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教師在教學時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必備的基本功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有創造性的提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啟發學生大膽探索。
【關鍵詞】教學方法 培養能力 開放課堂
課堂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獲得知識和找到獲得知識的方法。這正符合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教師所務惟在啟發引導,俾學生逐步增益其知能”。聯系語文學科的具體實際,要克服提問千篇一律、等齊劃一的弊端,克服優生活躍、差生興趣不高的課堂缺陷,適合不同水平層次學生的個性要求與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一種情緒活躍、精神飽滿的課堂教學環境。這就需要教師在傳統提問方式的基礎上,既不離綱離本,又具有新見。不斷總結經驗而力求創新與改革,以適應新的形勢發展,真正為教學改革服務。
一、語文教學中,教師有意為學生設置必要的疑問,能增強學習興趣,培養思維能力
在教師到學生的信息傳遞中,在學生到教師的信息通路中,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過程,發現問題,改進教學。提問必須恰當運用語言,以解決問題為歸宿或目的,通過對問題的討論,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思維方法。敏捷思考,迅速答問,引發創造性。第一,因提問建立在教材語言基礎上,又不同于現成的語言知識,須作適當延伸擴展,那么更多的是教師語言教學水平的集中體現,具體在:如何提問,提什么問,對哪些學生在什么時候提問最恰當,采取什么方式等。不能照本宣科,亂套教材,死搬教材中已有的模式,而應有所創新,有所改造,充分體現教師的能動性、創造性。問題應是學生在課文中找不到現成答案而又與課文、與以前學過的知識密切相關的,力避與課本后的練習、參考書上的思考題重復,這就是適度新穎的原則。第二,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創造性。體現他們運用語言的主體原則,培養積極主動的語言學習習慣。第三,提問時教師必須在語言設計與運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有效到位,注意其啟發和引導功能,理清整個結構,可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見,強調課堂提問出自教材,也并非就是教材的翻版,仍有教師創造性的問題。只有富于新鮮感和吸引力,才會一步一步把學生引入預定的情境中,使學生與教師在思維與語言運行上同步一致,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通過課堂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加強語言素質
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即聽說讀寫能力的過程中,需要巧妙激活學生思維,有效創設課堂情景,因為提問的形式多半以問話、對答的形式出現,這可以從傳統的單一信息傳輸中解脫出來,扭轉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交流局面,通過問、答或口答或筆答或小組討論集中笞等形式,變為雙向、多向交流,從而鍛煉學生的理解,分析、歸納,判斷等多種思維能力。可以說,課堂提問這一形式直接與語文課的培養目標相吻合。在老師的幫助下,對個別鉆牛角尖的同學,也應沉住氣。久而久之,終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參與并實踐的過程。學生不斷實踐,興趣不斷被激發,不斷積累知識,進而在學習上會產生量的飛躍、質的升華,從而進入“有效教學”的境界。
三、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巧妙地運用提問營造氣氛
提問是一種技巧,是一門藝術。要學生體驗成功感不僅是通過筆試,也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他們的理解,從而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知識。當學生能夠選擇自己感覺最滿意的方式,用發展得最好的能力方式來表現他所學知識的時候,他的能力將獲得提高。讓他們在民主、和諧、愉快、自由的氣氛中,樂于思維、敢于表達。比如,設計阿姨問路的生活情景,讓學生模擬阿姨和路人進行問題與指路的對話;創設借粉筆情境。讓學生學習借物品的對話等,然后讓學生以分組表演的形式相互評議,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想說敢說。
當能力被當做是固定的,不可改變的,學生可能會感到絕望,如果學生把能力看作是一種用來解決問題的資源,可以隨知識和經驗的增加而增加,學生就會對未來的成功保持樂觀的態度。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積極探索設疑的方法,有責任通過課堂提問激發學生內在的發展動力,讓所有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地擁有不同方面的專長,從而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