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畢業生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社會、高校和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程度有待于提高,要與當前的社會發展相適應,制訂相應的政策措施,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 就業 問題 對策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2010年高校畢業生數量630萬,2011年已達到643萬,2013年667萬,2015年為691萬。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后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一、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問題
1.就業市場和信息網絡不通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不再對高校畢業生進行統一分配工作,大批畢業生走上就業市場化的道路,全國性的就業市場和信息平臺尚未建立和完善。建設地方性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建立的時間尚短,功能不健全。機制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一些供需信息服務網獲得的信息數量少。時效性差,而且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共享。地方和高校建立的就業信息網存在“各自為政”現象,有些高校對外保密供求信息,信息服務網對外人為地設置障礙,信息共享程度不高,造成供需渠道不暢通,影響畢業生就業。
2.高校連年擴招造成高校畢業生大量過剩。從供給方面看,高校擴招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直接原因。大規模擴招不利于大學生就業,增加就業的難度,造成有限的崗位競爭激烈的現象。與此同時,也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下降,擴招內部結構不合理導致相當程度的結構性失業。事實上,現在的就業情況是求大學生、碩士生容易,尋高級技師卻很困難,這是造成當前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3.目前就業觀念尚未轉變。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教育時代。大學生已經從過去的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變成了普通的青年群體。但高校畢業生及家長的就業觀仍受傳統思維定勢的影響,追求到國有單位而不愿到個人私營企業或鄉鎮企業去就業,認為只有在正規部門上班才算就業。追求“一就業就定終身”的固定工作崗位。大部分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念和行為較為急功近利,求大慕名,一味地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追求收入高的工作崗位和職位,追求到中心城市去工作,過分強調專業對口,“精英”意識比較濃厚,從而造成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困難。
4.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有待于提高。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對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理解僅僅是停留在講解就業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業形勢、傳授擇業技巧等方面。事實上,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獨立的系統性的工作,更重要的工作是對大學生的擇業觀、就業觀、成才觀、就業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還包括對學生個體的塑造、潛能的開發和創業、創新能力的引導和培養;還包括有個體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設計和相關的教育培養等內容。如果就業指導工作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必然影響畢業生就業。
5.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所帶來的就業難
(1)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一些大學生在學校里只滿足所學課程,缺乏廣博的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之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應聘場合緊張、膽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
(2)大學生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大學畢業生都希望能夠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但是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工資水平較高的地區,造成發達地區的就業壓力顯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賢若渴。同時,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心理更加嚴重影響擇業與就業。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政府相關部門要深化體制改革,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政策支持。首先,政策引導,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就業。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人才,這是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積極為畢業生到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工作創造條件,開辟常年性、規范化的渠道,并加強宣傳引導工作,為到基層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一些優惠政策。
其次,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利用準確、高效、全面地收集、篩選、分析、評估各類信息,實現供需雙方的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網絡在畢業生就業中的作用,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及各高校應抓緊就業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需求信息庫,提高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2.高校要調整辦學思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形勢,根據自己現有的實力和水平,準確定位,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地深化教學改革,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在教學計劃中實施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實習實踐;因地制宜,實現與社會、與市場、與企業的雙向溝通,擴大大學生的實踐范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崗位適應性,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要加強市場調研。掌握市場變化的特點,根據畢業生就業回饋的信息,做好科學預測和規劃。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以適應社會需求;要積極開發適應現代科技、經濟發展需要的新興學科、高新技術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等學科專業,從宏觀上控制和把握學科專業與市場的接軌。高校要積極推進教育模式多元化,加強學校特色、學科特色、專業特色建設,使培養出的學生在市場中真正具有明顯優勢。
3.畢業生要轉變就業觀念,適應形勢發展。高校畢業生及家長要清醒地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沖破傳統的舊的“精英化”就業觀念,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倘若仍然以“天之驕子”自居,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無異于作繭自縛。在就業過程中應該有恰當的自我定位,適度調整自我期望值和就業目標。要樹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就業觀,從被動的就業觀轉向主動的就業觀,要樹立自主和多元化的就業觀、擇業觀,摒棄從眾、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應該以能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在工作崗位上有長遠發展空間為原則,踏踏實實從基層做起,著眼于積累經驗,提高自身能力。樹立起“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意識和習慣。
因此,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畢業生必須要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注重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意志,嚴謹治學,基礎知識要扎實厚重,要積極投入實踐中去,鍛煉動手能力,培養核心競爭力,提高綜合素質。要積極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不斷提高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