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走在街頭上,看見一群十六七歲的孩子,他們當中有幾個頭發顏色鮮艷,發型怪異。仔細一看,我發現其中有個背影很熟悉,當這個熟悉的背影轉過身來時,我認出了他,他是我曾經教過的一個沒有完成小學學業的孩子。當時我愣住了,他長高了,頭發有些長。也許他也認出了我,便匆匆走開了。
事情要追溯到兩年前,當時我是五年級(2)班的班主任,全班有37個孩子,其中有一名叫小包的孩子來自單親家庭,他跟隨母親一起生活。
小包經常逃課,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寫作文也是錯別字連篇,成績并不理想。有一次我出差回來,科任老師向我反映小包沒完成作業,被批評后又逃課了。聽罷,我立即聯系了小包的媽媽,想跟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但是她很忙,沒時間來學校,于是我只好親自去一趟小包家,順便了解小包的生活環境。輾轉好幾個地方,終于在一座雜亂小院子里找到了小包家。院子很小,卻居住著好幾戶人家,在院子的一角有一個大口鍋,鍋里是剛清理出的鴨毛。包媽媽在院子里忙著弄鴨子,她看到我之后,沖著房門喊道:“小包,小包,快出來,老師來了!”但房間內無人反應。“又去玩了……”包媽媽嘟囔著,似乎這很正常,而我卻有點尷尬。我問包媽媽是否能到小包的房間看看,包媽媽便放下手中的鴨子,領著我來到了小包的房間。房間很黑,很小,床邊有張小桌子,衣服胡亂擺放在桌子上,地面扔有幾本書。我撿起一看,是課本,但是有些已被撕爛。
望著屋里的一切,我的心里也如這灰暗的房間一樣陰暗而且沉重。
我轉過身問包媽媽:“你知道小包去哪里嗎?”
包媽媽的手不停地搓著身上的圍裙,小聲地說:“應該是跟鄰居那些不讀書的小孩玩去了,我也沒辦法管他。”
“你知道他為什么不去上學嗎?”我追問道。
“我……他……唉!”包媽媽欲言又止,最后嘆著氣說:“我常跟他說,如果不好好讀書,就回來幫我做事。昨晚半夜我進的鴨子到貨了,我就叫他幫我搬,今早我賣的鴨子都是他幫忙弄好的。”包媽媽走到門外,指著那口大鍋對我說,“老師,你看我一個人也做不了太多的事情,只有他幫我了……”聽完包媽媽的話我很震驚,沒想到在學校一向安靜的小包,背后竟有這樣辛酸的故事。我又看了看院子一角的那口鍋,想象著小包每天天未亮就得起床整理鴨子,我的眼睛有些潮濕。平時他沒完成作業,我總是責怪他“不認真”;作文的錯別字多,我就責備他“不好好記”……無論我怎么責罵他,他都只低著頭從不辯解,也不說話。我從未認真地想過他現在這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對包媽媽說:“孩子還小,現在最要緊的事,就是先讓他上學,學好知識,將來才能好好地做人做事。他回來以后,一定讓他上學,我在學校等他。”說完我就離開了,除了無奈,還有更多的愧疚。
一個星期之后,小包還是沒來上學。我沒等到小包,卻等來了他的媽媽。包媽媽是來為小包辦理休學手續的,小包要求休學一年。她告訴我,小包在北海跟著爸爸一起生活,短時間內不會回來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的心里空落落的。由于我的工作的大意,忽視了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行為變化,錯過了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機,最終放棄了一個學生。
轉眼兩年過去了,每當想起小包,我都十分自責。再遇到這樣的學生,我都告誡自己:學生有他們的世界,不要用想當然的想法去教育他們,特別是留守兒童和特殊家庭的孩子,我們的教育需要更多的觀察,更多的耐心。如果能多一些對他們的了解,就會發現他們的不同之處,然后用心地走進他們的生活,去理解他們,去開導他們,這樣或許就能及時地制止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在他們身上滋長,也不至于讓他們輟學,無法完成學業。
(責編: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