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乃至在世界各國的教科教育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更為重要。良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最大的學習效果,還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考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在提出有效的思考問題和組織發揮多角度的思考活動的學習形態上下功夫。在日本佐藤佐敏老師的實踐中可以看出積極推廣和創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的重要性。
【關鍵詞】故鄉 佐藤實踐學習形態 無指名討論 心情轉換點
一、引言
在中國基礎教育的教科教育中,語文教育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語文教育一直以來背負著一定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義務。而在日本語文教育的目標以及任務卻與中國不慎相同。日本中學語文教育大綱中總的教學目標如下:“培養恰當地表達和正確理解語文的能力,在提高傳達能力的同時,豐富和培養思考力和想像力,并且加深對語文的認識,培養尊重語文的態度。”根據這目標可以看出。日本與中國的語文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日本的教學大綱中沒有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和體現。總的教學目標的不同。間接地也體現在了語文教學中的要求和方法的不同。
沒有好的教學內容,就不能很好地達成知識的儲備和認知,而在語文教學中更為值得重視和需要不斷探究的應該是教學方法的問題。
二、日本佐藤佐敏氏的《故鄉》實踐
《故鄉》一課的實踐時間為2005年5月30日至2005年6月20日。實-踐學年為日本新澙大學教育人間科學部附屬新澙中學3年3班,總學生數為40名。單元名為“通過自己的討論推敲主題。”以下為具體的教學過程。
第1節:5月30日(周一)9點20分~10點10分
1.介紹新作品《故鄉》(5分鐘)
講解《故鄉》在日本中學教材中的歷史。
2.默讀和查找不懂的字詞意識。(43分鐘)
①默讀全文。在默讀開始后的17分鐘,有28位學生讀完全文。也有35分鐘讀完的學生。
②吩咐學生查找學習用紙1上的單詞的意思,查完的學生練習新的漢字。在學生默讀期間,老師為每一位學生準備了詞典。之后,巡視學生的學習情況。
3.聽學生初讀后的感想(2分鐘)
覺得非常好的有0人,覺得不錯的有15人,覺得一般的有15人,覺得不好的有1人。9位同學沒有發表意見。
第2節:5月31日(周二)14點145分15點35分
4.聽老師范讀,給課文分段。(25分鐘)
讓學生聽老師的范讀給全文分7個段。在教科書上標第1~6段,并且告訴學生認真思考第7段應該在哪里分好,畫上。作為標記。
5,發表第3、4、5段的分發。(14分鐘)
園課堂上有發困的學生,所以臨時安排發表第3、4、5段的分發。讓學生起立發表。
6.音讀最后部分,確認第7段。(5分鐘)
老師音讀最后部分,讓學生用30秒的時間思考第7段應該分在哪里。并填寫學習用紙2。之后,老師讀第7段的開始部分,贊同的同學起立,老師確認人數。
“老屋離我愈遠了” ——7人
“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 ——7人
“我躺著……” ——11人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3人
“我在朦朧中……” ——4人
7.寫出各自的分段理由。(6分鐘)
讓學生把分段的理由寫在學習用紙2中。下課前,老師再次確認了分段方法后,告訴學生下坎課要開始討論。
第3節:6月3日(周五)14點30分~15點20分
(課前把名貼貼在黑板上,明確自己的主張。)
8.對第7段的分法進行討論。(35分鐘)
老師首先把學習課題寫在黑板上,并為討論移動座椅。按u字型坐好。學生很快開始討論。在激烈的討論中,不斷地有很多學生改變了自己的主張。到黑板前挪動名貼。參加討論的學生有20人左右,這超過了班級一半的人數。討論共用了32分鐘,最后統一了答案。
9.讀文章最后部分,對討論活動加以總結。(10分鐘)
