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瘢痕子宮;妊娠;分娩方式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4-0565-02
中圖分類號:R 719.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52
瘢痕子宮是指剖宮產或肌瘤剔除術后子宮,近年來我國剖宮產率逐年上升,部分地區已超過50%,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存在一定風險,分娩方式選擇受到產科醫生的關注。筆者對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宮再次妊娠住院分娩產婦的分娩方式選擇作一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間共收治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孕婦250例,年齡25~38歲,平均32歲,孕周36~42周,平均38.5周,距前次剖宮產2~8年,平均4.2年,瘢痕子宮原因全為剖宮產。
2.分娩方法 ①陰道試產:58例陰道試產,符合下面條件:前次剖宮產為子宮下段橫切口;B超提示子宮下段連續性好,瘢痕厚度0.3 cm以上;目前無剖宮產指征;宮頸成熟好;胎兒不大;無頭盆不稱,試產過程專人看護,密切觀察產程,發現有剖宮產指征立即手術,宮口開全盡量縮短產程,預防第二產程延長而增加子宮破裂機會,胎兒娩出后使用縮宮素,加強子宮收縮,預防產后出血。
②擇期剖宮產:190例擇期剖宮產,其中絕對指征85例,臀位25例,合并妊高征12例,胎兒窘迫28例,要求同時絕育術15例,社會因素23例,合并前置胎盤2例。術中腹腔有不同程度的粘連,予小心操作,避免損傷腹腔器官,術中出血300~400 ml ,予按摩子宮,注射縮宮素。出血量大于500 ml 者15例,予注射縮宮素,米索前列醇0.4 mg肛門給藥后宮縮好,出血少。合并前置胎盤2例,術中出血兇猛,子宮下段胎盤剝離面不斷滲血,各種止血措施效果欠佳,輸血輸液,取得家屬同意后行全子宮切除術,術后母嬰恢復良好。
③急診剖宮產:2例由基層醫院轉診入院,有剖宮產指征,盡快做術前準備,行急診剖宮產,術中發現子宮瘢痕破裂,裂口2~3 cm,羊水不斷流出腹腔,吸羊水后延長切口,盡快娩出胎兒后行子宮修補術,術后加強抗感染,母嬰安全。
結 果
本組病例采用陰道試產58例,試產成功42例,成功率為72.4%,試產失敗改剖宮產16例,其中宮縮乏力10例,胎兒窘迫4例,活躍期停滯2例,無子宮破裂病例。擇期剖宮產190例,術中有不同程度的粘連,出血量300~400 ml,出血量大于500 ml者15例,合并前置胎盤行全子宮切除術2例,術中出血原因為宮縮乏力及胎盤因素。急診剖宮產中發現子宮瘢痕破裂2例,予子宮修補術,術后母嬰安全。
討 論
近年來由于產科技術的進步,前次剖宮產采用子宮下段橫切口的產婦,采用經陰道分娩取得肯定的臨床效果[1]。本組病例中58例陰道試產成功42例,成功率為72.4%,無子宮破裂發生。因此,陰道試產是一可行的方法,但在觀察中也有部分產婦需中轉剖宮產,原因是試產過程中出現新的剖宮產指征,宮縮乏力、產程停滯等,所以瘢痕子宮陰道試產時要嚴格掌握指征,專人觀察,確保母嬰安全。有下列情況不能陰道試產:①前次剖宮產為子宮下段縱切口或T型切口者;②前次剖宮產有子宮切口感染等并發癥者;③有剖宮產指征或曾有子宮破裂者;④多胎妊娠;⑤有內科或產科合并癥者;距上次剖宮產小于2年者[2]。
瘢痕子宮妊娠陰道試產的并發癥為子宮破裂,據文獻報道,一次剖宮產后再妊娠產婦發生子宮破裂的概率為1.8%,子宮下段橫切口者再妊娠產婦發生子宮破裂的機會至少為0.2%~1%[3],本文中發生子宮破裂為0.8%。子宮破裂是產科嚴重的并發癥,也是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瘢痕子宮患者由于瘢痕部位為纖維結締組織,平滑肌纖維變性,失去彈性而增加子宮破裂概率,本文中2例均為基層轉診入院行急診手術,其破口小,經及時手術,才能挽救母兒生命。因此,加強產前監護,加強高危妊娠的管理非常重要。
瘢痕子宮增加前置胎盤的發生率,國內報道瘢痕子宮前置胎盤的發生率為0.24%~1.75%[4],原因是瘢痕妨礙胎盤在妊娠晚期向上遷移而增加前置胎盤發生率,瘢痕子宮合并前置胎盤又稱兇險型前置胎盤,子宮下段薄,瘢痕組織彈性差,收縮力差,導致產后出血。本組2例在輸血輸液下行全子宮切除術而挽救母嬰生命。
總之,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具有一定風險,給再次剖宮產和婦科手術帶來困難,術中粘連進腹困難,分離可能損傷腹腔臟器,手術時間延長,術中出血多,住院時間及醫療費用均比陰道分娩增加,因此,對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選擇要權衡利弊,選擇恰當的分娩方式,盡量降低剖宮產率。
參考文獻
[1]劉立清,龔秋雪.56例瘢痕子宮再妊娠分娩方式探討[J].中國當代醫學,2010,17(2):168.
[2]戴玉華.瘢痕子宮再次妊娠陰道分娩分析[J].現代臨床醫學,2009,35(4):294-295.
[3]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4.
[4]樂 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6.
(收稿日期:2012-04-06 修回日期:2012-07-11)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