn)后在日華人作家中作品最多,在日本社會影響最大的一位作家。做為華僑二世,陳舜臣自幼受著日本式的教育,在日本經(jīng)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后他的第一部小說《枯草の根》獲得了江戶川亂步獎,繼之有《三色の家》、《弓の部屋》、《怒りの菩■》、《割れる》等一系列推理小說問世,受到日本讀者的歡迎,先后獲直木獎,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獎。后又發(fā)表《十八史略》、《太平天國》、《鴉片戰(zhàn)爭》、《山河在》等一系列長篇中國歷史小說,被譽為代表當代日本的歷史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均用日語書寫,在日本擁有廣大的讀者群。但其所立足的仍然是中國文化,廣涉歷史與漂泊海外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主題。

值得注目的是由于“華人文學”使用中文以外的語言,這便提出了一個微妙的問題,即華人作者怎樣以異域語言來審視和表現(xiàn)自己或他者?如何在異域語境中確認自己的主體性?陳舜臣文學規(guī)模龐大,筆者準備另外論述。在此筆者擬以陶晶孫《淡水河心中》和司馬桑敦的《藝妓小江》為例,探討他們作品中的自我與他者認識問題。

1. 陶晶孫《淡水河心中》對殖民統(tǒng)治的審視

陶晶孫與其他留學生不同之處是他能夠用日語寫作,二戰(zhàn)后他從臺灣逃到日本,《日本への遺書》是他自1950年到1952年的兩年間用日語創(chuàng)作的作品。《淡水河心中》是其中的一篇。小說以臺灣淡水河畔發(fā)生的一起青年男女自殺事件為中心,描寫屢次遭受異民族統(tǒng)治的臺灣的悲劇。故事敘述者林智芙從大陸飛往臺北,通往臺北的空中入口是大屯山與觀音山之間,俯瞰淡水河直指松山機場,從高空他第一次看到臺灣的土地:

注意地看地上,荷蘭人營造的歐洲童話般的古城上飄蕩著英國國旗,那下邊橫豎躺著日本丟下的炮兵陣地的殘跡,這些都象征著臺灣人民在不斷變換的主人手下一直做著萬國之奴。⑦

淡水河畔的風景給林智芙帶來一個“萬國之奴”的感受。淡水河從17世紀以來就成為歐洲殖民者入侵的重要入口,荷蘭、西班牙入侵者在河畔建筑了歐洲式樣的城樓;19世紀初英國也從淡水河進入臺灣,在河畔開設了領事館。1884年中法戰(zhàn)爭在基隆和淡水河爆發(fā);日本統(tǒng)治后,這里又成為日本軍的軍營。1947年陶晶孫奉國民黨之命前來接收臺灣大學時也從淡水河上空進入臺灣。《淡水河心中》以外來者必經(jīng)之路,必入之門淡水河畔的描寫開首,簡短的幾行文字點出臺灣悲哀的歷史。

日語“心中”的意思是男女的殉情。作品中描寫來自大陸的假學士陳不凡和臺灣女青年吳少貞企圖在淡水河13號水門一起跳崖自殺,但陳并非真心愿死,他幫吳寫好遺書,裝作一起殉情,在跳崖的一霎那他卻沒有往下跳,結(jié)果吳少貞一個人死了,陳不凡悄然逃走。這個事件暗示著幾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個層面:反映男女青年之間的微妙的關系,吳少貞出于對內(nèi)地人的“引力”(向往),敬慕學士陳不凡。但陳是個“狡猾的人”,一直在欺騙吳,并與來自大陸的女人結(jié)了婚。這里已表現(xiàn)了大陸人與臺灣人的差異。

第二個層面:描寫周圍的大陸人與臺灣人的不同反映。學院院長出于政治宣傳的目的,立刻寫了一篇頌揚的文章并提議為吳少貞立紀念碑。街上也出現(xiàn)了許多謳歌女青年的小冊子、歌曲。這些都是大陸人寫的。對此陶晶孫在作品寫道:“但這些與臺灣民眾無關。”但一旦陳不凡的欺騙真相被揭穿,院長和禮贊貞操的大陸人都翻然異樣,院長推說自己受騙了,宣傳的小冊子、歌曲也都無蹤無影了。給陳不凡制造假學士證書的一個大陸人從淡水河逃亡香港去了。作品中寫道:“他是從重慶逃過來的,他與陳不凡不同,自有逃脫的門道。當警察嚴厲追捕之際他卻悠然逃走。”⑧即,大陸人對這個事件始終出于政治意識,或是利用或是逃避,他們并沒有真正想到臺灣人民的感情和利益。另一方面,臺灣人對大陸人持有不信感,吳少貞的父母不相信來自大陸的人,要女兒和臺灣人結(jié)婚。女兒死后他們用了日本式的火葬處理了女兒的后事。這里反映了臺灣人與大陸人的隔膜、不調(diào)和。

