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故事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重要體裁之一。此文結合當前的小學教學,提出對未來小學教師進行兒童故事教學的幾點思考,著重探討了兒童故事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
【關鍵詞】師范院校 兒童故事教學 全面化 多樣化
兒童故事是我國師范院校兒童文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之一,兒童故事一般篇幅比較短小,情節緊湊而生動,語言通俗易懂,比較符合小學低、中年級學生的閱讀心理,因而,兒童故事歷來被他們所喜愛。在小學教學中,兒童故事自然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師范院校是未來小學教師的搖籃,對師范生進行兒童故事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現結合小學教學,對師范院校兒童故事教學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作如下思考。
一、師范院校中兒童故事教學對象應全面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兒童故事在小學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相比較其他兒童文學體裁來講,它在小學各門學科的教學,甚至是集體活動中都有著較強的應用性。它不僅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且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教學方法,廣為眾多小學教師所喜愛。
首先,從小學語文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收錄了大量的兒童故事,尤其在低、中年級,兒童故事占的分量最重。作為小學教師,不了解兒童故事的文體特點。不掌握兒童故事的藝術特征,不懂得如何講、編兒童故事等相關知識,就無法從容熟練地來講好這些課文,更無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因而,師范院校中的兒童故事教學首先要關注文科方向的學生。
其次,在小學其他學科的教學中,雖然教材中并沒有涉及大量的兒童故事作品。但在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經常要運用“故事法”來形象生動地對學生傳授相關的知識、內容和思想。
“故事法”就是借用講故事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它早就被世界上許多偉大教育家所使用,并成為了現代小學教學中的重要方法。對于小學生而言,故事法的重要依托就是兒童故事。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枯燥無味的知識激發不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很多小學老師通過編故事、講故事,甚至是演故事的方式來把桔燥無味的知識作形象化的處理,融故事與知識于一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也善于用兒童故事的形式表現一些英語單詞、短語、句子等,讓學生在參與故事表演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英語知識。廈門大學的紀玉華教授為此提出了“三文治故事教學法”,提倡讓兒童在故事的體驗過程中進行有效地學習。畢竟,英語是外來語種,小學生學習起來比較陌生和無味,“三文治故事教學法”把母語漢語與英語聯系起來共同演繹一個兒童故事,既降低了英語學習的難度,同時,又讓英語學習變得情景化、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習英語更加輕松。
從以上來看,在小學各科教學中,兒童故事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它能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在一種充滿趣味性的氛圍中進行,適合了小學生的接受心理。為此。作為未來的小學教師的師范生,不僅是文科方向的學生需要兒童故事的學習,理科、英語等眾多方向都需要進行兒童故事的熏陶。可以說,在師范院校中,對各種方向的小學教育專業的師范生進行兒童故事的教學勢在必行。
二、兒童故事教學內容不應忽視數量龐大的兒童民間故事資源
兒童故事從作者角度分可以分為兒童民間故事和創作兒童故事。兒童民間故事是集體的創作,它的主人公多是成人,創作兒童故事是為兒童寫的,現實針對性較強。為此,后者自然成了師范院校兒童故事教學的重中之重。但事實上,從藝術角度看,兒童民間故事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無數人的錘煉最終形成的,它們在結構安排、情節設置、語言運用等方面都相對來說更加成熟,更值得我們細致推敲和研究。
首先,兒童民間故事的結構往往比較程式化。或者采用“單純式”按時間順序單純地敘述事件發生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線索比較清晰;或者采用“三段式”的敘事結構,寫主人公經歷三次考驗或三次歷險等。前者往往運用于短小簡單的故事。后者則多見于一些情節比較曲折離奇的。如《狼外婆》的故事中,狼吃了外婆扮演成外婆的樣子來敲三個孩子家的門,老大老二老三三次考驗狼外婆是不是真的外婆。不管是“單純式”還是“三段式”的敘事結構,兒童在接受過程中都能夠一目了然,很快掌握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變化。
其次,兒童民間故事情節更富于傳奇性和意外性。
好奇心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年齡越小,兒童的好奇心越強。柏拉圖說:“好奇心是知識之母。”喜歡獵奇的心理實際上代表著兒童對知識的一種渴望。兒童由于對周圍世界缺少認知,這便決定了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尋覓探索,越是不知道的,他反而越喜歡。兒童民間故事在情節設置上恰恰適合了兒童獵奇的閱讀心理,很善于制造傳奇、制造意外。很多故事往往借用夸張、變形、巧合等藝術手法,使情節發展離奇曲折,富有怪異性、巧合性,既符合了生活規律,又超乎人的想象。如《吝嗇鬼的故事》講三個吝嗇小氣的人林先生、石大先生、石二先生之間發生的事情,林先生去拜訪石大先生,見面禮是“空蛋殼和一束稻草”,石二先生款待客人林先生用“望梅止渴”,用手指蘸涂抹在盤里畫餅“畫餅充饑”,石大先生回家后提議“圈餅充饑”。三個人通過各自的言談舉止,非常鮮明地表現出了各自的吝嗇水平。故事構思絕妙無比,極盡夸張和對比。而《巧媳婦的故事》中公爹考驗四個兒媳婦:“用兩種料的菜做出來十種料的菜,用兩種糧食蒸出來七種糧食的飯。”結果,巧媳婦做出了“韭菜炒雞蛋”和“綠豆蒸米飯”。故事情節在有意識地借用變形制造矛盾,但矛盾的解決卻又出乎人們的意料。讓人感覺意外,卻又合乎情理。諧音手法恰當地連接了矛盾和結局,可謂精妙!
