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大學生“門”事件為例,探討羞恥感教育意蘊,剖析德育中羞恥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指出恥感教育是大學德育的最低層次要求同時提出了加強大學生知恥教育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羞恥感教育 高校德育 底線倫理
近年來各類“門”事件層出不窮,而其中類似上海大學?;ā霸婚T”事件的各種大學生“門”事件的比例也在不斷的上升。人們對大學生道德問題的負面報道也在增加,一些人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水準和道德狀況產生了懷疑。有人認為大學精神正被日漸削弱,正逐漸失去其作為精神和道德家園的地位,甚至有部分高校的學生已達到了價值觀虛無,道德底線缺失,羞恥感消泯的地步。
一、羞恥感及羞恥感教育
羞恥感,又稱羞愧感。是個體做了不符合道德規范的事所產生的內疚、自愧的心理體驗,也是個體是非觀念、善惡觀念、美丑觀念、榮辱觀念的一種綜合反映。羞恥感是人性的標志,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羞恥感教育是培養學生的恥辱感。即以行不道德之事為恥,嚴格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人格尊嚴負責的底線倫理教育。
二、羞恥感缺失產生的原因
1.社會環境劇烈變化,核心價值模糊,帶來了思想和道德上的困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價值觀的多元嬗變,對人們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產生了不可避免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在這個社會大變革時期,一些負面的影響也日漸顯露出來,有些人是非美丑界限模糊,價值取向扭曲,榮恥不分,甚至以恥為榮。當以丑搏出位成為“正統”,當以脫贏曝光變得稀松平常,當社會名流無底線上位,當商業集團不擇手段炒作等現象在社會大眾面前頻頻展現的時候,有些負面因素和負面的現象在當代大學生身上也有明顯的體現。一些大學生國家觀念淡薄,沒有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的精神,將誠實守信、辛勤勞動、艱苦奮斗視為不合時宜的行為,他們好逸惡勞、寄生依賴、缺乏集體觀念、自私冷漠,無視校規校紀,上課逃課、考試作弊,喪失了基本的價值判斷能力,更為嚴重的是有的大學生為了所謂的成名盡然喪失了起碼的羞恥之心。
2.德育目標定位片面追求道德高標準
道德教育和培養必須要得到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當前德育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它長期以來,把德育的最高標準和要求作為起點。比如,從小學起我們就要求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到大學時對大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還是以最高要求的“理想人格”教育為主導的“英雄主義”、“楷模主義”,德育工作采取“高、大、空、遠”的理想化模式,進行蒼白無力的說教,長期的把道德的低標準擱置一邊,忽視了生活中最普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使德育目標脫離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造成學生逐步遠離德育,甚至出現對事對人不愛惜、不感激的“反道德行為”。
3.“兩課”教育方式單一
在目前的兩課教育中存在著教育形式化、簡單化,沒有面對現實、不能幫助同學們解決當前所面對的一些問題和困惑,包括思想道德上的,他們渴望得到疏導,但在“兩課”上卻很難得到令人心悅誠服的答案。有的只是形式化的講授原理,老師照本宣科地講,學生則帶著抵觸情緒聽課,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加強德育底線倫理教育的對策
1.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和風氣
環境和風氣好了,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個人在良好的社會氛圍里更容易使得自己的行為高尚起來。在高校,我們要善于利用校園現有條件,教育、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養成恥感意識。通過校園媒體傳播和校園文化建設,建立一種機制,營造一種氛圍,形成一種輿論,使榮辱各得其果,各有所報,以此輔佐、鞏固和強化恥感理性教育的成果,啟迪大學生凡事從良心和羞恥感觀念出發,在處理人與人、人與集體的關系和利益時,“將心比心”、“反躬自省”,在遇到自己不情愿的事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提高教師的素養,改革現有的教學方式
中國正處于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期。在這個時期,社會整體的核心價值觀存在著不確定性,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按照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思想來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同時,要根據高校教材的指導思想結臺社會的實際現象,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在德育課堂上找到他們目前的困惑的答案。
3.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大學生樹立羞恥感觀念和道德意識
社會主義的榮辱觀以“榮”、“恥”為立足點,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榮辱觀的基礎上,再一次把榮辱觀教育提到我們德育工作者面前。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人全面發展的前提。在大學生道德品質形成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在個人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完善過程中,榮譽和良心是實現優良道德的基本途徑。榮譽是從外在評價的角度,正面引導人愛惜自己的名譽,具備良好的道德準則;而良心則是人內在的自我約束。穆勒說:“人心上有一大團的感情,人要做違犯我們是非標準的行為必定要沖過這個感情的重圍,并且假如我們終于違犯這個標準,這團感情大概后來要變成了悔恨,而重現于心上。”而恥辱感正是這種悔恨之心的體現。傳統文化中向來把恥辱感視為人之社會本性?!睹献印す珜O丑上》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又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可見,在古人的觀念里,一個人如果連羞恥之心都沒有了,他是沒有資格做人的;羞恥之心,是一個人具有良好價值判斷的底線?!皹s譽”與“恥辱”既相互對立、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互為前提。一個人,只有“知恥”,才能慕“榮”,正所謂“知恥近乎勇”。因此,在大學生榮辱觀的教育培養中,應當“教之恥為先”。即把培養、激發學生的羞恥心放在重要位置。
總之,底線倫理是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自覺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規范。有無羞恥感,不僅關系到青年大學生的人格能否正確確立,更關系到民族、國家的榮辱和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