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世界發展變化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和碰撞,文化多元化成為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一種潮流。當代社會作為一個文化多元化的社會,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觀核心觀念,其文化觀念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文化多元化的發展。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樹立了多重價值標準衡量體系,從而給高校思政教學的改革帶來了深遠影響。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棱思政教學改革既面臨機遇,也遭遏挑戰,本文從這一角度出發,分析機遇與挑戰,并提出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對策和思路。
【關鍵詞】文化多元化背景 高校 思政教學改革
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西方的各種思想觀念、道德準則和生活方式等等涌入我國,加上我國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國際化教育的推進,高校作為思想文化的前沿,成為各種思想文化爭奪高校學生的重點領域。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以及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并存的格局之下,如何進行高校的思政教學改革面臨重要課題。
一、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面臨的機遇
1.文化的多元化拓展了高校思政教學的空間
文化的多元化有利于消除文化的霸權主義和文化的中心主義,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對于增強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學更加豐富多樣,來自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共處于同一環境之下,高校的思政教學要體現其開放性,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空間不斷得到拓展。文化多元化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促進了大學生有辨別的接收其他文化,不斷拓寬大學生的視野,加強大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力,擴大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關注重心,增強大學生對外界思想道德現象的敏感度和認知深度。
2.文化的多元化促進高校思政教學的與時俱進
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有利于我國的高校思政教學削弱傳統的文化隔離機制,增強對世界其他優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從而極大豐富了我國高校思政教學的內容。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使得我國的高校思政教學老師能夠接受到國外同行的許多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從而促進我國高校的恩政教育在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方面的不斷革新,促進高校思政教學的與時俱進。
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
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文化多元化的發展給我過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1.文化的多元化干擾和削弱了高校思政教學的主旋律
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使得原來那種與高校思政教學目標相統一的社會文化氛圍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復存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在多元化價值觀的指導下,沖擊了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認為馬克思主義僅僅是眾多社會思想流派中的一種,不應當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唯一的指導思想。大學生逐漸偏離了高校思政教學中所倡導的主流政治信仰和主旋律。甚至有些大學生批判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不進行高校思政教學的改革,我國高校在幾十年的思政教學努力將付諸東流,我們的思想文化建設將出現歷史性倒退。
2.文化的多元化沖擊和腐蝕了高校思政教學的主陣地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借助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擴張文化的“軟權力”,鼓吹西方文化優越和世界文化的一體化,瓦解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大學生比較容易受其影響,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產生動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文化認同,直接威脅我國的文化安全。高校作為繼承文化和傳播文化的高地,成為多元文化進行互動的前沿陣地,也是各種思想意識形態進行斗爭的重要場所,如何爭取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回歸主流,成為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新課題。
3.文化的多元化背景沖擊高校思政教學的主渠道建設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網絡化和電子化成為思政教學的新載體。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傳統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再是權威代表和信息的中心,網絡具有的復雜性也對大學生的選擇和自我控制提出挑戰。外來傳媒對我國的影響加大,如何監管和控制這些信息載體和渠道,從而避免外來不利傳媒影響高校思政教學成為新考驗。
三、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對策和思路
1.完善高校思政教學內容
文化的多元化是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國的高校改革要順應這種發展趨勢。在高校思政教學的內容上做到要不斷在思政教學中突出我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尤其是愛國主義的教育;思政教學要經受住各種挑戰要促進意識形態整臺,鞏固馬列主義的指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避免主觀片面,減少情緒色彩,加強理性思維和自覺的精神,強化一元性的主導思想;對于文化多元化的客觀事實要勇于承認并吸收借鑒其他文化的精華,棄其糟粕,為我所用。
2.豐富高校思政教學方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的思政教學方式也要與時俱進,要充分利用網絡化教學,占領思政教學的網絡陣地,利用網絡宣傳思政教育,同時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和控制;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要改革思政教學思路,變“灌輸式教學法”為“引導式教學法”。培養高校學生自我辨別的能力,使得思政教學更開放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