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慶幸,我并沒有因為劇名和劇情簡介看上去有那么點“陳腔濫調”(也就是劇中所謂的“俗爛”),而錯過這出戲。如今對“俗爛”話劇的挑剔已不是個案,而是現代觀眾的癥候群。我們的觀眾越來越有經驗,哪里注水,哪里刻意煽情,哪些是矯揉造作,哪些屬于無病呻吟,都難逃他們的火眼金睛。
《我為你押韻》無疑是主創對“陳腔濫調”換個角度思考后而創作作品,切入的角度非常有新意,既沒有為規避“俗爛”而在情節上出奇出新,也沒有站到“俗爛”的對立面,而是和觀眾一起正視“俗爛”。故事在現實與“俗爛”兩個世界中展開:現實世界中,企圖自殺的編劇被一名神秘女孩所救,兩人的生活因此出現了某種連接,在一次次的見面中,編劇和女孩互相述說著各自煽情的回憶,并最終墜入愛河;俗爛世界里,則用戲中戲的方式,演繹了編劇寫的戲諧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志明與春嬌》、電臺情歌、武俠情侶四個片段。
如果割裂來看,該劇是典型性俗爛故事“大雜燴”,但又在講述順序和邏輯安排上別出心裁。它先是順從觀眾感受,借編劇之口反“俗爛”,接著用“俗爛”戲中戲讓觀眾有種以為自己是在學習“反面案例”的感覺。在故事推進中,編劇和女孩的對話逐漸引導觀眾慢慢豐富對“俗爛”的理解,從而影響觀眾對“俗爛”的承受力,四段戲中戲對“俗爛”的解讀是層層遞進,觀眾也在“俗爛”路上一去不復返。當在現實世界里,編劇與女孩痛陳舊事最后相愛時,觀眾自然而然在心理上認可了。
羅伯特·麥基曾說,真正的好故事是對生活的比喻。劇中男主人公是一個喜愛押韻的編劇,他因為押不到韻腳而選擇自殺。這當然是一種比喻,人生遇到瓶頸的狀態很難去言說,于是編劇巧妙地用了“押韻”這個象征,“押韻”是劇中人事業和人生順利的標志。所以當劇中編劇再也無法找到韻腳時,他開始痛恨押韻,而講究押韻的情歌則更是“罪大惡極”的產物,俗爛的代名詞。可就是這樣一個逆反的人物,被從天而降的女孩所救。故事鋪墊到這一刻順其自然,振作起來的編劇那句“我為你押韻”,觀眾應該沒有人把它聽成一句俗爛的歌詞。
如果曾對俗爛故事抱怨過的觀眾,可曾思考過,正是歲月流逝,把這種單純的向往當成未成熟的表現而刻意劃清界限。《我為你押韻》正是讓觀眾體悟這種純真的力量,你我都可以相信,人生有時需要簡單俗爛,我們應該時時注意自己的腳步,不去踩到韻腳,要努力去期待有一天,遇到愿意為你押韻的愛情。
正如該劇的編劇馮勃棣所言:“這個劇本講的東西很簡單,這些東西很瑣碎、很淺薄,但人還是走上了它們為我們鋪好的道路,不管我們覺得自己多獨特,都還是被俗爛給收編了,逃也逃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