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基本國策的作用,我國教育對象已進入獨生子女階段。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對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家長對子女所接受的教育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中小學在校生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程度和國家提供的優質義務教育的能力存在著矛盾,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擇校現象普遍存在著。為了研究海拉爾區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擇校的現狀、特點及其產生的原因,在對海拉爾區基礎教育階段初中學校進行隨機抽樣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擇校問題的方法或措施,為海拉爾區這樣的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學生擇校問題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海拉爾區 初中生擇校 原因
一、國、內外關于初中生擇校現象的研究
關于教育的公平問題,在國外和國內都受到高度重視。擇校現象的存在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它標志著優質教育與非優質教育的并存。同等的教育對象在相同的地區相同的時間內接受質量不同的教育,分享彼此不同的教育資源,這就是一種教育的不公平,為此,對學生擇棱現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國外初中生擇校現象的研究
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政策的變化是:由限制擇校到鼓勵擇校,由“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轉變,是推動西方國家教育政策轉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動力。擇校政策的實質就是試圖借用市場手段來實現改革目標,公眾和研究人員對這一政策的褒貶不一。他們的普遍做法是采取“就近入學”。西方國家放松對擇校的限制,甚至推行鼓勵擇校的政策。國家不再去操心辦良好的教育,只是要求兒童接受好的教育。家長有權利選擇學校,國家只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付學費和對完全無人負擔的兒童代付全部學費。這一點可供我們借鑒。
2.國內對擇校問題的研究
在國內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期望高漲起來,國內的研究認為擇校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主觀上是家長的“望子成龍”心理的驅動;(2)各地區歷史原因造成的“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現實,為學生擇校提供了客觀條件;(3)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是擇校的社會原因:(4)國家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育產業化思想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影響,產生了部分“公辦民助”學校或“民辦公助”學校。以上四方面原因導致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子女擇校,接受優質教育。
二、問題的提出
呼倫貝爾市首府海拉爾區地理位置處于中、俄、蒙三國交界位置的邊疆地區,屬于我國的西部地區省份,又是少數民族地區,為此,對海拉爾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擇校現象的研究就具有特殊的意義。與發達地區相比較,海拉爾區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擇校的現狀、原因及特點,具有為該類地區該類問題研究提供樣本的意義;本課題的研究也為教育行政部門解決呼倫貝爾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擇校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或建議。為此,該課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三、研究方法及過程
1.研究方法:本課題采用調查法和訪談。
2.樣本:隨機抽樣確定海拉爾區第十二中學的7年1班和2班。這所學校是海拉爾地區有代表性的學校,抽取兩個班共計90名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利用家長會的機會下發問卷90份,全部回收。
3.調查與訪問時間:2011年5月7日。
4.地點:海拉爾區第十二中學。
四、研究的結果及分析
1.調查結果統計
調查結果表明,有81%的學生是海拉爾區的,19%的學生是海拉爾區以外的鄉鎮學校的擇校學生;從調查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有82%的學生是選擇過學校的,只有18%的學生沒有選擇過擇校,這部分學生原本屬于這個學區。統計結果告訴我們,80%的家長認為子女在不同的學校接受教育的效果是不同的。這說明家長看重學校在社會評價中所處的位置。有16%的家長認為,所在學區學校的辦學條件一般;71%的家長認為,所在學區的辦學條件較好;有13.3%的家長認為,所在學區學校的教育質量一般。
家長們認為,較好的學校和較差的學校的區別是:
(1)學校教師的學歷和教學經驗以及專業技術水平不同;
(2)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教學質量不同;
(3)好的學校能夠激勵學生學習,較差的學校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埋下隱患;
