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調查,指出現行本科生導師制中導師在“導”的方面存在指導頻度偏低、指導內容偏于宏觀、指導方式單一等問題,探究其原因主要有教育思想與觀念的束縛、市場經濟的沖擊、缺乏制度的約束、導師資源不足以及學生主體意識不強等。
【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 存在誤區 原因探究
一、前言
學分制的實行,使得大學無論在教育體制、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都與學年制迥然不同了。學分制給以學生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權。這使得學生更不容易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絕大多數學生無法獨立地設計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方案。面對學分制下暴露出的種種弊端,很多高校紛紛采取本科生導師制,以保證學分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目標的實現。由于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還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二、現行本科生導師制中“導”的誤區
1.指導頻度偏低
指導頻度是指導師在一定的時期內指導學生的次數。指導頻度的高低影響導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導師制的實施效果。筆者對湖南文理學院調查結果顯示:與導師見面機會很少或幾乎沒見面的占68%;從浙江大學調查數據來看:有65位導師與學生是零接觸;從中南大學調查數據看:有65.9%的同學認為與導師見面的次數太少;從沈陽體育學院來看:制度中明確要求每位導師每月輔導學生4次,每次不少于1小時的時間。而真正按照學院要求執行職責的導師僅占5.6%,大部分導師與學生見面的機會較少,每學期見1次或每學年見1次的占57.4%。更有甚者,導師與學生從未見過面。雖然筆者不可能對所有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高校都進行統計,但從這些調查數據也可對導師的指導頻度略見一斑,在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高校中,導師對學生的指導頻度普遍偏低。
2.指導內容偏重于宏觀指導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導師制限于粗略、宏觀地指導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科研設計,與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地指導學生的學業、品行、思想和生活的導師制差距很大。“你最希望得到老師指導的內容”調查顯示:65%希望得到選課、學習方法的指導,71.2%希望得到心理問題指導和人生規劃指導;而在對導師進行的調查中,“你對學生最了解的是什么”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最了解學生的學習成績、性格特征、興趣愛好、遵守校紀校規情況分別占80%、45%、43%、65%,這些結果顯示導師對學生了解不夠,導師對學生的學習方面的事情掌握了不少,而對學生的思想、生活、特長、弱項和興趣了解得不夠。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導師能夠發揮“導課”的作用。但能夠全面履行導師職責的“導師”僅占三分之一。部分教師不關心學生的思想動態,不引導學生開展學習交流。吸納學生參與科研本來是一種很好的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科研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指導方法,調查中也發現:95%的學生希望參加導師的課題研究。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只有40%的學生參加了導師的課題研究,很多導師沒有讓學生參加自己的課題研究。而學生在參與導師課題研究中,多數只是做一些低層次、重復性勞動,學生充當的只是一種不需要具備多高能力的廉價勞動力,對于學生科研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多大的作用。這種名不副其實的“導”不僅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而且違背了推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初衷。
3.指導方式單一
在確定了學生與導師互動的基本頻度和內容之后,另一個問題就是通過何種方式互動。是直接面對面的,還是通過媒介的?是一對一式的個體間雙向互動,還是一對多的互動'因為不同的方式其作用效果是不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導師對學生的指導中,集體性指導方式居多,占55.8%,其次為電話聯系,占23.1%,個別指導較少,只占11.1%。而且集體性指導的場所基本是學生宿舍、教研室。由于學生與指導教師互動頻率低,而且是一對多的形式,導致了導師對學生了解的有限性和學生接受指導的實際效益不高的現象。部分學生反映個別導師根本或不能全部認識學生,學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是陌生、淡漠的。在指導方法和形式上,既要有集體輔導,也要有個別輔導,通過教授論壇、專題講座、談心交流、學業輔導等形式與學生交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用教師的人格影響和感染學生;在指導途徑上,既可開展師生面對面的交流,也可利用電話、互聯網等通訊手段加強溝通。應該通過多途徑、多渠道的師生溝通和交流,改善師生關系,形成良性互動。
三、深層原因探究
1.教育思想與觀念的束縛
任何一種制度的實行必然是在一定的思想和觀念的指導下才能勝利地實施,學分制下的本科生導師制在推行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制約就是多年來形成的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束縛。事實表明,不少教師習慣于自己固守舊有的“安全“或“舒適”地帶,對改革可能給自己帶來的挑戰或潛在“威脅”心存顧慮、擔憂或恐懼。某種角度上,教師可能成為對改革自覺或不自覺的直接抵制者或阻抗力。
