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低鈉血癥對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臟功能及預后的影響。
方法 選擇2003年6月至2010年10月間收治的CHF患者1205例,分析心功能分級與低鈉血癥發生率,低鈉血癥程度與病死率的關系。結果 低鈉血癥發生率為11.29%(136/1205)。Ⅱ級、Ⅲ級及Ⅳ級患者的低鈉血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Ⅳ級患者的低鈉血癥發生率最高(P<0.05或0.01)。輕度、中度及重度患者的病死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重度患者的病死率最高(P<0.05或0.01)。結論 CHF心功能越差,低鈉血癥發生率越高,而低鈉血癥程度越重,CHF患者病死率越高,臨床診治過程中應高度重視低鈉血癥的發現及糾正。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低鈉血癥;心功能;預后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4-0503-02
中圖分類號:R 54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2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大多數器質性心臟病發展至晚期的共同結局,也是導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低鈉血癥在CHF患者中并不少見,發生率為5%~28%[1,2],而CHF患者合并低鈉血癥嚴重程度不同,其死亡率由5%~50%不等,且明顯高于未合并低鈉血癥的CHF患者,因此是否合并低鈉血癥是影響CHF預后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低鈉血癥較為隱匿,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而往往不引起重視。本文對136例CHF合并低鈉血癥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低鈉血癥對CHF患者心功能及轉歸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3年6月至2010年10月間收治的CHF患者1205例,均符合Franmingham診斷CHF的標準[3],男648例,女557例,年齡34~81歲,平均(61.37±12.04)歲,心功能NYHA分級為Ⅱ級142例,Ⅲ級513例,Ⅳ級550例。其中低鈉血癥136例,男75例,女61例,年齡36~78歲,平均(59.8±10.6)歲,基礎疾病肺心病48例,風心病35例,冠心病22例,高心病19例,擴張型心肌病12例。所有病例均于入院時抽取靜脈血檢測血電解質,同時完善其他檢查包括X線胸片、ECG、UCG、肝腎功能等,以血清鈉(Na+)濃度<135 mmol/L診斷為低鈉血癥,并進行分度:其中121~134 mmol/L為輕度,110~120 mmol/L為中度,<110 mmol/L為重度,均排除其他病因如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引起的低鈉血癥或嚴重高蛋白血癥、高脂血癥等引起的假性低鈉血癥。
2.治療方法 在消除誘因及積極糾正心衰等常規治療CHF的基礎上,針對低鈉血癥狀及缺鈉的不同程度采取相應的糾正低血鈉措施。暫停使用利尿劑并補充氨基酸、白蛋白等。對血鈉濃度≥120 mmol/L者,給予補充鈉鹽3~5 g/d或每天1次適當靜脈滴注生理鹽水250 ml;血鈉濃度<120 mmol/L時可給予3%氯化鈉溶液靜脈滴注,劑量為5~10 ml/kg,并根據隨時監測血鈉結果調整劑量。對出現意識模糊、昏迷、抽搐、腦水腫癥狀者,可每日按50~100 ml/h補充3%氯化鈉溶液150~250 ml,并每天用呋塞米20~40 mg、激素5 mg,在血鈉≥120 mmol/L后逐步減量。
3.觀察項目 患者血鈉濃度、低鈉血癥發生率、病死率以及血鈉和心功能改善情況。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1.心功能分級與低鈉血癥發生率的關系 Ⅱ級、Ⅲ級及Ⅳ級患者的低鈉血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Ⅳ級患者的低鈉血癥發生率最高(P<0.05或0.01)。見表1。
2.低鈉血癥程度與病死率的關系 輕度、中度及重度患者的病死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重度患者的病死率最高(P<0.05或0.01)。見表2。
討 論
CHF發生發展過程中常合并有水電解質平衡紊亂,進一步加重心衰,增加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其中又以低鈉血癥最為常見,心衰越嚴重低鈉血癥發生率就越高,其發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患者長期低鹽飲食甚至忌鹽引起鹽攝入不足;②長期反復應用或快速大劑量使用利尿劑造成失鈉多,未能及時補鈉;③CHF合并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胃腸管淤血等時,容易引起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導致鈉鹽攝入不足或水鈉代謝紊亂;④CHF時缺氧、高碳酸血癥以及心排出量減少、有效循環容量不足等均可引起血漿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多、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導致水鈉潴留,最終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癥;⑤CHF時心房牽張敏感性降低,使血漿血管加壓素增加,遠曲小管水重吸收增強而引起低鈉血癥[4]。我們回顧性分析了近8年收治的1205例CHF患者,發現合并低鈉血癥發生率為11.29%(136/1205),與文獻報道[1]相符合。
本研究發現,CHF心功能NYHA 分級Ⅳ級患者低鈉血癥發生率明顯高于Ⅱ級和Ⅲ級患者(P<0.05或0.01),與李建民等[5]的研究結論相一致。低鈉血癥患者中重度死亡率為32.35%(11/34),均明顯高于中度和輕度患者(P<0.05或0.01),與丁雪松等[6]報道相符。提示低鈉血癥不僅反映機體水鈉平衡紊亂,還可反映CHF患者病情及預后,血鈉值愈低患者預后愈差。低鈉血癥惡化CHF的原因可能是:①血鈉降低引起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水分進入紅細胞促進其腫脹而影響其變形功能,進而加重微循環障礙及心肌缺血而惡化心力衰竭;②降低有效循環血量,心輸出量減少,進一步加重心衰,嚴重者可引起血壓下降甚至休克;③促進水分進入腦組織細胞而引起腦腫脹、低滲性腦病等,導致患者的死亡率增高[7]。
總之,低鈉血癥對反映CHF病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具有重要價值,血鈉水平愈低預后愈差,同時血鈉也是CHF死亡的重要預測指標[8]。臨床上應注意監測CHF患者的血鈉,并依據低鈉血癥程度及心功能來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1]Hawkins RC.Age and gender as risk factors for hyponatremia and hypernatremia[J].Clin Chim Acta,2003,337(1-2):169-172.
[2]De Luca L,Klein L,Udelson JE,et al.Hyponatremia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Am J Cardiol,2005,96(12A):19L-23L.
[3]張澤靈.心臟內科疾病診斷指南[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162-163.
[4]金 焱,黃振文.慢性心力衰竭并發低鈉血癥臨床治療觀察[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7,21(11):874-875.
[5]李建民,余振偉,楚清鋒.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鈉血癥臨床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07,28(5):106.
[6]丁雪松,崔繼志,巴延欽.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鈉血癥的臨床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0,32(3):283-284.
[7]楊 華,李利峰,李愛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低鈉血癥回顧性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1):102-103.
[8]魏二福.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鈉血癥的診治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8):120.
(收稿日期:2012-05-09 修回日期:2012-07-10)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