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CFA的簽訂與全面實施,為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創造了巨大的空間。本文采用規范的分析方法,針對海峽兩岸金融合作的現狀、作用和路徑進行深層次分析,認為加強金融合作是目前兩岸的必然選擇,應加強兩岸商業銀行、證券業和保險業的合作,建立海峽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加強金融監管合作,完善金融犯罪懲罰的法律制度。
【關鍵詞】ECFA海峽兩岸金融合作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6623(2012)06-0099-04
海峽兩岸的金融合作起步較晚且程度較淺,以至形成了對兩岸經貿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加強海峽兩岸的金融合作勢在必行。
一、兩岸金融合作現狀
(一)銀行業
兩岸的銀行業合作始于2003年10月。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中國銀行福建分行自2004年元旦起可以辦理自由兌換新臺幣業務,臺灣從2005年10月3日起開始辦理人民幣現鈔買賣業務。取得實質性突破是在2010年兩岸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MOU)和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簽訂以后,大陸與臺灣的商業銀行合作進入了黃金時期,包括商業銀行的市場準入都有了具體的規定。截至2010年,大陸已經接受了臺灣地區的銀行共9家代表處的設立,通過互設分支機構進行資金轉移,2010年從臺灣向大陸匯款共計1040204件,781.84億美元,大陸向臺灣匯款累計437816件,301.81億美元。大陸銀行業進入臺灣始于2010年,根據ECFA協議的規定,交通銀行、中國銀行相繼獲得進入臺灣設立辦事處的資格,這為大陸地區銀行進入臺灣銀行業參與競爭,特別是海峽兩岸銀行業相互學習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緊接著,北京銀行在2010年底也同臺灣中小企業銀行達成合作意向,簽訂了首個“海峽兩岸戰略合作業務實施協議”。興業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也已向臺灣央行相繼遞交了在島內設立辦事機構的申請。
(二)證券業
截至2011年,已有21家臺資企業在大陸A股上市,臺灣證券公司目前已有14家在大陸設立了25個代表處①??紤]到大陸證券公司資本規模較大,如果不放寬投資方面的限制,臺灣證券公司無法在大陸進行重大收購。臺灣證券機構正考慮將本地證券公司對大陸投資的最高限額由自身凈值的20%提高至40%,以幫助本地公司在大陸拓展業務。
大陸證券業進入臺灣比較滯后。2009年,其中開放臺灣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相互掛牌和取消外資需出具資金非來自大陸地區的聲明規定,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即可通過間接方式投資臺灣證券市場。通過香港這個中間平臺就可以在臺灣推出與內地股票有關的投資產品。首家大陸與臺灣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方正富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10年7月1日由中國證監會批準設立,完成工商注冊手續后正式成立,成為境內第66家基金管理公司。方正富邦是2010年ECFA正式生效后首家獲批的大陸與臺灣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為將來兩地資本市場進一步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方正富邦的成立也豐富了方正證券旗下專業子公司在臺灣的產業布局結構。
(三)保險業
兩岸保險業合作時間較早,這主要是緣于臺灣保險業漸漸飽和與大陸擁有保險市場的巨大空間。截至2010年,臺灣共有14家保險公司在大陸設立了17個辦事處,其中經營壽險的有5家7個辦事處,產險有9家10個辦事處②。臺灣對大陸保險業的開放時間比較晚,程度也不是很深。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末就出臺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保險業往來許可辦法》規定,允許大陸保險公司來島內進行投資并開展業務,但中間設置了不少障礙,使得大陸保險公司進軍臺灣保險市場只是空談。從臺灣已積累豐富保險市場經驗以及面對的政策來看,大陸保險業真正進入臺灣,要走的路會很長,大陸保險資金利用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方式對臺灣進行投資是目前唯一的渠道。2009年海峽兩岸《保險業監督管理合作諒解備忘錄》簽訂,兩岸間保險業的合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兩岸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將在信息交換、機構設立、人員培訓和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加強海峽兩岸保險業的合作,有利于雙方相互交流、優勢互補。
二、加強兩岸金融合作的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于提升海峽兩岸經貿往來的效率。ECFA協議規定要“逐步減少或消除海峽兩岸之間實質多數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可以促進經貿往來的進一步發展,提升效率。經過20多年的經貿往來,海峽兩岸的進出口額逐年遞增,貿易依存度已相當高,而兩岸之間金融合作交流卻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合作潛力巨大。兩岸金融機構交流探討,共同開發新的金融產品,為海峽兩岸投資者提供資金融通的途徑,給資本需求者和供給者提供資本充分利用的平臺。
其次,有利于提升兩岸金融機構的綜合競爭力?,F代金融的發展趨勢,是投資規模、風險控制、服務能力、人才培養的綜合競爭。隨著海峽兩岸金融合作的加深,勢必會對兩岸間金融機構提出新的要求,降低經貿往來的雙邊交易費用,使金融機構的組織架構及相關制度的運行機制建設、股權結構、內控制度和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激勵考核體制、信息披露、人才培養等得以加強,有利于海峽兩岸金融機構充實核心資本,拓展中間業務,提高獲利能力,優化主權結構和組織安排。例如,大量的臺資企業來華投資,勢必給金融機構帶來開戶、結算、承兌、擔保等業務,在吸引客戶的同時,也提升了兩岸金融機構的綜合競爭力。
