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展現了一位小職員在某日清晨發現自己變成一只甲蟲后的內心世界,充滿無奈和恐懼的他費盡心機,最終還是走向滅亡??ǚ蚩ㄓ美潇o的筆調、象征和怪誕的手法、荒誕的情節描繪人類面臨的生存困境。新加坡TOY 肥料廠的《K變形記》創作靈感來源于《變形記》,他們用最狂熱的姿態、最奮力的吶喊,在同樣表達了現代社會中人的異化、對生存的恐懼和人際間的冷漠后,《K變形記》完成了對《變形記》的變形。
這不是一出詩劇,因為臺詞沒有節奏和韻律,卻充斥了怒吼和吶喊;這不是一出肢體劇,因為肢體語言沒有表現出舞臺假定性,卻充滿了宣泄式的扭曲;這不是一出現代舞劇,因為動作不具創造力也不賦感染力,只有簡單的摹仿與直白的表現。
舞臺上,七個演員,七把椅子,七套西裝革履,色彩非黑即白,燈光多冷少暖,始終貫穿著低沉的噪音。這是一部后工業時代機械復制型的戲劇作品,藝術的“靈光”與傳統的審美價值消失不見,觀眾無需凝神專注,無需保持距離膜拜,只需在同一個戲劇空間中存在,任其如閃光刺痛雙眼,如尖叫穿透耳膜,接受感官的挑戰與沖擊。
《K變形記》展現了七個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城市人,他們被編號代替姓名,穿著同樣的衣服,擁有同樣的價值觀,他們從孩提時就漸漸變形為一模一樣的大人,然后在不斷擁有和失去中走完一生。故事似有似無,情境若隱若現。七歲的女孩不愿意接受扼殺天性的教育,嚴厲的母親卻只希望女兒將來能夠生存、能夠獨立,不要像自己一樣被丈夫拋棄;女孩在母親的無奈中、在繼父的冷落與虐待中、在同齡人的嘲笑中長大;女孩為了周圍的人不斷改變自己,依舊沒有獲得尊重;終于,女孩蛻變成功,跟其余的人一樣,成為社會成功人士,藏匿情感,打壓異己,不擇手段地追求優越的物質享受。于是,所有被編號的人都齊全了,從呱呱墜地到上演一出出人生大戲,從人到蟲,直到被轟隆隆的噪音掩蓋…
七個人在回憶中嘆息,在矛盾中掙扎,在游戲中扮演角色,在現實中逃避夢想。他們是角色也是演員,提出一個個充滿矛盾的人生命題。生命的權利——生命的誕生只是偶然間一顆精子和一顆卵子的激情相遇,所以,生命其實是在無奈中降臨,沒有選擇是否愿意來到這個世界的權利,正如海龜寶寶來到這個險惡的世界獨自生存,在未知的海洋中不停遨游,就這樣被創造又被遺棄;對生活的恐懼——不安全令人恐懼,人們在安全時看不見不安全也令人恐懼,無論是安全還是不安全都無法使人擺脫恐懼,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不安全的姿態去過安全的生活;生命過程中無法改變的變——人們不停地應變,不斷地改變,不停地演變,不斷地蛻變,直到蛻變成蟲,雖然已經料到蛻變成蟲的結局,但也無法改變“變”的命運。《K變形記》正是這樣,用刺激感官的形式,承載痛擊心靈的內涵。
其實,與《變形記》一樣,《K變形記》也充滿了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的情調。然而,當作品中討論的問題令人感到焦慮不安,當舞臺上的整體效果令人如坐針氈,當所有觀眾都不愿意面對這樣的藝術時,是否應該再去回味一下這部作品傳遞出的赤裸裸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