第三個層面:這個事件連鎖地隱含了兩個歷史事件,即霧社事件與二·二八事件。霧社事件發(fā)生于1930年,當時臺灣處在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下,日本總督府鼓勵臺灣女子與日本警察結(jié)婚,有不少臺灣女青年與日本人結(jié)婚。但同時這個策略又給臺灣女子帶來很大的不幸,發(fā)生了多起拐騙、強奸事件,引起臺灣民眾的憤慨。1930年10月底以霧社為中心的臺灣民眾發(fā)起,殺了當?shù)氐娜毡揪欤﹦硬爸車迓洌瑲⑷杖?36名。對此日方派遣大批軍隊鎮(zhèn)壓,以致死者300余人。在鎮(zhèn)壓過程中日軍使用了大量武器、甚至連毒瓦斯也使用了。這是日本鎮(zhèn)壓臺灣最殘酷的一次。二·二八事件則發(fā)生在國民黨進入臺灣后的1947年。日本戰(zhàn)敗后國民黨接管臺灣,國民黨政府在政治、經(jīng)濟、行政方面實行獨裁統(tǒng)治,加之物價膨脹,使臺灣人民陷入生活困苦之中。1947年2月28日臺灣民眾發(fā)起暴動,襲擊警察署、政府機關、憲兵隊等。對此國民黨軍派遣大量部隊鎮(zhèn)壓,殺傷大批臺灣民眾,并發(fā)布緊急戒嚴令。霧社事件與二·二八事件,一個關連了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另一個則針對了國民黨的統(tǒng)治,但實質(zhì)上同是臺灣人民與異民族對抗的事件。正如臺灣學者陳芳明所說,“1947年暴發(fā)的二·二八事件,可以說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的悲劇,相當徹底地暴露了國民政府的殖民者性格。”⑨二·二八事件發(fā)生前后,陶晶孫已在臺灣,對當時的緊張形勢可謂親身體驗。淡水河13號水門的殉情事件的第三個層面以關連發(fā)生在臺灣的兩個歷史事件,揭示了異民族間的隔膜和統(tǒng)治者的內(nèi)心真象。

《淡水河心中》在描寫大陸人與臺灣人的隔膜心理外,還揭示了殖民主義在文化上給被殖民民族帶來的悲劇。吳少貞自殺時懷里揣了一份用流利的漢語寫給陳不凡的遺書,遺書上傾吐了自己對陳的純真愛情。但林芙智的朋友——研究室教授卻懷疑道:

那個遺書很有問題。畢業(yè)于只教日語的女子學校的她,戰(zhàn)后無論怎么努力學漢語,也不可能寫出那么好的遺書,而且表達的感情、想法也不對頭。⑩

臺灣在受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50年間,在文化教育上也一直受著日本的牽制,學校一律使用日語,實行皇民教育。吳少貞也是在日本教育中長大的知識青年,在戰(zhàn)后不久的時間內(nèi)流利地使用漢語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實她的遺書已經(jīng)被陳不凡修改過,所以能達到通順、動人的水平。

她以為陳真的是一個學士,就戀愛上了。又因為工作上在編輯一個小冊子,每寫一篇小文章就請陳修改,改好的文章受大家夸獎又很得意。她的戀愛出于對內(nèi)地人的引力。{11}

對漢語、大陸的向往使吳少貞愛上了陳不凡。這樣的情況反映了戰(zhàn)后臺灣知識分子面臨的“再動搖、再迷惑”,{12}即語言和民族意識的轉(zhuǎn)換。正像陳芳明指出的那樣:“殖民主義帶來的傷害較諸帝國主義還嚴重,因為,強權(quán)者不僅在借來的空間進行直接的政治、經(jīng)濟支配,并且在文化上展開抽梁換柱的工作,終致使殖民地人民喪失其固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統(tǒng)。(中略)1945年國民政府來臺灣接收時,強力把中華民族主義引進臺灣,為了壓制大和民族主義思潮在臺灣的殘余,官方正式在1946年宣布禁用日文政策,距離1937年日本軍閥的禁用漢語政策,前后未及十年。時代改變,政府體制也發(fā)生改變,唯獨定居于臺灣的作家,卻必須在最短時間內(nèi)適應兩種不同的語言工具,并且也必須同時適應語言背后所隱藏的兩種敵對的民族主義。”{13}公用語言的變更不僅使臺灣的作家感到困惑,所有臺灣的知識分子都不得不重新武裝自己,經(jīng)歷一次苦澀的轉(zhuǎn)折。從這一面看,吳少貞的戀愛與殉情也是殖民統(tǒng)治所造成的一個悲劇。它描寫出臺灣人民在殖民統(tǒng)治崩潰后經(jīng)歷的語言、民族感情上的仿徨和混亂。

2. 司馬桑敦《藝妓小江》對異文化的關懷模式

司馬桑敦出生在中國東北地區(qū),國內(nèi)戰(zhàn)爭后隨國民黨進入臺灣,后以《聯(lián)合報》特派記者身份來日,在日生活23年,70年代移居美國。他能操一口流利的日語,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均用中文。司馬桑敦對日本社會、文化的觀察多顯示出雙重視點透視的模式,它包括了時間的縱向性和空間的橫向性,時間的縱向性指“過去留下來的和現(xiàn)在存在的”{14};空間的橫向性則指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所屬地域,以及第三觀察者的所屬地域。實際上這種模式是自我放逐的知識分子所特有的。司馬桑敦在日生活23年,雖然對過去的戰(zhàn)爭及日本帝國主義的憎恨終生耿耿于懷,對戰(zhàn)后日本知識分子的心理的脆弱性冷徹分析,但他并非全盤否定日本文化,相反卻是非常重視。他通過各種機會仔細地觀察日本,發(fā)現(xiàn)日本不同于中國的特性。