(4)好的學校能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生的思想的形成和視野的開拓都有好處;
(5)好的學校的學生素質高,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積極向上:
(6)好的學校教師的普遍表現為責任心強:
(7)好的學校教師多數是專家型的,教風和人品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高中實行分招,雖然在解決擇校問題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遠遠沒有緩解學生擇校的勢態:
(1)分招指標有限,學生接受優質高中教育的需求并沒有得到普遍的滿足;
(2)薄弱學校的義務教育所奠定的基礎遠沒有重點校為學生奠定的基礎扎實,學生高中階段學習的兩極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學生雖然能夠進入重點高中,但離家長想讓子女高中畢業后進入重點大學的要求相距甚遠:
(3)家長們清楚的認識到,在薄弱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氛圍下,所歷練的自身素質與今后發展的要求不能適應:
(4)家長們認為家庭條件優越的子女就應該接受優質的教育,這是家長對子女應該負起的責任。
(5)家長們認為只有接受優質的教育,子女才能進入重點大學深造。從而在激烈的社會就業競爭的過程中才能占優勢。
3.海拉爾區初中學生擇校的原因
通過以上對家長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在對以上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海拉爾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擇校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不同學校的教育質量存在明顯的差異,教育系統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無法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這是教育系統作用于社會的結果。
(2)不同的學校文化,體現在教師們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理想追求、組織性紀律性等方面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心理氛圍的不同,體現出不同學校的校風、校貌,這就在社會上為不同的學校進行了定位,每所學校在社會上的不同位置,成為學生擇校的一種推動力。
(3)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愈趨于現實。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高度認識到“發展是硬道理”。哪所學校能促進子女的最大潛能的發展,那么家長將不惜一切代價進行選擇。
(4)教育部門和戶籍部門制定政策的不完善,也為一大部分學生在“在就近入學”原則下臺理的進行擇校,導致重點學校的位置成了房地產的黃金地段,很多城市都有買房即落戶的政策。
五、對策及研究展望
根據以上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如下:
(1)政府要繼續加大教育投資,加強優質資源的投入和配置,改善薄弱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條件;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改善薄弱校教師的待遇,能夠吸引人才并能留住人才;加強薄弱學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得到社會認可。
(2)薄弱學校配備優秀的校長,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培養一大批專家型的教師,迎接社會的挑戰。
(3)加大分招政策的力度,給予薄弱校多一些重點高中指標,引導小學畢業生合理分流,淡化初中階段重點學校概念。
(4)“釜底抽薪”式的解決辦法是中學教師在同一市區內進行交流,這是中學師資力量均衡的最簡潔、最有效的辦法。市區外的鄉鎮級薄弱學校采取參照撤鄉并鎮安置公務員的辦法。使年齡較大、專業水平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教師提前退居二線,工資待遇不變照開照張,直到正式退休。空出崗位優先安置有志于教育教學的優秀大學生從教,一次性提高薄弱學校師資隊伍水平,從而提高薄弱校教育教學質量。
(5)切實加強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籍管理,真正落實“就近入學原則”。這是在合理調整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基礎上的有效措施。
附錄:家長調查問卷
尊敬的各位家長:
您好!這是一份關于學生擇校及原因的調查問卷,請您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和回答,在相應的題號上劃“√”。您的回答僅供研究使用,請不要顧慮。注意不要漏答。非常感謝您!
1.您的家庭住址在( )
A.海拉爾區 B.旗縣(市)所在地
C.鄉鎮所在地 D.村(嘎查)
2.您為自己的孩子選擇過學校嗎( )
A.選擇過學校 B.沒有選擇過學校
3.您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哪一所學校讀書都一樣嗎( )
A.一樣 B.不一樣
4.您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好的初中學校是為了( )
A.考上重點高中 B.為以后發展打基礎
C.滿足孩子的要求
5.您所在學區的學校的教學條件怎樣( )
A.較好 B,一般 C,較差 D,非常好
6.您所在學區的教學質量怎樣( )
A.較好 B.很好 C,一般 D.很差
7,您認為較好的學校與較差的學校有何不同?
8,為什么高中實行分招還要擇校?
9.怎樣才能杜絕擇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