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云南網報道,昆明某中學一位學生家長反映,該校初一年級某班英語教師讓月評成績落后的學生給成績前三名的學生買獎品,以此作為獎懲。這位家長認為,老師的做法有些不妥,是在變相對落后學生進行罰款。班主任承認有此事,解釋說:“我們班上分10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有6名學生,月評成績后三名的小組,每個學生要買10塊錢以上的東西給前三名小組的每個學生。”該教師還聲稱這是到某省的學校參觀時取來的“課改經驗”。
這哪里是“課改經驗”,分明是對后進生實施歧視教育!殊不知,以這樣的“經驗”實施教育教學,不但無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反而會給學生的自尊帶來傷害。撕去這張所謂的“課改”標簽,其反教育的本質就會赤裸裸地暴露出來,這與給后進生戴“綠領巾”、給優秀生穿“紅校服”等教育方式如出一轍。
如果這樣的做法也能當做課改經驗被追捧,那下列“創舉”更有資格作為課改經驗被推廣了:筆者曾在2004年7月26日的中華網上看到過一組照片,標題是“差生伺候優生”。圖片說的是河南少年先鋒學校在舉辦暑期夏令營時,為了讓學生“體驗人生百態,把握自我命運”,把學生分成“上士”“中士”“下士”三等,根據學生的表現來打分。“上士”吃三菜一湯,還有一杯代表身份的“紅酒”;“中士”吃兩菜一湯;“下士”站在桌子旁邊伺候“上士”吃飯。只有等“上士”吃完了,“下士”把碗筷收拾好后,才能去吃比較差的飯。“下士”琳琳委屈地說:“當上士的感覺特別好,做下士特別丟人。”
就是這樣的反教育行為,卻被該校校長說成是“這樣可以鍛煉學生面對挫折和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此種說辭與昆明某校的老師把成績落后的學生給成績好的學生買獎品的教育行為當做課改經驗一樣荒唐。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在2011年第9期《中國教育學刊》上撰文指出:要與反教育行為進行斗爭。在其列出的5種反教育行為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認為是“特別歧視”所謂“差生”“后進生”,并舉了“差生伺候優生吃飯”的例子。顧先生對此種反教育行為極為痛恨,認為它是一種壞教育,號召學校、家庭、社會都要與之進行斗爭,特別是學校,作為專門育人的陣地,更要堅決與之斗爭。
從上述案例分析來看,一些學校不是不知道不能對學生進行歧視教育,而是沒有認識到哪些是歧視教育,許多學校和老師往往會被一些動聽的名詞,如課改經驗、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等概念混淆了視聽,良莠不辨,好壞不分,錯把壞教育當成好教育來實施。因此說,要號召教師與這些行為進行斗爭,首先得剝下罩在反教育行為之上的漂亮畫皮,還其壞教育的本來面目。如此,諸如“綠領巾”“紅校服”“差生伺候優生吃飯”等形形色色的反教育行為才有望得到遏制。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