小說《藝妓小江》以戰(zhàn)后的東京與日光為舞臺,女主人公小江為了挽回自己的戀人,7次相約去日光旅行,但她7次都被爽約了。第7次,“我”偶然與小江同行去日光,被小江的執(zhí)著、真摯的愛情感動。“我”最后目睹小江投身華■瀑布。這部小說不僅僅描寫日本的藝妓,它的雙重透視視角涉及對日本風土人情的觀察。這部小說受了日本和美國文學的影響,具有典型的多元性質(zhì)。司馬在寫作過程中曾參考過的作品有:約翰朗《蝴蝶夫人》(1898年);賽珍珠(Pearl.S.Buck)《愛國者》(《The Patriot》1939年);林芙美子《放浪記》(1930年);岡本かの子《老妓抄》(1938年)。作品的關鍵詞是“長崎”、“日光”、“自殺、”“偶然”。小江固執(zhí)的戀愛觀是:“愛情就是愛情。沒有條件,沒有分類和程度,也更沒有時間和空間。”{15}小江這種愛情拒絕理性的價值觀,拒絕客觀的分析,近乎一種“玄學”{16}即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但這正代表了她的人生態(tài)度,也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心理特性。這種人生態(tài)度與作品中涉及的地域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執(zhí)著、忍辱、真摯、舍身的人生態(tài)度可以在蝴蝶夫人身上找到,同樣也可以在上述三篇作品中找到。

1962年司馬桑敦周游日本九州時涉足了北九州、福岡、長崎、鹿兒島、櫻島等地方。在長崎,他參觀了格拉巴公館,體驗了約翰朗寫作《蝴蝶夫人》的靈感。《西南紀行》為我們揭示了《藝妓小江》開首的地名“長崎”的秘密。在櫻島,司馬桑敦特意拜訪了日本女作家林芙美子的故鄉(xiāng),他在旅行記的“地震山搖火山口,紅顏荒冢草木哀”中涉及了林芙美子和賽珍珠。他寫道:

由林芙美子我聯(lián)想到賽珍珠所著《愛國者》中的那位日本女主人公。她就是九州人。她的生活藝術(shù)中所含有的那種應變與堅忍的哲學,便明顯地與地震、火山爆發(fā),以及臺風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也唯因如此,她在最大寂寞之時,會想到自殺,因為唯有自殺在她的生命觀念中有一種結(jié)果,有一種位置,除此以外便任何東西都不存在了。{17}

賽珍珠曾長期逗留中國,《愛國者》描寫了中國青年吳伊萬1927年蔣介石肅清共產(chǎn)黨時逃亡日本九州,與日本女子木村珠結(jié)婚,上海事件后又只身回國抗日的一段故事。這篇作品寫于1939年,正值美國軍政方面注視日本,開始掀起一個日本研究熱,又正值賽珍珠獲諾貝爾文學獎(1938年)之際,《愛國者》是獲獎后的第一篇作品,在美國很受歡迎。《愛國者》中描寫了兩個自殺事件,一個是大資本家木村的第二個兒子木村秋雄與戀人澄枝的自殺;一個是木村珠的自殺未遂事件。木村秋雄是大資本家的兒子,他父親為他定下了門當戶對的婚姻。但他偏愛上了妓樓里的澄枝,兩人彼此相愛,他們必然地遭到父親的反對,不能結(jié)婚。在孤獨和苦惱中,他們選擇了殉情的結(jié)果。木村珠是木村家唯一的一個女兒,她熱愛著吳伊萬,但她父親已為她定下與日本將軍的婚姻。為了抵抗父親所定的婚姻,木村珠最后以護身刀割手腕試圖自殺。這個行動迫使父親不得不讓步。作品中寫道:“父親固然是非常頑固的,但他終于從女兒的血中知道女兒的頑固一點也不次于自己,女人頑固起來是無法對付的。”{18}木村珠付出了流血的代價終于與吳伊萬成婚了。

《愛國者》的重要意義在于其中多描寫了日本人的感情表達方式和生死觀以及日本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突出了島國日本的特異性。賽珍珠在作品中特設了名為“地震”的一章,描寫了長崎大地震的情形。大地震突如其來,大地搖動,房屋倒塌,海嘯沖蕩,吳伊萬的新家被摧毀了,劇烈的震蕩使吳伊萬幾乎站不住腳,不禁失聲大叫,但木村珠卻非常鎮(zhèn)靜,只安靜地說了一句話:“好了,我們得救了。”作品中描寫她的態(tài)度:“她好像不知道她可愛的家在她的背后已成了一堆廢墟似的泰然地坐著。”{19}在房屋倒塌,親人失散的狀態(tài)中,所有的日本人都如木村珠一樣鎮(zhèn)靜,沉默。在中國人吳伊萬眼里,這是一個異樣的狀態(tài),他稱之為“沉默的奇跡”。作品中寫道:

這個島國的人們經(jīng)受過對付比人力大得多的巨大敵人的訓練。他們一直與地震、火災、臺風奮戰(zhàn)。這個可怕的敵人不斷地訓練了他們。{20}

這里吳伊萬對日本人的驚異與觀察深入到日本人的心理,這無疑表現(xiàn)了作者賽珍珠對日本的觀察與感受。日本人外表的快活與內(nèi)心的堅忍來源于他們的生死觀,而培育這種生死觀的土壤就是這個島國的自然環(huán)境。從風土的角度觀察不同地域的文化,這并非始于賽珍珠,1935年日本學者和■哲郎出版《風土》一書,從風土學的角度論述了日本文化的性質(zhì)。1946年美國學者露絲·本尼迪克特(R.Benedict)發(fā)表《菊與刀》,論述了日本人的特質(zhì)。《愛國者》則以文學的形式具現(xiàn)了日本文化的特色。

