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舒適護理在腹部術后病人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將400例腹部術后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傳統組200例,給予常規護理,舒適組200例,針對生理、心理、社會方面及出現不適癥狀給予舒適護理,觀察兩組病人的體位不適、切口疼痛、尿潴留、腹脹、咽喉不適的發生情況及滿意度。結果 舒適護理組術后體位不適、切口疼痛、尿潴留、腹脹及咽喉不適等發生率顯著低于傳統組(P<0.01),而滿意度顯著高于傳統組(P<0.01)。結論 舒適護理在腹部術后病人中應用,能有效減少不適癥狀的發生,增進病人舒適,利于病人早日康復。
【關鍵詞】 舒適護理;腹部手術;滿意度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4-0525-03
中圖分類號:R 4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31
舒適護理(comfort cave)又被稱為“蕭式雙C護理模式”,為臺灣華杏出版機構總裁蕭豐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他認為護理人員應以病人的舒適為考慮的重點,強調護理人員除目前的護理活動外,應加強舒適護理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病人,使基礎護理與護理研究更加注重舒適和病人的感受[1]。腹部手術病人由于手術的創傷及麻醉的影響,術后常出現許多不適。如何使病人安全、舒適地度過術后康復期,減少術后并發癥是臨床護理界學者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我科對腹部術后病人采用舒適護理,并與傳統護理對比,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5月~2011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400例腹部手術患者,男266例,女134例,年齡13~89歲,平均(42.7±18.5)歲,其中闌尾切除術276例,胃腸穿孔修補術48例,肝、膽手術35例,腸粘連松解術21例,其它20例。按住院號隨機分為兩組,雙號為舒適護理組(舒適組),共200例,單號為傳統護理組(傳統組),共20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術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傳統護理組主要按腹部術后護理常規護理,術后予去枕平臥6 h的傳統體位,吸氧等操作按教科書上的操作規程,不適癥狀出現后遵醫囑處
理。舒適組針對生理、心理、社會方面及出現不適癥狀給予舒適護理,內容要點如下:
(1)心理、社會方面的舒適護理:病人術后返回病房后,在第一時間告知手術過程及目前狀況,對病人手術的成功順利表示真誠的祝賀。把術后相關問題及注意事項向病人家屬交代清楚,每次實施治療和護理措施前,先耐心講述該治療與護理的目的、過程、作用,使病人理解并放心配合;認真做好病人的基礎護理,保持病人皮膚清潔,無異味,儀表整潔,操作時注意遮掩病人,保護病人的隱私和自尊心。術后讓家人、親友多在旁陪伴,使病人能得到來自家人、親友的安慰和鼓勵,滿足其歸屬感,減輕或消除其精神壓力;每天查房及時告訴病人和家屬疾病恢復的情況,多使用鼓勵、贊賞的語言,以解除病人心中憂慮,樹立堅強、必勝的信心[2]。
(2)生理的舒適護理:①環境:病室盡量維持溫度為18~22℃、濕度為50%~60%,病房通風、采光良好,光照充足,每個床單元設布簾,在護理時盡量避免暴露病人的隱私,給病人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病人休息時保持室內光線柔和,監護儀器報警聲音調至最小,避免噪聲干擾,被褥柔軟整潔,床墊軟硬適宜;治療、護理等盡量集中進行,病區里盡量做到走路輕、說話輕、關門輕,為病人營造一個安全、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②體位:病人返回病房后,護士須向麻醉師了解病人的麻醉情況,根據病情和病人的需要給予舒適臥位護理。