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北流市為提升“教育競爭力”,從2010年8月起,全面啟動“幸福教育工程”方案。方案提出,要把“幸福”作為本市教育發展的理想和追求,在“十二五”期間,全市的教育工作緊緊圍繞“將北流打造成幸福教育之城”這一目標展開,把“教師幸福與否、學生快樂與否、家長滿意與否”作為“幸福教育”的三大衡量尺度,把“幸福教育”打造成北流市教育的一個特色品牌。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該市的學生們學得更快樂了,老師們教得更安心了,家長們也更放心了,北流市的“幸福教育工程”,讓學生、教師、家長都體驗到了真真切切的幸福。
2011年11月,柳州市的“幸福教育綜合改革實踐”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獎評選中脫穎而出,以12萬公眾投票獲得優秀獎,該市教育局局長撒忠民還應邀在中國教育創新論壇上作了經驗介紹,受到了廣泛的好評。為進一步加強對幸福教育的實踐研究,柳州市教育局已將幸福教育申請立項為廣西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A類重點課題,集中人力物力,重點攻關,通過深入研究柳州幸福教育的理論模型、實施途徑、評價策略以及教師、學生、家長、學校應具有的幸福觀,構建柳州幸福教育的指標體系,提升柳州市的教師、學生、家長及學校的幸福指數,促進柳州教育的和諧發展。
另據報道,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第四小學原來是一所默默無聞的小學;現在,它成了當地一所公認的名校,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信任與肯定,家長們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孩子往里送。短短五年,學校學生由600名增加到現在的1600多名。這一切都歸功于該校對“幸福教育”的孜孜追求……
當下,“幸福”兩字頻繁出現于各種媒體版面,“打造幸福”也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門話題。毋庸置疑,追求幸福乃人之本性的自覺要求。從造字上看,幸福=土+ +衣+一口田,幸福即是:有安身立命的一塊地,有點錢,有衣穿,有一份事業可耕耘——這是我理解的幸福的本義。對于幸福的理解,如何去獲取幸福和體驗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和標準。幸福是一種感覺,一種感悟,一種心態,一種心情。幸福無處不在。正如20世紀偉大的人生導師戴爾·卡耐基所說:“人人都渴望幸福,但是,幸福之路只有一條,簡單地說,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情。幸福與不幸福,并不是由個人財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職業的貴賤決定的。”所以,追求幸福既難又不難;推而及之,打造幸福教育也是既難又不難。
但從現實來看,教育的幸福指數不容樂觀,教師厭教、學生厭學、校長厭管等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素質教育的實施與推進,困難重重,效果難顯。有一位專家曾作過現場調查,他提了三個問題要求聽課的老師表態。第一個問題是覺得教師這個職業光榮的請舉手,聽課教師齊刷刷地都舉了手;第二個問題是對教師這個職業感興趣的請舉手,稀拉拉的只有一部分人舉手;第三個問題是認為當教師幸福的請舉手,現場竟然沒有一個人舉手。這是對教育的嚴重諷刺!
“教育,為學生的一生幸福奠基”,這本應成為每所學校追求的核心價值理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但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幸福;理想的教育應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才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級性價值。”因此,可以說,教育的目的是增進受教育者的幸福。通過教育,讓學生獲得幸福的感受,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幸福觀和自信心以及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從而使他們逐步發展成為擁有幸福能力的生命主體。
幸福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想,也是一種教育實踐,更是教育工作者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它既關注學生未來的幸福,又關注師生當前的幸福。我區的北流市和柳州市已經在幸福教育的康莊大道上邁開了第一步,并綻放出了美麗的“幸福之花”。作為教育人,請讓我們樹立使命意識,堅信:教育應該創造幸福,應該讓教育成為每一個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