司馬桑敦涉足九州,感受這塊時常遭遇地震與臺風襲擊的土地的風土氣味,使他對《愛國者》和《放浪記》中的日本人的人生哲學有了深切的理解。和■哲郎在《風土》中曾分析臺風的兩面性質(zhì)與日本人心理的關系時指出:“臺風的季節(jié)性和突發(fā)性反映了人們生活的兩面性。即豐富的濕氣給人們帶來富饒的食物,同時暴風雨和洪水又給人們帶來莫大的威脅。”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給日本人的氣質(zhì)帶來了兩面性,即“培養(yǎng)了日本人的既崇尚感情的昂揚,又忌諱執(zhí)拗的氣質(zhì)。以櫻花來象征這個氣質(zhì)是深有意義的。這表示既急劇、匆忙、華麗地開放,又絕不過于執(zhí)拗地持續(xù),依然匆忙、恬淡地落去。”{21}日本人的特殊性格:反抗與忍從、激揚與沉默、好戰(zhàn)與放棄,這樣互相矛盾的感情時常突然交替,而這突變中又顯示了日本人特有的審美觀。這正與司馬桑敦所說的“那種應變與堅忍的哲學”相印證。很明顯,司馬桑敦從風土的角度深入到文化認識層面,他一方面通過美國和日本作家的作品理解日本人的生死觀、審美觀,另一方面又通過實地考察,體會風土與文化的辨證關系。

《藝妓小江》中的日光是明治時代藤村操自殺的地方,又是熱愛藤村操的小江消失的地方。小江的戀愛觀,執(zhí)著與放棄的突變反映了日本人特有的人生觀,而作品中的“長崎”與自殺名地“日光華■瀑布”正是以風土襯托了日本人的特性和感情,暗示了風土培植文化的道理。

陶晶孫和司馬桑敦同樣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和戰(zhàn)后的混亂,從大陸逃往臺灣,又逃往日本,在日本這塊異土生活了二十多年。在流亡與僑居生活中他們對殖民統(tǒng)治、異民族文化認識、民族獨立等問題嘗試了最痛切、最深刻的思考。比較他們的作品《淡水河心中》與《藝妓小江》,一個是日語文體,一個是中文文體。然而,兩個作品同時反映了對民族問題和異文化認識的雙重透視的模式,潛藏著一種普遍的深層意識趨向——一種跨語言,跨區(qū)域,從民族心理和地勢風土來審視文化的人文關懷。陶晶孫和司馬桑敦在文學作品中顯示的人文關懷為今日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認識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成為思想開放,多元認識與人文關懷的先例。

四、1980年代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

1980年代以后的日本華人文學又稱新華僑文學,擔當新華僑文學的主將大多是80年代后來日的華人。前述新華僑與老華僑有一些不同性質(zhì),除此之外在出國的動機上新華僑也與老華僑有所不同。在他們,逃避戰(zhàn)亂已是過去的歷史,除了一部分政治運動家外,他們大多是為了找到更能提高和發(fā)揮自己能力的機會,在日本留學后不回國,而是在日本的中等或大型企業(yè)就職,或是自己開公司創(chuàng)事業(yè)。他們的精神要比老華僑更自由,更容易適應各種文化環(huán)境。新華僑文學先以留學生文學開端,如張石《東京傷逝》、《因陀羅之網(wǎng)》、《三姐弟》,王敏《留日散記》,唐亞明《東京漫步》、《翡翠露》,林惠子《東京私人檔案——一個中國人眼中的日本人》、《東京:一個荒唐的夢》等。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國留學生文學大系》中《當代小說日本大洋洲卷》中收集了這個時代14名留學生的作品。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xiàn)華人報刊,如《留學生新聞》(1988年),《中文導報》、《東方時報》、《日中新聞》、《日本新華僑報》、《中日新報》等,報刊雜志的大量刊行,給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發(fā)表的機會,促進更多的作品的產(chǎn)出。留學生文學主要以記述或描寫艱苦奮斗的留學生活為主,一種向前奮進,拒絕誘惑,報國負重的留學生形象描繪成為留學生文學的主要模式。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華人文學已經(jīng)由留學生文學的習作階段向純文藝的方向邁進。作者層大多經(jīng)過艱苦的留學生活的洗禮,在日本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基盤,是具有一定的社會經(jīng)驗的中年人。如毛丹青的《にっぽんむしの目紀行》,林祁的《感性日本》;華純的《沙漠風云》、《絲的誘惑》;李長聲的《哈,日本》;楊逸的《ワンちゃん》、《おいしい中國》、《時間が滲む朝》等,都是近年來較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楊逸的《ワンちゃん》2009年獲得芥川文學獎,《時間が滲む朝》2010年獲直木文學獎。她的日語創(chuàng)作已在日本社會博得了相當?shù)淖x者群。他們的創(chuàng)作可謂近年來在日華人文學的可觀的業(yè)績。作品在技巧上、創(chuàng)意上、主題意識上、涉及范圍上都較前期留學生文學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此舉幾部作品,進行具體的分析。

1. 深入日本社會,審視異土文化——華純的散文《絲的誘惑》

華純1986年留學日本,就學于東京大學社會教育研究院。畢業(yè)后曾在日本民間環(huán)保機構(gòu)、日本國會議院事務所工作,近年來致力于國際文化交流和環(huán)保運動,以地球人視野關注自然生態(tài)和環(huán)境保護。她于1999年開始寫作,長篇小說《沙漠風云》以及其它中短篇小說都達到一定水平。同時,在散文方面也創(chuàng)作了優(yōu)秀的作品,《絲的誘惑》(2009年)便是她幾年來散文創(chuàng)作的集大成者。本書由文匯出版社出版,2009年獲全球中山杯華文文學優(yōu)秀作品獎。