研究表明[3]硬脊膜外麻醉手術的病人只要麻醉手術順利,術后生命體征正常即可取墊枕自由臥位,枕頭高度可根據病人習慣調節,側臥時在兩膝之間、后背和胸腹前放置軟枕,半坐臥時搖高床尾支架或置軟枕于兩膝下,使病人體位穩定、舒適。全麻、腰麻、硬外麻有麻醉并發癥或術后生命體征不正常的病人按醫囑取去枕平臥6 h體位,每2 h翻身1次,6 h后或生命體征平穩后再根據病情及病人需要取舒適體位。③皮膚的護理: 病人返回病房后要注意保暖,術后發生寒戰的病人給予加蓋被或予熱水袋保暖,并向病人說明發生寒戰的原因和緩解的時間,以解除病人及家屬的恐慌。病人臥床期間每2 h協助翻身一次,以防皮膚被壓傷,夏天長期臥床病人給予睡水墊,可減輕局部受壓皮膚的壓力,增進病人舒適。④吸氧:傳統鼻導管吸氧法易致病人鼻咽發干、癢、疼、憋氣等不適而不能堅持,尤其是同時行胃腸減壓的病人,雙側鼻孔均被堵,導致病人的氣體交換存在障礙[4]。用改良的鼻導管[5](棄掉針頭的9號靜脈輸液頭皮針,導管插入深度2 cm)吸氧可達到與傳統氧療法同樣的氧療效果,并可減輕病人吸氧時的不適感,提高舒適度及氧療的依從性。理想的吸氧裝置要求病人吸入的氧氣除保持適當的濃度和流速外,還要有合適的溫度和濕度,采用恒溫濕化瓶,60℃濕化液,使吸入氧氣的溫度與濕度上升到36℃、78%,不僅使病人自我感覺舒適,更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改善因吸氧造成的呼吸道不適癥狀[6]。⑤ 活動:術后的活動可能加重病人的切口疼痛,所以向病人及家屬宣教正確的活動方法非常重要。下床時先將軀體移到床邊,側臥將兩下肢放下床沿,再搖起床頭或扶病人慢慢坐起,留置有管道的病人翻身時保持管道與身體同步,避免管道牽拉引起疼痛。
(3)常見癥狀的舒適護理:①疼痛: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可通過深呼吸,看小說、漫畫,聽音樂,與人交談等放松方法分散注意力,達到緩解輕度疼痛的目的。囑病人咳嗽時用手捂住切口可減輕疼痛,及時評價病人疼痛狀況,指導病人保持情緒穩定,一旦出現明顯疼痛 ,立即報告醫生行藥物止痛,用藥前須注意觀察疼痛的性質、引起的原因,必須排除因外部壓迫或缺血等原因引起的疼痛。取半坐臥位可減小腹部切口張力,減輕疼痛,增進舒適。自控鎮痛泵止痛效果較好,較大手術且留置尿管者可鼓勵病人使用,較小手術 (如闌尾切除)則須說明鎮痛泵的利弊,讓病人考慮是否使用,以免增加術后尿潴留等并發癥發生。②嘔吐:向病人及家屬解釋麻醉、手術后出現惡心嘔吐的原因,囑病人放松心情、深呼吸,以減輕緊張感。給患者實施內關(腕橫紋上約5 cm,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按壓以預防或緩解惡心、嘔吐癥狀[7]。嘔吐時囑病人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用手捂住切口減輕疼痛。嘔吐后給予溫開水漱口,及時清理嘔吐物及排泄物,以免刺激病人。嘔吐嚴重時遵醫囑給予止吐藥緩解癥狀。③尿潴留:向病人解釋術后排尿困難多因麻醉所致,隨著麻醉藥效的消失排尿活動就會恢復,囑病人不要緊張。術后回房后如血壓正常,病人沒有脫水現象暫時控制補液速度,以推遲排尿時間。對不習慣床上排尿者根據病情指導病人下床排尿,不能上衛生間者以屏風遮擋,盡量順應病人生活、文化習慣,給予舒適排尿體位及隱蔽的環境。發生排尿困難后可采取腹部熱敷、輕揉膀胱區、聽流水聲、開塞露塞肛等多種誘導排尿法,上述措施無效后再在嚴格無菌技術下導尿。④ 腹脹:術后指導病人早期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進食時間不宜過早或過遲,適宜的進食時間可促進腸蠕動,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選擇清淡、高蛋白、低脂、無刺激的易消化食物,不宜過飽,少量多餐,避免易產氣的食品如甜食、牛奶、豆漿等。對于術后24 h肛門未排氣腹脹者,予腹部熱敷、環形按摩或者遵醫囑使用開塞露塞肛,新斯的明雙足三里穴位注射,研究表明[8]通過以上套餐護理多能有效緩解術后病人的腹脹。⑤咽喉不適:腹部手術病人術后常禁食、持續胃腸減壓,因胃管刺激而咽干、咽痛、感覺痛苦。置胃管禁食期間除每天給予口腔護理外,還可幫助病人漱口或刷牙;囑病人每1~2 h吞下一口溫開水,可減輕咽喉不適[4]。
3.觀察項目 觀察兩組病人的體位不適、切口疼痛、尿潴留、腹脹、咽喉不適的發生情況及滿意度。體位不適:包括腰背酸痛、頭部懸空感、頸部緊張及牽拉感。切口疼痛:采用國際文字描述評分法把疼痛分為5級:0級無痛;1級微痛;2級,中度疼痛;3級重度疼痛;4級劇痛,不能忍受。級別越高,疼痛越激烈。患者滿意度采用匿名問卷調查,護理結束后當場進行,滿意程度分為滿意和不滿兩個等級。
