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的價值
是育人不是選拔
2011年12月11日,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陶西平在北京舉辦的“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教育論壇上指出,目前,應試教育現象之所以如此頑強地存在于學校之中,重點學校之所以愈炒愈熱,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沒有充分認識到基礎教育的獨立價值,而只是將基礎教育的價值依附于更高一級教育,以能否為高一級教育或學校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作為衡量其價值的標準。這實際上就放棄了基礎教育的獨立價值,即基礎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內部,具有它自己獨立的、不依附于其他類型和層次教育的價值。基礎教育的目標在于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它的對象是全體受教育者,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數人;基礎教育的功能是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奠基,它強調的是基本素質的培養,而不是專業人才的培養。當然,基礎教育的確擔負著為高一級教育和學校提供、輸送合格生源的任務,但其最根本價值是育人,而非選拔。
教師德性素質的培養途徑
吳永軍在2011年12月27日《中國教育報》上撰文指出,德性素質是教師專業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要素包括愛與關心、責任、公平公正、幸福感等,對教師專業發展起著“方向性”的作用。教師德性素質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教師在日常的、平凡的、具體的、日積月累的“小事情”中錘煉、鍛造。因此,廣大教師不僅要“身處教育情境”,更要用整個身心去深入體驗教育生活,關注具體教育情境中具體學生的體驗、感受、煩惱以及心靈深處的悸動,并善于和勤于反思,尋求合乎德性的、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并在促進學生精神成長和人格發展的同時,通過自己的教育生活體驗,完成自身德性素質的建構。
學科課程資源開發的視角
及其理性分析
蘇尚鋒在《課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6期上撰文認為,學科課程資源具有消費與生產一體的屬性。學科課程資源的系統化開發伴隨著學科課程實施過程的資源累積增長,體現出課程改革自身系統再生產與完善的機制性功能。學科課程資源的校本化開發包括校內資源的自主開發和二度開發,體現了學科課程資源開發與學生學習、教學實踐、潛在資源、學校價值、課程管理、教學主體的緊密關聯。學科課程資源的網絡化開發重在課程資源應用平臺的建設與利用,將教師、學生等最生動的課程資源進行跨時空的整合,促進學科教育的模式創新和課堂優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學科課程資源開發活動所處的市場經濟、信息社會等的外部環境影響,警惕課程資源中的層級化與符號暴力現象,充分發掘學科課程資源校本化開發的獨特價值。
小學語文課堂“教什么”的
透視及反思
魏薇在《中國教育學刊》2011年第11期上撰文認為,現代小學語文課程在我國已經設立了近百年的時間,對語文教學質量的質疑之聲始終不絕于耳。反觀各種批評,檢視問題緣由,我們不難發現,產生問題的根源在于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許多方面陷入“教什么”的迷途,比如理解文本不到位,導致對“教什么”無的放矢;教學目標不清晰和不確定,致使“教什么”隨意性大;對“教什么”生硬套用,使語文教學的豐富性、多義性和生動性喪失等。為此,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教什么”的理據:首先,從特級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歸納出“教什么”的根據;其次,梳理不同文體的特點,為“教什么”尋求理據;最后,根據小學生學習母語的規律,形成“教什么”的動態訓練體系。
“家長教育”是
學校教育資源的富礦
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在2012年1月8日《中國教育報》上撰文認為,“家長教育”是學校教育資源的富礦,其潛力之大、作用之巨,需要教育界重新認識。張副廳長這里所說的“家長教育”,與我們所說的“家庭教育”不同,它是指在學校家長委員會的組織下,由家長們在校內外實施的各種教育活動;這種教育活動是有組織的,在學校和社會中進行的,其教育對象不僅是家長自己的孩子,而且更多地指向了由自己孩子因同學關系連接形成的學生集體。他認為,“家長教育”越來越具有與教師從事的教育活動相對應的重要意義,因此,它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更是對學校教育相對缺位的實踐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補位。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