中國人在20世紀初涉足日本初期便有不少介紹日本社會與文化的作品,其中尤以周作人的《日本的衣食住》(1935年)最為著名。周作人以中國人文的銳眼曾具體觀察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贊美日本的自然風光。他曾指出:“我們在日本的感覺,一半是異域,一半?yún)s是古昔,而這古昔仍是健全地活在異域的。”周作人所指的“古昔”是中國的古典文明與文化。這正印證了文明經(jīng)過時代長河的洗蕩往往最終被保留在周邊區(qū)域這一事實。問題是原來屬于主流的“古昔”在周邊區(qū)域以怎樣的形式與意義存在著,它的延存或變形又基于怎樣的文化要素。幾十年來中國人如洪水般地涌向日本,他們對這塊土地感受到了很多與自己相同的和不同的,喜歡的和反感的,認同的和不認同的,然而從人類文明流動史的宏觀角度理解日本文化的人其實為數(shù)不多。周作人對日本的理解可謂這為數(shù)不多當中的典型范例。現(xiàn)在我們又可以在華純的《絲的誘惑》中看到新一代中國知識人對日本文化的深層接近。

《絲的誘惑》正像它的副標題所示“在日本俯拾文明符號”,提示了作者觀察日本的角度。書的內(nèi)容編排按春夏秋冬四季排列,2月、3月、4月為春;5月、6月、7月為夏;8月、9月、10月為秋;11月、12月、1月為冬。每一個季節(jié)安排了日本某地區(qū)的典型事項包括自然、民俗、飲食、時尚、風景、文學藝術(shù)、建筑等。很明顯,作者十分重視四季分明的日本風土,通過這些具體的事項審視日本人的審美觀、精神空間。

《絲的誘惑》開首一篇是2月《白色戀人從天而降》,描寫北海道冬季的雪景,“白色戀人”是馳名日本的北海道巧克力夾心餅干的名字,但其意向來源于北海道漫天的白雪。作者涉足北海道體驗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介紹白雪這一自然景致給北海道帶來馳名糕點、冰雪祭、雪燈節(jié)、滑雪、東洋第一湯的溫泉等等。作者還介紹了滑雪作為體育運動在日本誕生的歷史,1940年代(明治年間)瑞士人翰斯·卡拉將滑雪運動帶到北海道,此后滑雪在日本快速地發(fā)展起來了。其實何止滑雪,日本的登山、游泳運動也都開始于明治年間,而且都是由歐洲人傳播進來的。作者感懷道:“站在山上極目遠眺,北海道沉靜的天空很美,讓人感慨萬千。八國高峰會議的地點——洞爺湖就在視野之內(nèi),人類正關注著工業(yè)大國如何抑制氣候變暖的趨勢。由此而思深慮遠,感謝北海道尚有廣袤天地和綠野冰川,未受徹底的蹂躪和破壞。因此這兒尚有可能通向未來,寄托人類的夢想。”{22}

從第一篇開首,這里展開的是作者對自然環(huán)境與文化默契相關的唇齒關系、文化發(fā)展與文化交流的既細致又宏觀的審視,從自然風土到文化,再由文化到環(huán)境保護,具有循環(huán)性的文化關懷態(tài)度在這里表現(xiàn)得十分清楚。華純的文化審視的一個重要基點是唯美意識,她指出:“美,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陽春白雪,高屋建瓦里。美的本身,不是華麗的外表,而是潛在意識的作用。”{23}她對日本的觀察著眼于日常生活,從中探索日本文化的精神空間。這樣的審視視角在《女人的花鳥風月》中也可以看到。在日本所謂“花鳥風月”是文人借以表達審美情趣的自然風景,早在平安朝時代(公元1000年)就成為皇宮貴族們吟歌賦詩時不可缺少的對象。華純以現(xiàn)代日本的拼布藝術(shù)為例書寫了日本藝術(shù)家與法國藝術(shù)家的交流,通過法國藝術(shù)家馬達姆的眼發(fā)現(xiàn)了日本藝術(shù)美的奧妙。日本拼布藝術(shù)所表現(xiàn)的美是一種“物哀的情緒”,當馬達姆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的《宵櫻》時,這種審美情緒與日本特有的自然精致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才被豁然揭開。《宵櫻》也帶著淡淡的悲哀,而這悲哀從哪里來?這是“因為日本人認為一剎那、一須叟的美,轉(zhuǎn)眼就是空無和生死離別。因此從樹上飄落的,是一種憂傷、一種無常。”{24}馬達姆發(fā)現(xiàn)與西方遠近法、透視法的藝術(shù)特點相比較,東方藝術(shù)自古以來多以平面方式為表現(xiàn)特點,但“櫻花的美,是要以悲哀為背景,才能襯托得出來。”{25}她從櫻花夜景中立體地讀出了櫻花美的“幻覺”符號。因為馬達姆有了這個藝術(shù)靈感,她接下來創(chuàng)作的拼布作品以藍染為基調(diào),縫出了朦朧夜景,襯托著點點鋪陳飛舞的櫻花,儼然是東山魁夷墨畫風格。這幅作品在東京國際藝術(shù)展覽會上引起了轟動。

對日本的櫻花,很多中國人作過描寫,魯迅筆下的櫻花只帶來對清國留學生的諷刺;郭沫若曾嘲笑日本人在櫻花下酒醉失態(tài)的夷風:{26}司馬桑敦從櫻花讀出日本人“那種應變與堅忍的哲學”,頗窺見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而華純卻讓她筆下的櫻花連接了日本人的物悲情緒,從審美的角度挑露出日本文化的核心部分。