就第7段的分發,學生們統一的答案與老師的分發有些不同,可是老師沒有否定學生的分法,并說分段可以有很多解釋。
10.給每段標上小題目。(5分鐘)
老師講述了寫小標題的要求,寫完的學生給老師檢查。有5名同學在2分鐘內完成。也有很多學生沒能正確完成。
第4節:6月6日(周一)9點20分~10點10分
11.說明上節課小標題的問題。(10分鐘)
①讓學生回憶寫小標題的活動。老師把每個段的小標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記下。
②老師根據板書給學生簡潔地說明寫小標題的技巧。老師舉出飾品和耳環。項鏈的例子說明。
12.利用學習用紙3簡單說明魯迅的年譜和當時的社會背景。(3分鐘)
老師把事先準備好的學習用紙3發給學生,用3分鐘簡單說明。
13.把握文章的三要素。(7分鐘)
讓學生思考文章三要素。寫在學習用紙3上。
14.把13中的自學,在小組內進行介紹和確認。(5分鐘)
以5個人為一組進行討論。
15.整體確認。(10分鐘)
確認時間和地點。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邊問理由邊寫板書。根據老師的板書,總結如下:(由筆者總結)
①學習語言的象征意義的閱讀方法。老師給出了6個閱讀語言象征意義的方法。
②開始老師舉出兩個象征詞加以說明。之后讓學生找出至少5個象征詞,并加以說明具有什么樣的象征意義。
第5節:6月10日(周五)14點30分~15點加分
17.在學習用紙3上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8分鐘)
18.發表自己不理解的詞語。(12分鐘)
老師按照學生的發言——寫板書。
19.選擇6個詞語在學習用紙上寫出象征意義。(30分鐘)
①老師讓學生寫出對理解文章有用的詞語的象征意義。再次說明了“閱讀象征意義的方法”。
②確認6種“閱讀象征意義”的方法。
第6節:6月13日(周一)9點20分~10點10分
20.評價上節課的學習活動。(2分鐘)
21.在學習用紙4上寫出潤土和楊二嫂的今昔變化。(18分鐘)
22.讓學生把自己寫的寫到黑板上。(20分鐘)
老師根據學生的板書加以說明。
23.用13字簡單概括潤土和楊二嫂。(4分鐘)
學生們大多從書上就找到了答案。
第7節:6月13日(周一)13點30分~14點20分
24.講解把握主題的方法。(5分鐘)
老師把“把握主題的方法”的學習用紙發給學生,說今天的任務是思考文章的主題。
25.以少年a日a思”出(一年級時所學的文學作品)為例,把握心情轉換點和主題并提交。(45分鐘)
①因這是一篇中學一年級時學過的文章,老師大概講了概略。讓學生們回憶,找出文章最大的心情轉換點和中心題材并整理好。
②針對“中心題材”有學生提問。由于老師發覺這個班級過去沒有學過有關“心情轉換和中心題材”,所以急忙解釋了中心題材的問題。做了如下的總結。
中心題材就是如果有相關的事或物。就先把它記下來。
或者什么是什么樣的事,或什么是什么的等。
不要脫離事和物寫。
③整體確認。
吩咐學生改變書桌方向,按討論式坐好。
④合格的同學發表“中心題材”。
讓合格的學生起立,發表。老師按照學生的發表寫板書。之后老師根據學生的答案,一言概括了中心題材和主題。
第8節1:6月14日(周二)9點20分~lO點10分
26.介紹下節的公開課,并且對“詞語的象征意義的解讀”不足部分加以說明。(6分鐘)
27.讓學生發表用13字概括的“潤土”“楊二嫂”還有“我”。(4分鐘)
指名讓3位同學發表。老師寫板書。然后讓全班起立,找出什么地方寫了有關人物的形象,找到的同學可以坐下。
28.思考有關潤土概括的根據,并把他寫在學習用紙4上。(26分鐘)
最初有很多學生沒有理解老師的意思。直到有位同學向老師提問,老師做了解釋,并找了一名同學發表,這才明白怎么寫。并且讓得到“oK”的8位學生到黑板上按順序寫好。
29.概括“楊二嫂”形象。(4分鐘)
老師根據學生的概括簡單說明。
30.找出對“我”的形象概括的根據。(10分)
在這一環節改變了以往的學習形態,寫完的學生到老師那里檢查。
第8節一2:6月14日(周二)14點20分~14點35分(為公開課追加了15分鐘)
31.思考主人公的心情的轉換點,寫在學習用紙5上。(15分鐘)
讓學生們獨立完成“我”的心情轉換點的問題。寫在學習用紙5上交給老師。
第9節:6月15日(周三)10點20分~11點10分
32.準備無指名討論。(4分鐘)
上課之前讓學生在黑板上的貼好名貼。主張如下:
“老爺!……” ——20人
“宏兒問什么時候回來” ——8人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漸漸地……”
