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社團活動課程化概念的提出
隨著高中新課程學分制及“多位一體”教學模塊的實施,高中課程體系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原有課程基礎上突出了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與運用,學生社團將逐漸成為高中生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要載體。
南寧沛鴻民族中學(以下簡稱沛鴻民族中學)把“創新社團組織形式,拓寬社團功能范圍,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打造‘特色校園發展’品牌”作為學生社團建設的指導思想,倡導“校園社團活動課程化”,實現學生社團與課程教學的嫁接。通過制定社團活動課程大綱,建立明確的學生社團活動目標體系和系統的活動規劃,使學生社團活動更加科學規范;通過實行學分制并配備專業指導教師,把“自生自滅”“進出不設卡”的松散型學生社團活動,變成既有組織紀律性又有開放靈活性的課程活動。
二、 社團活動課程化的理論與現實依據
(一)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導向
我國新一輪教育改革是以課程為載體,通過課程可以實現教育目的,組織教育教學活動,要求學校設置的課程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對人的各方面素質的要求,通過對基礎教育課程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內容進行改革,使得課程內容適應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些都為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藍圖。
(二) 廣西壯族自治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需要
今年我區將實行高中課程改革,然而,許多學校早已先行一步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改革。作為一所全國性的民族示范性高中,近年來,學校積極研究高中新課程改革工作,大膽改革創新。從2009年開始,學校高中教學改革和特色興校的做法之一是:創新性地在中學生中開展各種類型的社團活動,促進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化。
(三) 師生對新型歷史教學模式的呼喚
新課程的實施,迫切要求廣大教師加強學習,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近年來,沛鴻民族中學高中部(江南校區)師資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現有的6位高中歷史老師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就有4位,這些教師把研究的精神和理念帶到了學校。教師們普遍有這樣一個共識: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從而提升歷史課的教學效果。“90后”學生崇尚個性,渴望表現自我,開展學生社團活動,符合他們的基本個性特征,以持續性興趣展開課程教學符合他們的主要心理特質。經過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努力,學校的歷史社團活動終于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三、 社團活動課程化的實踐與探索
(一) 完善制度建設,使社團課程更加科學規范
2009年,沛鴻民族中學成立了江南校區自建校以來的第一個學生歷史社團——“江南春”史學社。社團的主要活動分年級開展,每個年級以競選的方式選舉出核心組織成員,并由專門的老師進行指導和評估。由于社團活動課程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成立之初就吸引了200多名學生的積極參與。
為使社團工作常態化、有實效,社團以“邊實踐邊積累”為原則,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規定。《“江南春”史學社工作細則》對社團性質、組織結構、紀律要求作了明確規定,同時要求學期初要制定計劃、過程要有記錄、學期末要有總結。《“江南春”史學社課程綱要》規定社團課程的授課時間、類型、地點,明確社團課程的目標和宗旨,規范學生社團活動開展的流程。《“江南春”史學社活動記錄表》主要對社團活動進行跟蹤調查。《社團課程評價體系》規定每學期對社團活動出勤率、材料交收情況、活動記錄情況、特色項目活動、活動成果展示、學期計劃總結等進行一次考評。通過制度的建設,保證了社團課程的有效開展。
(二) 豐富活動內容,使社團課程更加靈活有效
兩年來,沛鴻民族中學以拓寬學生知識領域為主要方式,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主要目標,以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為辦社宗旨,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歷史社團活動。
課程一:歷史影視鑒賞。面對形色不一的歷史影視作品,作為中學歷史老師應最大限度地減少其負面影響,因勢利導,借助影視作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史興趣、辨識能力和學科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和道德信念,讓中學歷史因為有了影視作品而變得更加輕松且充滿智慧。主要鑒賞作品有(見表1):
課程二:歷史人物評說。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選修課程之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模塊,共遴選了22位歷史人物,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評說,構建起一個新的中外歷史人物的知識體系,以及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了解、學習和探究,使學生初步掌握考察歷史人物的角度,學會科學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具體內容有(見表2):
課程三:實地考察。近三年來,沛鴻民族中學多次組織學生外出參觀,在實踐考察的基礎上,召開學生交流會、報告會,發表學生參觀考察作品十余篇。
課程四:專家講座。根據學生的需求,學校定期開展與學科教學有關或學生關注的問題的專題講座和研討會。
按照《社團課程評價體系》的規定,每學期對社團活動出勤率、材料交收情況、活動記錄情況、特色項目活動、活動成果展示、學期計劃總結等項目進行一次考評。從三年社團活動開展情況來看,學生的出勤率都達到90%以上,作業質量也比較高。教研組組長彭越對歷史人物評價活動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集中全體學生的智慧,將會遠遠超過一個專業教師的水平。”
四、 社團活動課程化的重要意義
經過3年摸索和探究,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結出了豐碩之果。
(一)“社團活動課程化”促進了學生的主體發展
社團活動課程化,培養了學生的實踐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責任意識,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實現了學生的主體發展。在社團活動中,“歷史”再也不僅僅是紙上鉛印的知識和銀幕上光影組合的鏡頭,歷史已活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的學習實踐,有助于他們領會終身受益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并形成學習能力,激發了創造精神,使他們更加熱愛學校、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創造。
新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的角色應是一個參與者、一個研究者,學生是演員,學生也可以是導演,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藝的平臺。雖然學校的社團還沒有達到全員參與,但是她已經在學生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她引領學生嘗試著新的學習方法和途徑、體驗著獲取知識的新奇與快樂、感受著合作的樂趣與力量,這些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是受益無窮的。
(二) “社團活動課程化”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陣地在學校,要在學校教研組和課堂中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社團活動的社會性很強,教學研究的內容也不局限于教材,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廣泛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要歷經“主導”和“引導”角色的轉換,從而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師參與社團課程化的開發,不僅增強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了教師的教育實踐能力,而且更新了教師觀念,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三) “社團活動課程化”促進了學校的特色發展
“社團課程化”促進了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它豐富了學校校本課程的內容,也是校本課程向課外延伸的有效嘗試。這種模式既增強了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積極性,又使校本課程更具生命力和活力。
社團課程化以后,社團活動劃歸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學校為社團活動安排了活動的場地、時間、指導老師,同時在經費、政策等方面學校都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使社團活動得以有效進行。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完善學生的個性為目標的社團化校本課程,充分體現了學校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反映了學校“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促進了學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追求真實、扎實、務實的實驗研究過程中,雖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不能說有什么巨大的成績,但收獲卻是豐盛的。在課程的認識上,觀念的更新上,課程的理解上,教材的使用上,研究的成果上,老師們都感受到課改帶來的歡欣。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