介紹日本養(yǎng)蠶織絲歷史的《絲的誘惑》以及與此話題有關的一系列文章《許福的傳說》、《日本近代鼎盛時期的生絲出口商標》、《喜多川歌磨的浮世繪》、《蠶四眠的傳說》,從日本近現(xiàn)代制絲業(yè)的興衰起伏說起,追溯養(yǎng)蠶制絲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歷史,進而介紹江戶時代描繪蠶姬美女的風俗畫,作者感嘆道:“令人意外的是發(fā)覺江戶庶民不僅擁有安康樂業(yè)的生活圖景,還廣泛地反映出絲綢文化和風土孕育的知性教養(yǎng)與審美觀。江戶時代的奢侈風氣,促使官宦與平民階層的婦女,皆喜愛輕柔珍貴的絲綢和華麗衣著。”{27}作者通過日本古今史料及親自采訪,不僅愈加感覺到日本的養(yǎng)蠶制絲在方法上與中國存在相同之處,同時也摸索到養(yǎng)蠶制絲扎根于日本的因素,那就是日本的風土及日本民族細膩的審美觀。作者幾次提到風土,這一點與司馬桑敦頗有共同之處,即他們刻意將日本文化放在日本這塊土地上來理解,這個視角與日本哲學家和■哲由歐洲反觀日本文化的《風土論》(1935年)不約而同。因此又必然導致作者的注意點最終落在精神與思想的核心上,華純在這部厚重的作品結(jié)尾處寫道:“日本人的文化原點,為什么到了神道和佛教交融之處,會發(fā)生許多曖昧的特征?神是如此之多,之繁瑣,不分國籍,不分人種。他們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28}由此可知作者已涉入民族與民族最難溝通的民族文化的心臟部位。

2. 反思與展望的文學創(chuàng)作——楊逸的小說世界

楊逸出生在哈爾濱,1987年留學日本,進入21世紀開始用日語寫作,2007年小說《ワンちゃん》獲日本105屆文學界新人獎。后有《陽だまり幻想曲》、《金魚生活》、《時間が滲む朝》、《美味しい中國》陸續(xù)出版,其中《時間が滲む朝》獲日本較有權(quán)威的芥川文學獎。楊逸的作品大多以留學生為主人公,描寫他們的留學生活,包括艱苦求學、對異文化所感受的困惑、戀愛體驗等,多少帶有留學生文學的特色。楊逸的作品之所以在日本較有人氣,主要因為她的作品包含了對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百性生活的回想,介紹了樸素的中國文化包括飲食、農(nóng)村生活、文革體驗、民主主義運動等。如《美味しい中國》和《時間が滲む朝》,這些作品中有作者幼小時代所嘗受的辛酸苦辣,也有一縷對過往的鄉(xiāng)愁,這些樸素的內(nèi)容刺激了日本讀者對中國的興趣和對“古昔”的懷念。日本人還比較關心中國的民主主義的發(fā)展趨勢,1989年下半年后,大陸及歐美中國作家中有一些中文作品出現(xiàn),但以日語寫作可以說楊逸的《時間が滲む朝》是第一號作品,所以這部作品博得了日本文學界和讀者群的好評。

《時間が滲む朝》寫在黃土高原長大的青年梁浩遠考上大學后因飲酒打架被捕、又被開除學籍,在失意中移居日本的一系列人生經(jīng)歷。在民主運動中他心里充滿了“我愛中國”的熱情,周圍也是愛中國、愛民主的同志們,但事隔幾年后那些曾經(jīng)堅強自信的同志們有的搖身一變站到政府立場去了,如袁利;有的逃到海外變成破落文人,如甘先生。但這些同志們的心里有的仍是對祖國的歸屬意識,梁浩遠目睹眼前不斷流變的人生時時感到不知所措,但每到這一步他所賴以解救自己的也是他的歸屬意識。他的歸屬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父親的象征意義上,梁浩遠對父親的聯(lián)想像一條線從頭到尾貫穿整個作品。

答案用紙を走るボ一ルペンが一瞬止まった。突然、頭のてっぺんから、グラスの底のような厚いメガネのレンズを突き通して自分を見つめる父の視■を感じ、ボ一ルペンがまた走り出した。(在答案紙上急速跑著的圓珠筆一下子停了下來。突然間他感覺到頭頂上透過餅子底般厚的眼鏡父親的視線正射向自己,圓珠筆又開始飛跑。){29}

這是作品開首的第一段中的描寫。1988年參加高考的梁浩遠在考場上感覺到父親的視線,意識到父親對他的期待。父親的存在在每一個關鍵時刻、困惑的時刻都會出現(xiàn)在梁浩遠眼前。梁浩遠因飲酒吵架被捕,又被開除學籍,在他后悔苦悶的時候,父親來探望他,父親只說了一句話:“這對你是一個教訓,不要輸給自己。”{30}父親的鼓勵使梁浩遠再一次鼓起勇氣,東渡日本,開始了新的生活。在兒子誕生時梁浩遠寫信請父親給兒子取名,父親為孫子命名“民生”,取自孫文的三民主義,梁浩遠從父親的信封上嗅到了黃土高原的土味。當梁浩遠發(fā)現(xiàn)同志袁利對香港歸還中國的態(tài)度豹變,痛感革命家的孤獨,被失敗感壓得喘不過氣時不知不覺地抓起電話,給父親打了國際電話。對放聲大哭的梁浩遠,父親在電話里鼓勵說:“好,哭吧。明天早上早早起來,去看看太陽,一定能看到彩虹的。”在作品中父親的出現(xiàn)不只表現(xiàn)親情的溫暖,更重要的是父親標志著一種文化歸屬的原點。當人彷徨于人生的十字街頭時,追尋自己的原點就成為尋找前進方向的必要手續(xù)和工程,楊逸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歸屬意識的反芻。作品結(jié)尾處作者讓梁浩遠與他的女兒作了意味深長的對話:

女兒櫻:中國是什么地方?