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舒適護理組術后體位不適、切口疼痛、尿潴留、腹脹及咽喉不適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傳統組(P<0.01)。而滿意度顯著高于傳統組(P<0.01)。見表1。
討 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護理學的任務和目標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科學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需求不斷變化深刻地影響著護理實踐,作為護理服務對象的人是生理、心理、社會相統一的人,顯然,現代的護士如再單純地、機械地執行護理常規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現代的護理更不應只是簡單的護理操作,而更應注重“以人為本”的護理過程。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9]。本研究結果顯示,舒適護理的實踐明顯降低了腹部術后病人不適癥狀的發生率,增加病人舒適,提高病人滿意度,有利于病人的康復。舒適護理涵蓋了整體護理及人性化護理的內容,并賦予更深刻的境界。因此,開展舒適護理對護士的理論、知識、技能及素質修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開展舒適護理過程中,護士不僅以精湛的技術、豐富的專業知識、體貼周到的服務滿足病人的各方面要求,還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預見性,主動學習心理、社會、人文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并運用到實踐工作中去,將舒適護理貫穿于整體護理的始終,使病人受益更多。舒適護理的開展有效減輕腹部術后病人不適癥狀,促進病人康復,提高護理質量和病人生活質量的同時,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也得到明顯提高,護士贏得了病人更多的理解、信任、肯定與尊重[4]。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亞靜,王素婷,李慧芳,等.舒適護理理論的臨床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6):498-499.
[2]鄭舟軍,金曉紅,樂富軍,等.舒適護理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6):531-532.
[3]吳國友,張文嬡,陳敏燕.脊膜外麻醉術后的舒適體位研究[J].廣西醫學,2010,32(2):243-244.
[4]李長艷,陳亞紅.消化道手術病人實施舒適護理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1):986-988.
[5]金 素,吳顯和,劉 惠.食道癌術后兩種吸氧方法舒適度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15-17.
[6]石蘭萍,操 靜,溫 敏,等.吸氧病人的舒適護理[J].護理研究,2004,18(13):1163-1165.
[7]葉君兒.腹部手術后惡心嘔吐的護理干預及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6,20(9):804-805.
[8]胡雪芹,臧文義,白曉峰.術后套餐預防腹部外科術后腹脹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6):1531-1532.
[9]蕭豐富.蕭氏舒適護理模式[M].6版.臺灣: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7-9.
(收稿日期:2012-03-09 修回日期:2012-07-09)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