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期,在偉大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一批肩負起使命的先進文化人開始從事中國戲劇的革新運動,黎錦暉便是其中之一。黎錦暉在上海率先采用音樂推廣歌舞的獨特方式,為中國歌舞音樂的發展拉開了序幕。黎錦暉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創造了一系列內容健康向上、活潑新穎的兒童歌舞表演曲,如《三個小寶貝》、《好朋友來了》、《誰和我玩》以及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葡萄仙子》等。因此,他的作品被認為是中國兒童歌舞劇的源頭。
在此之后,他還創造了大量被稱為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如果《桃花江》、《特別快車》、《夜深沉》、《小小茉莉》、《妹妹我愛你》,因此有人稱當時黎式商業歌舞劇和其他流行歌曲是中國音樂劇最早的流行。1945年旅居上海的俄國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與一批中國藝術家,以中國歌舞劇社的名義共同創造了一部有歌劇、舞劇、話劇元素的《孟姜女》,當時有33名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聯名發表了推介《孟姜女》的文章,文中稱“假如戲劇是綜合劇目,音樂劇可以說是綜合的戲劇,音樂劇《孟姜女》便是歌劇、舞劇、話劇的組合。因而在演出上就比任何一種戲劇都更加繁重,它需要樂隊、需要舞蹈班、需要戲劇演員、需要歌唱隊。”由此可見,稱《孟姜女》演出過的第一部原創音樂劇并不為過。正是在黎式商業歌舞劇流行歌曲以及中國第一部音樂劇《孟姜女》的推動下,中國都市文化走進了新篇章。此后由于連年戰爭,文化藝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中國的音樂劇發展也只能暫時擱淺,面臨著漫長的等待和醞釀,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
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國向市場經濟的戰略轉型,終于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東西方藝術文化得到廣泛的交流,我們發現作為20世紀最重大的文化成果之一,被稱為“朝陽藝術”、最與時俱進的藝術——音樂劇,已成為受眾面最廣的舞臺藝術形式而風靡全球,它的綜合性、現代性、多元性、靈活性、商業性以及通俗而時尚藝術風格征服了億萬觀眾,這一最具有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前景的當代藝術形式,也引起了中國藝術界高度重視和青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大批藝術家、理論家、教育家、企業家積極投身到音樂劇的創作、研究、教學、實踐中去,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而也為我們今天的中國音樂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2年在北京上演的輕歌劇《現在的青年人》,可以稱作是新時期中國第一部本土原創音樂劇,該劇采用輕歌劇的形式,通俗簡潔和賦有生活情趣,曲調明快,由于引進了流行歌曲等典型的音樂劇成分,受到了觀眾的普遍歡迎。
早期藝術水準較高,并具有一定影響的作品還有1983年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創作演出的七場歌劇《芳草心》,其藝術表現手法具有典型的音樂劇特征,音樂語言通俗、音樂風格清晰,其貫穿全局的主題歌《小草》成為當時最流行的歌曲之一,被廣為傳唱。1985年沈陽市話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歌舞音樂劇《搭錯車》,以侯德健創造的流行歌曲貫穿全局,該劇一經問世,便紅遍中國。從1985年到1989年在全球巡演1460場,在藝術界引起了轟動。
在此期間,涌現出的本土原創音樂劇還有《蜻蜓》、《海峽之花》、《小巷歌聲》、《十五的月亮》、《燈花》、《日出》、《山野的游戲》、《白蛇傳》、《征婚啟示》、《人間自有真情在》、《巴黎的火炬》、《西施》、《中國蝴蝶》等,特別要提到是1992年初由中央歌劇院周德華老師發起成立中國音樂劇研究會,并創演了音樂劇秧歌,對中國的音樂劇事業有了很大的推動。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上世紀末,中國音樂劇本土文化還處于摸索階段,從業者對什么是中國本土音樂劇?其藝術本體與歐美音樂劇有什么異同并無清晰認識和把握。因而,在經過了近20年的積累之后,人們對這些問題的理性認識逐漸清晰起來了,創作的熱情愈發高漲,進入21世紀音樂劇新劇目不斷出爐,當時有《黑眼睛 藍眼睛》、《日出》、《香格里拉》、《小河淌水》、《空中花園謀殺案》、《金沙》、《姑娘》、《新電影之歌》、《同一個月亮》、《別》、《太陽花》、《英雄》、《偽君子》、《都市叢林》、《一路尋找》、《清晨》、《白日夢》、《三毛流浪記》、《愛上鄧麗君》、《斷橋》,廣在上海出現的《日出》、《六祖慧能》、《馬路天使》、《長河》、《弘一法師》、《最后的瞬間》、《箱子里的人》等一系列本土原創音樂劇。
30多年來中國音樂劇無論是從演藝人才、還是演藝劇目來看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豐富的變遷過程。據統計,我國創演的音樂劇已達3位數,而且像《快樂推銷員》、《未來組合》、《冰山上的來客》、《桂花雨》、《蝶》等劇目有的獲得了文化獎,有的入選了國家舞臺劇初選節目,劇本得到了廣泛的歡迎。