梁浩遠:是爸爸的故鄉(xiāng)。

女兒櫻:爸爸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是什么?

梁浩遠:ふるさとはね、自分の生まれたところ、そして死ぬところです。

お父さんやお母さん兄弟たちのいる、溫かい家ですよ。(故鄉(xiāng)是自己出生的地方,也是死的地方。是爸爸,媽媽和兄弟在一起的、溫暖的家。——筆者譯)

父親——自己的原點——故鄉(xiāng),這正是作者的意識一直縈繞的一個回歸性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當今已不是一個簡單的、直向性的問題了。比如,作者在這里強調(diào)“梁浩遠用日語回答”,梁浩遠雖念念不忘自己的故鄉(xiāng),但他的孩子生在日本,取名“櫻”,他的家在日本,對在日華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來說,“故鄉(xiāng)”已不是一個單純的問題。這里已經(jīng)點出了跨國度、跨文化、跨語言的時代生存的模式及課題。作者對這個問題沒有作回答,也不可能作,只是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

3. 環(huán)保文學的出現(xiàn)——華純的小說《風云沙漠》

自20世紀后半葉起,先進國家的工業(yè)發(fā)展給自然環(huán)境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污染和災害,為全人類敲起了環(huán)境保護的警鐘。華純對環(huán)境保護問題非常關心。在中國生活時她曾到延邊地區(qū)插過隊,留日后進入一家環(huán)保機構(gòu)就職,期間她走訪中國庫布齊沙漠,親眼目睹了中國西北部地區(qū)沙漠侵蝕的嚴重狀況。中東波斯灣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她又到非洲去,深入中東戰(zhàn)區(qū)和埃及蓋塔賴洼地,對非洲的環(huán)境問題有了具體的了解。之后組建了一個叫“地球人”的公司,不斷關注環(huán)境保護問題。她認識了日本治沙專家遠山正瑛教授,為他致力于中國內(nèi)蒙古沙漠治理工作的熱情所感動,幾次采訪了遠山教授。199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華純第一部小說《風云沙漠》就是以環(huán)保為主題的作品。2003年獲中國首屆環(huán)境文學優(yōu)秀作品獎。這部小說是在日華人環(huán)保文學的嚆矢。

《風云沙漠》的環(huán)保主題具體涉及了日本、中國、俄羅斯、非洲Z國、美國等,登場人物來自這些國家,但主要以在日中國女青年趙妮為牽線人物,帶動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運轉(zhuǎn)。這部長篇小說以日本大和建設公司總裁,地球聯(lián)合中心創(chuàng)建人木村幸治提出的改造非洲撒哈拉沙漠的“2010規(guī)劃”,以及遠藤正彥治理內(nèi)蒙古庫布齊沙漠活動,這樣兩個環(huán)境改造活動為整個作品情節(jié)展開的兩個基軸。兩個環(huán)境改造活動同時呼應了90年代日本政府在ODA政策上提出的“充實地球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研究項目”,但木村幸治的的“2010規(guī)劃”背后隱藏了他與非洲Z國王子互相勾結(jié),企圖開發(fā)礦石采掘,建立木村王國的計劃。而遠藤正彥卻踏遍河西走廊,調(diào)查沙漠擴張的情況,一心一意地推進他的治沙工作。

作品涉及了1970年代日本水俁地區(qū)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非洲撒哈拉沙漠問題、中國河西走廊沙漠問題。介紹了1990年開始的世界“地球節(jié)”的環(huán)保活動;還介紹了日本民間非盈利團體NGO為地球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付出的辛勤努力。由于環(huán)保問題關聯(lián)到國家及社會各階層的連接,本作品的情節(jié)展開涉及了政治方面即日本政府,自民黨的環(huán)保策略;經(jīng)濟方面即日本經(jīng)濟從泡沫上漲期到泡沫破滅期的大動蕩。還有經(jīng)濟界對政治界的侵蝕、賄賂。經(jīng)濟界的爾虞我詐以木村與非洲Z國王子汪扎爾為代表,他們?yōu)榱烁髯缘睦婊ハ嗥垓_,木村為了討好王子汪扎爾,把自己的情人凱蒂借給王子,結(jié)果王子將艾滋病傳給凱蒂,他自己也死于艾滋病。作者以此反諷了當下拜金、淫蕩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作品中還包納了日本殘留孤兒的問題,趙妮的姐姐趙滿是日本人的孩子,在二戰(zhàn)后她的父母在混亂中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托給中國朋友,趙滿的本名叫木村滿子,她就是木村幸治妹妹。這些錯綜的情節(jié)讓作品形成多層構(gòu)造,每層構(gòu)造都互相關連。

