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第29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音樂劇發展論壇在上海文化廣場召開。來自中國及日本、英國、俄國等近60名海內外音樂劇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對中國音樂劇的發展現狀以及前景進行了主題發言和探討,他們對中國音樂劇的前景都表達了良好愿景,但也細數了制約其發展的各種短板。
艱難而真誠地走下去
李盾(《白蛇傳》《蝶》《愛上鄧麗君》等音樂劇制作人):音樂劇的制作是世界上最艱難的一個職業,從1988年我們看到真正的音樂劇,到1997年開始做,這一路走來從來沒有快感,一直都是在痛苦地煎熬,不斷地前行,這的確是要人命的一個職業,但是沒有辦法,因為愛上了這種藝術形式。
很坦白告訴大家,我做音樂劇的目的,就想給老百姓帶來一點點快樂,就想表達我認為的大愛。現在人世間真的是缺少信仰,缺少最基本的真誠,而且這種東西對我們未來的影響,是非常可怕的。現在為什么“假東西”比比皆是,我覺得就是沒有好的文藝作品來引導,好的文藝作品起碼能夠喚醒你一點點的良知。從《白蛇傳》到《愛上鄧麗君》,實際上我的每部作品都準備了十幾年,《白蛇傳》我跟三寶探討一段時間,但是這個題材在我心里的醞釀起碼有十年的時間,從1988年直到1997年。《蝶》是我1997年跟三寶約定,我說:“寶,《貓》我看了很喜歡,我們做一個《蝶》吧。”三寶以為是開玩笑,他說:“好,我們就做這個。”我拿著劇本找人找資源,真的像祥林嫂一樣。有的有錢沒熱情,有的有熱情沒錢……制作人不好當,即使找到真正支持你的人,那得還是個有錢人,這挺難的。
我覺得音樂劇是人們精神和藝術品質的一個完美結合,如果失去了“真誠”這兩個字,我覺得一定沒有喬布斯,一定沒有那么好看的手機出現。但是想把人文精神和藝術品質融在一起,這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這是必須要付出生命的,付出生命是太難的事情。做音樂劇沒有捷徑可走,無論是引進的還是原創的,我們面臨的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田元(音樂劇中文版《媽媽咪呀》制作人):
我們這個產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想舉兩個例子。去年我們在做《媽媽咪呀》的過程中,當時很著急的一件事情,就是舞臺監督這個職位。音樂劇舞臺的崗位與傳統意義上對舞臺監督的理解不一樣的,很多院團都有舞臺監督這個職位,但是所做的并不是音樂劇舞臺監督的工作職能。比如接下來中文版《貓》要開始排練了,一方面我們的演員要到位,另一方面舞臺監督也要到位。只要導演在,舞臺監督就要在,為什么?因為排練是為舞臺上的呈現服務的,舞臺監督一定要知道導演的每一個細致要求,所以他是要最早進入劇組的。將來到了舞臺上,他就能對樂隊、演員,對整個舞臺發揮出指令。這種人才我們現在很缺。
通過西方經典音樂劇中文版的排練,國內的演員、創作團隊能夠獲得許多經驗。這一次中文版《貓》的招考過程,雖然時間非常短,只有兩個月,但是吸引的人才非常多,為什么?因為中文版《媽媽咪呀》的演員獲得《貓》導演的認可,這些演員參加了《媽媽咪呀》的排練,她們所受到的肢體訓練、對音樂劇的理解都在這個過程中提升。現在中文版《貓》的演員已經找到了,5月21日開始排練.在這里我也希望國內劇團、藝術院校能夠多給我們輸送一些優秀的人才,包括一些潛在人才,比如這一次參加演出的有在校二年級、三年級大學生,我們之所以請他們過來,并不是他們現在就適合上臺,而是看到他們身上的一些潛質,我們希望通過排練給他們一個培訓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成為優秀音樂劇演員。
音樂劇現代劇院的轉變
費元洪(上海文化廣場節目總監):我們認為現代音樂劇劇院應該有幾大轉變: 第一,單純從場地租賃、買賣關系向內容服務轉變。如果劇場只收租金做“甩手掌柜”,會讓很多演出方,特別是外來的演出方感到為難,外來的演出方最缺的就是本地的宣傳和營銷,如果這一塊他付了錢,我們卻不能提供相關服務,恐怕他就很難在音樂劇這條路上走下去。如果我們只是購買、只是主辦,也有可能造成另一種情況,劇院把演出費付清了,但對于劇團來說,觀眾多少跟劇團沒關系,劇團很簡單就把錢賺到了,特別是對有實力的演出方來說,在這種情況下他很容易變成“甩手掌柜”,這兩種情況都會對市場產生不良后果。
第二,劇院要從單純的票房收入轉向多元化經營,歐美地區音樂劇經營已經非常多元,而我們大多數劇院主營還都在票房,這非常可惜。文化價值應該要衍生作用,我們覺得在企業贊助、場地租賃、政策避稅,包括衍生產品的制作,贊助收入方面,劇院都應該下很大的功夫,讓更多的商家意識到文化創作所產生的附加值的作用并參與其中。
其他的轉變還應該包括劇院要從單純的演出機構向制作機構轉變,從單純的盈利性機構向推廣普及的公益性機構轉變。我們的劇院是國有劇院,換句話說是用納稅人錢來建造的,我們應該為文化產業、為音樂劇教育,為普通市民養成走進劇院的習慣而作出努力。
讓中國人來創造中國的故事
保羅·瓦維克·格里芬(音樂劇制作人):我是一個制作人、演員,也參與過很多的音樂劇制作,在這個行業有著20年的經歷。第一次來中國,是2003年作為《貓》的演員在上海演出。我很高興在過去10年來,一直在中國,尤其是在上海這個城市從事音樂劇工作。我們經常考慮的是:從百老匯不斷引進新的劇目來中國,這次百老匯帶來了《蜘蛛俠》呈現給大家。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方式把百老匯經典制作呈現給中國觀眾。
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培養中國本土的音樂劇演員,去年有21位演員參加了我們的演出,今年也是這個目標。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實踐, 比如《媽媽咪呀》中文版的項目,能為中國培養全能的音樂劇演員,我也希望在兩年、三年、五年時間內,看到具有世界級水準的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演出,目前來說,創作團隊的培養,后臺人員、技術人員的培養是個非常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很大的工程。但我對此非常有信心,我希望培養出完全是中國創作人員、能創作中國故事的團隊。
讓觀眾更好的了解劇場、了解演出
托本·布魯克曼(音樂劇導演):根據我在澳洲以及中國巡演的經驗,發現中國現在很多劇場設施非常完善,都是世界級的水準,但除了設施,最重要的是人員方面也要跟上。引進具有國際水準的在中國演出,一方面能讓觀眾更好的了解劇場、了解演出,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是非常高興有機會參與音樂劇在中國的發展,比如這次能夠與文化廣場聯合制作《極致百老匯》。《極致百老匯》體現了百老匯從上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80年代至今非常經典的劇目,而這個節目制作的最大意義,在于我們用中國本土的團隊、資源、演員來參與百老匯音樂劇的制作,讓大家了解百老匯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