長期以來,我國教師已經形成了嚴重的“師道尊嚴”的思想,習慣于學生服從教師,不管教師對不對,都要聽從。教師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者,學生對教師一般持有一種敬畏心理,導致師生關系異化。師生關系調查顯示:學生希望老師是自己的良師益友的占98%,而現實情況是,學生與教師一般沒有交往或關系淡漠的占62.3%,究其原因。乃是因為教師沒有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隨著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改革,學生成為了消費者:而且,學分制的實行必然帶來學分收費制度的產生,我國已有一部分高校采用了學分收費制。學生交費上學和選課,學校提供最優質的服務,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市場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高等學校也要努力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樹立和強化教育服務意識,以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去設計、組織、實施和評價教育及教學過程。目前全國教育界正在大力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正是要求教育者樹立為學生服務意識的體現。
2.市場經濟的沖擊
經濟領域的變化,會帶給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是利用供求關系和價值規律,通過自由競爭,優化資源配置,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隨著經濟領域的巨大變革,人們的思想領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個全新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開始主導人們的社會生活。追求經濟利益是市場經濟賦予每個人的權利,從市場經濟和個人角度講是無可厚非的。有的教師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忽視了自己的學習與修養,忘記了自己的育人職責。很多教師有時問從事第二職業,卻沒有時間來指導自己的學生。他們不愿意擔任本科生導師,因為導師津貼太低,這導致了教師的角色異化。如今。認為“自己上完課就完成了自己的職責,育人的職責應該是政工人員的事”的教師大有人在,這種思想嚴重地影響了導師制的有效實施。其實,教書與育人是對教師的本質要求。大學教師要做傳授知識的“經師”,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師”,并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去影響和培養學生。
3.缺乏制度的約束
制度對人們起著規范和導向的作用,現實的工作目標,必須制定一套完整、科學、嚴密的規章制度,以明確各個系統職能,規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并形成自我完善、優化的建設機制,使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在當前的本科生導師制中,主要是缺乏監督和激勵機制及具體的評價體系,致使導師工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比較大。不利于調動教師擔任導師和導師工作的積極性。調查顯示:65.7%的教師認為當前本科生導師制的障礙因素是制度不健全。任何一個科學合理的制度。都要盡量堵塞漏洞。提高效率。對導師進行監督與激勵是本科生導師制良性運行的保證,它有利于提高導師的工作積極性,及時發現不足,及時改進工作方法,也有利于導師之間相互交流和學習。因此,既要建立與本科生導師制相配套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承擔本科生導師工作;又要建立相應的監督與評價機制,因為僅有激勵機制而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與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的作用將發揮不出來。為了監督的有效性,還要構建評價體系、確定評價指標。與教師的相關利益掛鉤。
4.導師資源不足
首先,從導師數量上來看,我國高校教師偏緊。隨著近年我國高校招生數量的擴大,教師隊伍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存在明顯的周期性和滯后性。據統計,1999-2001年,與我國普通高校增長近一倍的發展速度相比,教師總量僅增長了31%。2000年我國普通高校的生師比平均達到16.3:1,2001年平均達到18.2:1。目前有的高校甚至超過35:1。按全國普通高校生師比15:1計算。教師隊伍缺口達11萬。同時教師配置也存在著嚴重的專業性結構短缺問題,一些基礎課及高新技術相關專業任課教師嚴重缺乏。其次,從導師的質量上來看,我國高校很多教師都是學年制下培養出來的,缺乏寬厚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文化素養,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較窄,對于專業的前沿知識也不是很了解,而且,很多年輕教師沒有受過師范教育和培訓,缺乏教育經驗和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這樣,對于他們指導學生也會造成一定的障礙。由此看來,要真正實現學分制下的導師制,導師資源的缺乏是一個較大的問題。
5.學生主體意識不強
學生自身對導師制認識的不足,也是制約導師制實施效果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現:不主動和導師聯系;不知道導師的考核標準;不知道相關的制度;不認真對待導師的評價。調查顯示:很多學生認為導師不找我就是不負責任,主動去找導師的意識普遍淡薄。有困難找導師只占34.5%,清楚地了解導師制的人數只占20.4%,大部分學生不太了解或一點也不了解導師制;能客觀真實地對導師進行評價的只占51.4%;因各種原因不真實評價的占了149.6%,主要的原因有:對導師的感恩心理、報復心理、聽之任之心理等。有事不找導師不利于導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具體問題,從而影響導師工作的時效性,不利于融洽師生關系;對導師考核標準的不了解,使學生不知道自己的權利和導師的義務;對導師評價的失真。不利于導師工作的完善。總之,沒有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沒有對導師制目的任務的明確認識和正確理解,勢必會影響“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