第三,有利于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大陸金融機構主要的利潤來自于存貸差,不管是大型國有銀行,還是中小型股份制銀行,只有20%左右的利潤來自中間業務,這跟國際上發達的金融體系正好相反。海峽兩岸金融合作,有利于增強大陸對新增貸款宏觀分配的透明度,改變存貸款基準利率由中央銀行直接決定的狀況,形成由央行導向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并由此制約新增貸款數量的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存貸款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大陸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三、兩岸金融合作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兩岸商業銀行的合作
在ECFA框架下,海峽兩岸商業銀行只有加強合作,才能共贏發展。首先,應充分利用海峽兩岸間允許商業銀行赴對方設立分支機構的便利條件。大陸應認真學習臺灣的先進經驗和管理手段,促進商業銀行間的往來交流。其次,加強金融創新合作。雙方都有各自的企業在境外投資設廠,對于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講,資金周轉是擴大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ECFA協議下,雙方商業銀行可以創新金融衍生工具,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以解決兩岸企業赴對方布局設點的融資難題。借此機會,大陸商業銀行可以向臺灣學習中小企業服務創新方面的寶貴經驗,破解日趨緊張的資金鏈,并共同研究中小企業多元化的創新服務機制。最后,兩岸商業銀行應開展直接通匯、相互授信等業務,實現兩岸人民幣境內銀行為境外機構開立境內外匯賬戶(NRA賬戶)、代理行、清算行三種結算并行的模式。
(二)加大證券業的合作力度
ECFA的實施,給兩岸證券業合作帶來了機遇,大陸證券業更是迎來了有利時機。兩岸證券從業者應順應發展趨勢,在雙方合作的基礎上提升證券業整體服務效率。首先,交流兩岸證券市場信息和從業經驗。臺灣證券業起步較早,并且是以美國模式建立起來的,期間又吸收了日本證券業的一些先進方法。大陸可以借鑒吸收臺灣證券市場建設中的管理經驗,并在成長中不斷完善優化,提高證券市場的效率水平。其次,建立場外交易市場(OTC),推進兩岸股權交易。鼓勵臺灣證券企業在適當的時候,在大陸實現區域內乃至跨區域的兼并、重組等市場行為,擴大資產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最后,為大陸證券企業進入臺灣市場提供機會。臺灣對于大陸證券企業進入島內參與競爭,政策較為嚴格且門檻很高,但并不代表沒有一點機會。大陸證券企業可以通過國際性的證券信托投資公司并加以參股,以基金的形式進行發放,將籌集的資金轉投于臺灣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證券,間接進入臺灣證券業進行投資??傊p方應加大證券業的自由化程度,促進兩岸證券資源自由流動,為雙方證券業發展營造自由、開放、公開、透明的良好市場環境,促進兩岸證券業繁榮發展。
(三)深化海峽兩岸保險業合作
大陸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人均GDP與臺灣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這為海峽兩岸間保險業的深化合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另外,海峽兩岸居民的消費習慣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也為雙方保險業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礎。ECFA實施以后,雙方合作渠道進一步拓寬,海峽兩岸保險業應緊緊抓住有利時機,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大陸保險業應著重學習臺灣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市場開拓能力,臺灣保險業則可利用大陸龐大的市場空間,提升自身贏利水平,增強兩岸保險業的核心競爭力。雙方應著眼于充分發揮保險功能,拓寬服務領域,構建良好保險經營環境,推動海峽兩岸保險業健康快速發展。
(四)建立海峽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為推動海峽兩岸金融合作深入開展,建立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勢在必行。雙方可以本著互利共贏原則,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上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梢栽陔x臺灣相對較近的廈門建立金融合作試點區,就海峽兩岸的清算機制、換匯方式等達成一致,進而推動兩岸金融合作向“共同貨幣區”方向邁進。2012年4月26日,以“把握海西發展機遇、建設兩岸金融中心”為主題的2012海峽兩岸經貿論壇在廈門召開。國務院批準廈門建設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允許廈門在兩岸金融業合作發展方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兩岸金融合作發展將以此為平臺。在這樣的金融服務中心內,雙方根據簽訂的貨幣清算協議,經營對方貨幣業務,支持臺商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擴大兩岸在廈門的金融合作,放寬兩岸銀行參股上限,放寬臺資銀行增設分支機構的限制,以促進兩岸金融合作順利進行。
(五)加強海峽兩岸金融監管合作
臺灣金融監管一直借鑒西方的體系,秉承的原則是“混業監管”。而大陸一直以來都是由銀監會、證監會及保監會三大監管機關對金融機構進行約束,雙方監管模式各有利弊。而從國際金融監管的趨勢來看,應該是“混業經營、混業監管”為宜。首先,大陸三大監管機構可以借鑒臺灣金融監管的經驗,協調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監管范圍,實行各自業務的關聯性混業監管;其次,大陸監管機構可以學習臺灣對于金融信息披露監管的嚴謹做法,制定一部完善的管理條例來制約大陸金融投資過程中出現的信息泄露等行為,有效抑制金融腐敗;最后,利用民間金融交流協調兩岸金融監管,可以由兩岸金融監管當局分別授權各自相關的民間組織,例如香港作為第三方,成立兩岸的金融監管協調機構,該機構協商的結果報經雙方主管部門批準后推動落實。
(六)完善金融犯罪懲罰的法律制度
ECFA實施后,可能產生的一些負面影響也值得雙方加以重視,特別是擾亂兩岸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以及金融犯罪等,都需要海峽兩岸共同制定并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一方面,要重視利用兩岸間經貿往來頻繁進行金融詐騙的預防,要明確對金融犯罪的界定;另外,兩岸間的金融監管法律(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都不盡相同,在實際業務中必然會產生一些問題,可能會因為各自法律對檢查方式的不同而在具體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因此,海峽兩岸應盡量協調ECFA框架下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以保障兩岸金融合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