除了原創劇目以外,原版引進世界影響最大的當屬上海大劇院,先后引進了《悲慘世界》、《貓》、《音樂之聲》、《劇院魅影》等劇目,使音樂劇同仁們能近距離學習和接觸到世界頂級的劇目,從而提升了音樂劇的創作水平,擴大了音樂劇的影響,拓寬了音樂劇的市場,創造了連續上演百場的記錄,創下了中國近代演藝史上的多項第一。
在世界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改編方面,開先河的當屬上海戲劇學院表導演班師生翻譯演出,以及1987年中央歌劇院與美國奧尼爾戲劇中心合作翻譯演出的百老匯音樂劇《異想天開》;還有中央戲劇學院的《想變成人的貓》、《為你瘋狂》、《皇帝的新裝》等,以及1999年10月演出的迪士尼劇情音樂劇《美女與野獸》,近年來上海的《I LOVE YOU》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特別要提到的是中演公司2011年推出的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引爆了中國音樂劇市場,短短3個月吸引了13萬觀眾,卷走了4500萬票房(當然這不是最后的票房數),創造了國內音樂劇演出的新記錄。
在音樂劇的教學方面,1992年中國音樂劇研究顧問沈承宙老師率先在武漢市藝術學校創辦了第一個音樂劇表演的中專班,隨后在時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著名導演徐曉鐘老師倡導下,中央戲劇學院于1995年首次在國內開創了音樂劇表演班。同年北京舞蹈學校,之后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南京藝術音樂學院等都相繼建立了音樂劇系或者音樂劇專業,為音樂劇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經有23所大中專院校開設了音樂劇教育專業,本月25號中國音樂學院還將舉辦在中國建立音樂劇專業的論證會,為了適應發展,我們中國音樂劇研究會于2007年正式成立了第一個分支機構,中國音樂劇教育專業委員會,其入駐于中央戲劇學院。教育專業委員會先后在中央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現代藝術學院連續舉辦了五屆中國音樂劇教學與創作,與會代表歡聚一堂,暢所欲言,還組織了教學觀摩和交流,一年比一年辦得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廣東東莞,他們率先提出要建立音樂劇之都的設想,已創演了四部音樂劇原創作品,建立了兩個音樂劇的基地,舉辦了三屆音樂劇節,做出了成績。我們中國音樂研究會還參與舉辦了第三屆中國音樂節,并組織了中國音樂劇制作高峰論壇。
2010年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不僅提出了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而且在推進文化創新發展中指出,立足當代的中國實踐,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們主體地位生活,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神。
2011年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更進一步明確指出了要深化文化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戰略目標。各級領導和文化主管部門也對音樂劇越來越重視,文化部已經兩次主辦了,并讓我們中國音樂劇研究會和北京舞蹈學院、北京現代藝術學院承辦了中國音樂劇發展國際論壇。近期他們還委托我們中國音樂劇研究會去各地考察調研,爭取促成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的首屆中國音樂劇的承辦,對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做一次全面的總結和檢驗。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隨著現代化的劇場、以及劇院在各地的建立,光是北京就要投入幾十個億。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推進,隨著群眾審美情趣的不斷提高,同時由于綜藝晚會這個一度盛行的演出形式不斷僵化和消退,中國音樂劇時代即將到來。代表著具有綜合性、現代性、通俗性、靈活性、時尚性、商業性的舞臺藝術形式,目前最具規范化運作的文化產業形式,音樂劇必將成為舞臺藝術演出的主體,而引領風潮贏得市場、贏得未來。
可以肯定的說,我們將進入音樂劇發展的最佳時期,將進入原版世界經典音樂劇演出,世界經典音樂劇中文版演出,優秀中國原創音樂劇齊頭并進,三步并著一步走的階段,這一切都為中國音樂劇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但是中國音樂劇要證明自身的價值,要確立自的定位,需要多一分耐心,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清醒,少一分盲目;多一分腳踏實地,少一分好高騖遠。用一個拓荒者的心態來耕耘和澆灌我們音樂劇園地,迎來中國音樂劇多元發展的良好局面,迎來中國音樂劇繁花似錦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