在兒童故事教學中,兒童民間故事的情節設置之巧妙絕倫一方面讓學生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了一些編故事的技巧和方法。怎么樣讓自己編出的故事情節更加生動,更吸引兒童?兒童民間故事在故事開端、發展、結局上的處理著實可以讓學生得到不少實惠。
最后,兒童民間故事的語言更符合兒童口語表達的習慣。兒童故事的接受對象是年齡較小的兒童。他們正處于學習語言階段,本身掌握的詞匯量又不多,而且往往是口頭語言,另一方面,兒童故事是要講述的,這就決定了兒童故事必須呈現出強烈的口語性。而兒童民間故事自古以來就是在民間流傳的,具有濃郁的口語色彩,大量的擬聲詞、歇后語、俗語、諺語得到了很好的保留,這足以給我們當前的創作兒童故事提供了大量鮮活、豐滿的語言素材。
綜上所述,兒童民間故事雖然產生于古代,但并不代表它們已經變成歷史,失去了現實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相反,兒童民間故事以其成熟完善的藝術性仍可以在我們的兒童文學教學中發揮它的功能,實現它獨有的一片天空。
三兒童故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方法是指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自身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接受能力,而制定的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在高校中,每門課程的教學方法都不會是完全一樣的。對于兒童故事教學而言,因為我們把教學目標定為“要讓學生具有分析鑒賞兒童故事的能力,并且要學會生動形象地講兒童故事,熟練地為學生編兒童故事。”它的教學明顯地具有實踐性和特殊性,這就使得它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與其他文學課的教學方法有著極大的差異,它不能再習慣性地借用其他課程單一的教學方法,而要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在兒童故事的教學中,中國現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完全可以作為我們的教育指南。他認為教育方法要遵循生活的實際需要,理論和實踐不能脫節,不能為了理論而理論,理論的目的就是為了指導自己的行動。兒童故事教學不光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具備講故事、編故事甚至是演故事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小學教學。這是一種融理論與技能于一體的訓練。為此,我們主張兒童故事教學方法應更加多元化、多樣化。
1.精心為學生選擇高質量的兒童故事,通過情景熏陶讓學生充分體味兒童故事獨特的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小說以人物為主,故事以情節取勝。在兒童故事教學中,選擇構思巧妙,情節生動、內容有趣的作品至關重要。這一方面可以改變一些學生認為兒童故事很“小兒科”,“是寫給兒童的”,“沒意思”等不良的觀念,另一方面又可以讓學生很快進入到教師有意創造的故事情境中去,真正感受兒童故事情節的巧妙、迷人之處,從而得到美的陶冶,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
2.通過理性分析和學生討論,使學生掌握兒童故事的基本理論知識。
兒童故事雖然篇幅短小,但往往構思巧妙。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文本,學生講或教師講之后,提出一些問題,如“這個兒童故事很可笑。它的趣味性表現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么制造這種效果的?”“它借用了哪些表現手法?”等等,讓學生理性地進行分析討論,從而主動地掌握知識。
3.給學生提供平臺,通過親身體驗,訓練講故事、演故事的能力
小學教學中需要教師能夠有聲有色地講述故事,并且也要具備指導小學生講故事的能力。因此,在兒童故事教學中,我們要提前給學生提供一些講故事的技巧,然后讓他們在課下自選兒童故事,進行充分的準備,可以自己講,也可以幾個學生合作通過表演的方式展示故事給大家。教師提供課堂時間給他們展示,而班級內部由部分學生組成評委,給他們打分。教師也可以作適當評價。在體驗中,學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
4.指導學生進行兒童故事創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兒童故事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兒童故事的特征進行兒童故事的創作,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小學生的觀察及學生對兒童生活的體驗,選擇主題進行創作,要讓學生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增強故事的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