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的顱頜特征,探討Coben分析法的特點。
方法 選取44例先天缺失下切牙的青少年患者(男20例,女24例),拍攝X線頭顱定位側位片進行頭影測量分析,并與哈爾濱地區正常GFEA1Coben分析法所得正常值進行統計學對比。結果 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Coben分析法結果與正常GFEA1相比,中面部深度、下面部深度絕大部分測量項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全面高、后面高部分測量項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結論 Coben分析法反映了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的顱頜整體特征,在其診斷過程中有重大指導意義。
【關鍵詞】 Coben分析法;先天缺失;頭影測量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4-0536-03
中圖分類號:R 78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36
Coben分析法[1]是以線距比例指數測量為主的X線頭影測量方法,通過將各個測量點向基準平面(眼耳平面)作垂線,計算線距間指數的相互關系分析顱面結構特征。Coben分析法避免了由于眼耳平面傾斜所帶來的對于角度測量的影響,通過線距比值客觀地反映錯GFEA1畸形的變化[2],故本研究采用Coben分析法分析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的顱頜特征,為其診斷提供參考。
資料和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2005~2012年在我院正畸科就診的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患者44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年齡 13.1歲(10~16歲),既往體健,無唇腭裂,無影響牙齒發育的全身疾病,無骨性疾病及顳下頜關節疾病;無影響口腔正常發育的不良習慣,無正畸治療史及外傷史。
2.方法
(1)收集臨床資料,拍攝X線片:所有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患者均在同一條件下拍攝正中GFEA1位X線頭顱側位定位片。
(2)定點、描記:采用手繪測量方式,由本文第一作者在相同條件下對所有研究對象的X線頭顱定位側位片進行定點、描記。參考平面及標志點按照Coben分析法[3]。
(3)測量項目見圖1。
3.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對測量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將所得到的數據與哈爾濱地區青少年正常GFEA1人群Coben分析法正常值[3]進行t檢驗(暫未找到華東地區青少年Coben分析法正常值數據庫),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1.Coben分析法中面部深度結果 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Coben分析法結果與正常GFEA1相比,中面部深度四個測量項目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Coben分析法下面部深度結果 先天缺失下
切牙青少年Coben分析法結果與正常GFEA1相比,下面部深度絕大部分測量項目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3.Coben分析法全面高結果 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Coben分析法結果與正常GFEA1相比,全面高部分測量項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見表3。
4.Coben分析法后面高結果 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Coben分析法結果與正常GFEA1相比,后面高部分測量項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見表4。
討 論
Coben分析法比角度分析法能更精確地了解顱頜面的內部結構和具體情況。譬如角度分析法只通過SNA了解上頜骨相對于顱部的發育情況,Coben分析法則能通過對Ba-S,S-Ptm,Ptm-A,Ba-A的測量了解上頜骨的內部結構;對下頜的分析,角度分析法主要通過SNB、面角和Y軸角了解下頜骨相對于顱部的發育情況,Coben分析法則根據下頜支、下頜體實長測量,掌握下頜骨上下前后的位置、大小等。而且Coben分析法通過研究各線距與Ba-N和N-Me之間的比例關系,分析顱面結構的特征,描述顱面相互之間的結構及位置關系。
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面部深度與正常值相比,絕大多數測量項目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Ba-A/Ba-N(中面部深度)、S-Ptm/Ba-N(上頜后部深度)、Ptm-A/Ba-N(上頜骨長度)均小于正常值,存在統計學意義;Ba-Pog/Ba-N(下面部綜合深度)、Ar-Go/Ba-N(下頜支長度)及Go-Pog/Ba-N(下頜體長度)相比正常值減小,而Ba-Ar/Ba-N大于正常值,說明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下頜骨整體長度生長不足且下頜后縮;代表顱頜面部垂直向關系的N-S/ N-Me小于正常值,說明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顱底角的生長方向可能發生了向后的旋轉。且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錯GFEA1畸形的類型多為安氏Ⅱ1類,代表下頜體長度的Go-Pog/Ba-N比Ptm-A/Ba-N 更小于正常值,在本研究中可以解釋安氏Ⅱ1類錯GFEA1畸形患者的面中1/3前突現象;面中部深度中,Ba-S/Ba-N比正常值大,但并不能表明后顱底長度的絕對值增大,這也可能是顱底角度增大或向后傾斜,使得具有正常顱底絕對長度的個體投照距離加大,這也與Dibbets的研究結果相似[4]。
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全面高及后面高與正常值相比部分測量項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這說明先天缺失下切牙的青少年患者在面部高度上與正常GFEA1青少年間差異沒有其在中面部及下面部深度上的程度大。
Coben分析法分別從顱頜深度和高度解釋錯GFEA1畸形的特點。本研究應用該方法客觀分析了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的整體顱頜特征,在其臨床診斷過程中有重大指導意義。而男女間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也與龍紅月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5],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患者數量少導致的本研究樣本偏量小,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先天缺失下切牙青少年患者間本身不存在性別差異的可能。
參考文獻
[1]Coben SE.The integration of facial skeletal variants[J].Am J Orthod,1955,41(6):407-434.
[2]聞 越,王 軍,任 斌,等.女性恒牙GFEA1安氏Ⅱ類1分類錯GFEA1畸形的Coben法分析[J].口腔醫學,2011,31(2):93-95.
[3]崔玲玲.王培軍.張 曄.哈爾濱地區120名正常GFEA1人群Coben法分析[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7,25(2):146-148.
[4]Dibbets JM.Morphologic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Angle classes[J].Eur J Orthodont,1996,18(2):111-118.
[5]龍紅月,蘭澤棟,陳遠萍,等.正常GFEA1少年兒童顱頜面發育的性別特征[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0,18(4):337-338.
(收稿日期:2012-04-19 修回日期:2012-07-28)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