趙妮在文革時期曾到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高原“鹽河莊”插隊,在那里體驗了殘暴的風沙襲擊,她和初戀的青年龐彬畫下“鹽河莊第一張向庫布齊沙漠挑戰(zhàn)的草圖”,事隔二十多年,當趙妮與遠藤正彥教授再訪此地時“鹽河莊”已是一片蔥綠,這是趙妮去日本以后,龐彬帶領村民們努力的結(jié)果。“鹽河莊方圓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完全變成了林網(wǎng)化良田。龐彬和他的鄉(xiāng)親們,已經(jīng)在這快貧瘠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東方神話。”{31}龐彬他們改造沙漠靠的是什么?龐彬說:“只有靠三北人精神呀。”“栽活樹苗,沙漠變綠,子孫不再像祖祖輩輩那樣老是被逼得無路可走,四處逃荒,就比什么都值。”這就是三北人精神的基本覺悟。他們試圖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摸索出生態(tài)建設和經(jīng)濟發(fā)展并行的道路來。遠藤正彥教授稱贊“三北精神”就是他所思考的“地球人精神”,他們志同道合,立即達成共同建立綜合性的沙漠產(chǎn)業(yè)集團公司。遠藤正彥教授愿意為這個事業(yè)奉獻自己的一切。一個中日人民攜手并進的藍圖在庫布齊沙漠展開。作者借龐彬的演講表示:

不管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我們共同付出血汗和努力,必將在庫布其沙漠建起地球的一個綠色豐碑。中日之間,不再為了索取,不再有戰(zhàn)爭的威脅,而是立于和平友好和維護地球環(huán)境的立場,譜寫著人類歷史的新篇章。我相信,兩國人民友情一定會在庫布齊沙漠無數(shù)的新成長的生命中得到永久的延續(xù)和發(fā)展。{32}

這里,表示了作者對環(huán)境保護的全球性展望,超克歷史和政治意識的局限,從人類與地球的角度認識問題,這正是當今全世界的人們所需要的視野。

今年3月11日日本發(fā)生了極大的地震,地震破壞了建立在福島地區(qū)的原子能發(fā)電站,嚴重的原子能輻射與環(huán)境污染正在威脅著日本人民,也給整個地球帶來環(huán)境污染,這已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問題,而是全人類的問題。我們在此刻有必要反省我們自己,重新思考應該如何健康地與自然共處,應該如何對待自然能源的開發(fā)和使用。華純的小說《沙漠風云》把環(huán)境保護的課題加入到文學領域,在此時此刻向人們敲起了人類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的警鐘。

結(jié)語

一個世紀以來,日本華人文學經(jīng)歷了幾次戰(zhàn)爭的動蕩,創(chuàng)作出多種形式的文學作品,上面具體分析的幾部作品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些作品已經(jīng)為我們展示了日本華人文學的多元視野,多重內(nèi)涵和一定的文學水平。它包括了作家對中華文化的重新認識和對異文化的審視。日本華人文學以它的邊緣特質(zhì),反而能夠獲得更自由、更廣大的書寫空間,作者可以從大陸作家所沒有的角度去審視日本人的審美觀、生死觀等,開拓認識異文化的可能性。日本在節(jié)約能源,環(huán)境保護問題上列在世界前衛(wèi),環(huán)保文學的出現(xiàn)又給日本華人文學發(fā)展展示了新的空間。中文和日文的雙語寫作必然會開發(fā)更大范圍的讀者群,擴大華人文學的影響。在眾多的日本華人文學作品中有不少具有一定水平和文學價值的作品,作者們背負民族文化的歷史,昂首面向世界,在不同文化、不同語境中大膽地尋找人類相互認同、共同生存的可能性,開創(chuàng)跨國度的文學天地。

日本華人文學雖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對它的研究和估價工作才剛剛開始。筆者認為這項工作是海外華人文學研究范疇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今后有待更大規(guī)模的深入的推進。

① 廖赤陽:《日華文學:一座漂泊中的孤島》,http://wenku.baidu.com/view/5d7303c24028915f804dc24f.html。

② 嚴安生《日本留學精神史——近代知識人の軌■》、陳大璋《海外中國人及びその居住地の概■》、■藤■秀《中國人日本留學史》、小川博《中國人日本留學史稿》、朱慧玲《日本華僑華人社會の■■》、莫邦富《新華僑》、譚露美,劉杰《新華僑·老華僑》等。

③ ■藤■秀:《中國人日本留學史》。

④ 參看許淑真的《神戶と華僑》。

⑤ 入國管理協(xié)會《在留外國人統(tǒng)計》2006年。

⑥ “新華僑”的稱呼由莫邦富蔣豐等開始提倡。

⑦⑧ 《淡水河心中》,《展望》1951年7月號,第95頁,第97頁。引用文筆者譯。

⑨{12}{13} 陳芳明:《后殖民臺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頁,第13頁,第27頁。

⑩{11} 《淡水河心中》,第98頁。引用文筆者譯。

{14} 《知識分子論》p98,Edward W. Said著,大橋洋一譯,平凡社,引用文系筆者譯。

{15}{16}{17} 《山洪暴發(fā)的時候》,第114頁,第78頁。

{18}{19}{20} 《愛國者》,第327頁,第330頁。

{21} 和■哲郎:《風土》,巖波書店1925年版,第162-164頁。

{22}{23}{24}{25}{27}{28} 《絲的誘惑》,第21頁,第64頁,第63頁,第222頁,第256頁。

{26} 參看《櫻花書簡》。

{29}{30} 《時間が滲む朝》p.3,p.86。筆者譯。

{31}{32} 《沙漠風云》,第212頁,第301頁。

(責任編輯:黃潔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亚洲三级a|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国产剧情伊人| 国产日本视频91|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国产午夜不卡|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91精品亚洲| 日韩高清欧美| 国产人人射|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产jizz|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免费毛片|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a毛片在线| 福利一区三区|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久久美女精品| 欧美成人国产| 日韩午夜伦|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成人一区在线|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亚洲大尺度在线| 999精品在线视频|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毛片不卡|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无码人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五月激情综合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人在线|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色婷婷视频在线|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 久久黄色影院| 国产视频a| 男女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