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電子鼻咽喉鏡下逆行經咽鼓管注入地塞米松和靜脈滴注地塞米松對突發性聾的治療效果。
方法 將110例初治突發性聾患者隨機分成兩組,A組50例給予靜脈滴注地塞米松10 mg/d,共使用7天,之后改為口服強的松片30 mg,一天一次,每7天減量5 mg,持續1個月。B組60例給予電子鼻咽喉鏡下逆行經咽鼓管注入地塞米松,1次/2 d,10 d為1療程。所有患者于治療15天和30天時復查純音聽域測定。結果 A組總有效率為80.0%,B組總有效率為91.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B組的療效優于A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子鼻咽喉鏡下逆行經咽鼓管注入地塞米松對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靜脈用藥治療。
【關鍵詞】 突發性耳聾;咽鼓管注藥;靜脈用藥;地塞米松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4-0513-02
中圖分類號:R 764.4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25
突發性耳聾是突然發生的非波動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主要病因有感染、外傷、腫瘤、中毒、神經變性、代謝病及其他[1]。但具體的發病機理不明。治療方法較多,包括改善內耳循環、營養神經、高壓氧治療、激素治療等,但療效均不肯定。隨著對自身免疫性內耳疾病研究的不斷深入,糖皮質激素治療突發性耳聾顯示出獨特的優勢。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觀察電子鼻咽喉鏡下逆行經咽鼓管注入地塞米松和靜脈滴注地塞米松對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首發突發性耳聾110例,診斷符合2005年濟南會議確定的診斷標準。男65例,女45例,年齡17~79歲。將11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21~79歲,發病時間為3~15 d,平均7.5天,純音聽閾檢查均為中、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骨導聽閾為(66.20±16.43)dB;B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齡17~78歲,發病時間為2~20 d,平均8.5 d,純音聽閾檢查均為中、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骨導聽閾為(66.55±16.52)dB。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前進行純音聽閾測定、聲導抗、電耳鏡、顳骨CT檢查,排除傳導性聾、中耳炎、內耳疾病、糖尿病等病變。
2.治療方法 A組采用經靜脈途徑用藥:即地塞米松1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每天一次,共使用7天,之后改為口服強的松片30 mg,一天一次,每7天減量5 mg,持續1個月。B組采用電子鼻咽喉鏡下逆行經咽鼓管注入地塞米松:患者取仰臥位,1%麻黃堿滴鼻液及1%丁卡因收縮麻醉患側鼻黏膜,電子喉鏡自患側前鼻孔插入,找到咽鼓管咽口,注藥導管插入咽鼓管咽口,將5 mg地塞米松液一次性經咽鼓管導管注入鼓室,此時患者出現明顯的耳內悶脹感,囑患者維持患側臥位20~30分鐘,耳內悶脹感消失,治療完畢,1次/2 d,10 d為1療程。所有患者于治療15天和30天時復查純音聽域測定。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均同時使用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藥物金納多針劑87.5 mg 靜脈滴注,1次/d,連續14天,后改為口服金納多片80 mg,3次/d。
3.療效判定標準 按2005年濟南會議確定的療效分級標準[2],痊愈:受損頻率聽閾恢復至正常,或者達健耳水平,或者達到此次患病前水平;顯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30 dB以上;有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30 dB;無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改善不足15 dB;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
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應用軼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1.兩組療效比較 A組總有效率為80.0%,B組總有效率為91.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B組療效優于A組。見表1。
2.不良反應 A組發生呃逆3例,欣快感、失眠2例,腹部不適、惡心2例,停藥后不良反應消失。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0%(7/50)。B組發生眩暈4例,經過休息片刻可緩解消失。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7%(4/6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629,P=0.202)。
討 論
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人的不良用耳習慣及壓力的增大等,導致本病發病日益增多,病毒感染、內耳血循環障礙、自身免疫異常是比較公認的病因,治療方法有改善內耳循環、營養神經、高壓氧治療、激素治療等多種方法,而糖皮質激素的治療作用已經得到認可[3],在耳聾、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是目前學術界唯一公認的有效方法。Shirwany等[4]認為鼓室內地塞米松注藥能增加耳蝸血流量,對聽力和耳蝸組織結構不造成顯著性改變。在鼓室內注入糖皮質激素治療突發性耳聾被證明有良好的療效[5]。地塞米松屬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調節糖、脂肪、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和代謝的作用,還具有抑制免疫應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小劑量時可抑制細胞免疫;大劑量時抑制漿細胞和抗體生成而抑制體液免疫功能,降低血管對某些縮血管活性物質的敏感性,使微循環血流動力學恢復正常,且其價格較低廉。但是全身使用糖皮質激素可引起明顯的副作用,包括胃潰瘍、性情改變、失眠,極少數患者出現關節無菌性壞死。高血壓病或者糖尿病的病人不適宜全身使用激素治療。鼓室內注藥可使內耳的激素達到較高濃度而避免全身用藥的不良反應。鼓室注藥有經外耳道注藥與經咽鼓管注藥,傳統的鼓室注藥有鼓膜穿刺或者鼓膜切開置管鼓室注藥,但傳統方法是靠醫生的手感進行操作,有很大的局限性、盲目性,不易掌握,易造成損傷,存在中耳繼發性感染和鼓膜穿孔等并發癥的風險。由于咽鼓管口較小,位置隱蔽,需要特殊的器械才能看清。使用鼻內鏡也能看到咽鼓管咽口,但其屬于硬管鏡不能彎曲,對鼻腔的空間要求較高,暴露視野和管口定位均不如電子鼻咽喉鏡理想。電子鼻咽喉鏡具有細小柔軟,可彎曲,完成360度旋轉,如同側鼻腔狹窄、對側也能進入并進行注藥,照明亮度高,視野清晰,定位準確,對患者刺激性小,無痛苦的優點[6]。鏡下可以看清并準確定位咽鼓管咽口。電子鼻咽喉鏡下逆行咽鼓管插管地塞米松注藥治療突發性耳聾優于其他方式的給藥效果,優點有:①目的性強,藥物-靶定位性好;②可避開血-迷路屏障,直接進入內耳;③內外淋巴中藥物濃度高;④無全身不良反應;⑤可用于糖尿病患者。
本研究發現,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電子鼻咽喉鏡下逆行經咽鼓管注入地塞米松對突發性聾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靜脈用藥,同時避免其他途徑使用激素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該方法操作簡單,易掌握、準確和成功率高,不損傷正常組織,治療痛苦小,費用低。因此電子鼻咽喉鏡下逆行咽鼓管插管地塞米松注藥對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效果較好,較常規靜脈用藥好,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石 磊,鄭際倫,熱陽古力?努爾麥麥提,等.突發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血清一氧化氮與C反應蛋白檢測的意義[J].右江醫學,2009,37(2):173-174.
[2]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喉咽喉頭頸外科分會.突發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05,濟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5):325.
[3]莫秀梅,陳風蘭.鼓室注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突發性耳聾的觀察與護理[J].右江醫學,2008,36(6):779-780.
[4]Shirwany NA,Seidman MD,Tan GW.Effect of transtympanic injection of steroids on cochlear blood flow, auditory sensitivity, and histology in the guinea pig[J].Am J Otol,1998,19(2):230-235.
[5]楊 軍,吳 皓.鼓室內給藥治療內耳疾病的基礎與臨床[J].中華耳鼻咽喉雜志,2004,39(12):770-773.
[6]陳 爽,易景成,黃超英.電子鼻咽喉鏡的臨床應用[J].微創醫學,2008,3(6):644-645.
(收稿日期:2012-04-23 修回日期:2012-07-04)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