——1人
“我躺著……” ——9人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2人
剛開始老師吩咐學生瀏覽學習用紙1 3。并吩咐討論中如改變意見----的話,將它記在學習用紙6上,以便了解意見是因什么而改變的。
33.圍繞最大的心情轉換點進行全體討論。(16分鐘)
34.進行小組討論。(10分鐘)
40.名學生分為8組每組5個人。進行小組內自由討論,時間為5分鐘。如有意見變化就挪動名貼。
35.全體討論。(20分鐘)
截至到這。黑板上的名貼的移動狀況如下。
“老爺!……” ——9人
“宏兒問什么時候回來” ——28人
“我躺著……” ——3人
①再次挪動桌椅,進行全體討論。通過小組討論,全體討論更加活躍了。
②動搖認為最大的心情轉換點是在“宏兒問什么時候回來”的同學。
③動搖認為最大的心情轉換點是在“老爺!……”的同學。
④總結這次課吩咐學生填寫學習用紙,交給老師。
第10節:6月17日(周五)11點20分~12點10分
36.找出最大的心情轉換點。(38分鐘)
①找出最大的心情轉換點。
通過考慮文章的整合,把握最大的心情轉換點。
②全體討論。
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表寫板書。
為了提示學生最大的心情轉換點是在“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老師多次地暗示學生。在討論經過33分中時,老師提問: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能夠回答這問題的同學可以坐下。大概有7-9名同學站了一會兒便坐下。
37.讀有象征意義的詞語。(12分鐘)
讓學生思考發表中出現的“金色的月亮”“海邊的沙灘”“路”等詞語的象征意義。
第11節:6月20日(周一)9點20分~10點10分
38.說明有關考試的事宜。(3分鐘)
39.把握作品整合。(32分鐘)
說明學習用紙7,有關“象征”“象征的背后”“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等問題,之后明確說對新生活加以總結就是“主題”了。
40.用兩句話總結主題后提交。(15分鐘)
最大的心情轉換點,直到最后也沒統一,讓學生各自把主題寫在學習用紙7上交給老師。
三、分析與考察
佐藤佐敏實踐的主要教學過程略。
本單元名為“通過自己的討論推敲主題”。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非常活躍的學習活動。而且,佐藤教師非常有效地組織了怎樣才能促進學生動腦思考的問題和與其相應的學習形態,展開了“共同學習”的學習活動。本單元實踐的一大特點是“無指名討論”。佐藤實踐中主要提問的思考問題有以下幾個:
(1)第7段應該在分在哪里,請寫出其理由。(第2、3節)
(2)請給每個段落標標題。(第3、4節)
(3)找出文章的三要素。(第4節)
(4)找出文中的象征性詞語,解讀象征意義。(第5節)
(5)思考潤土和楊二嫂的今昔變化。(第6節)
(6)把握“少年時代的回憶”的最大的心情轉換點和主題。(第7節)
(7)最大心情轉換點在哪里。(第8、9、10節)
(8)主題是什么。(第11節)
在以上的提問中佐藤教師最下工夫的是“第7段應該在分在哪里,請寫出其理由”和“最大心情轉換點在哪里”。
佐藤老師在第8節中提問“最大的心情轉換點在哪里”,進行了黑板沖浪和無指名討論的學習指導。這個活動在第9、10課中相繼進行。學生們相互闡述自己的意見,積極地檢討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展開活動。最大的心情轉換點最終定在以下兩點上。根據這個總結了主題。
認為是在“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
認為是在“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在討論的最初和最后,雖然沒有統一到一個答案上,卻很成功地實現了“共同學習”的學習形態。佐藤實踐中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
在此老師起了輔助學習和有效地領導、組織學生的作用。
綜上所述,不論是在日本還是我國,在語文教學中不段探索怎樣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調動所有同學都能非常活躍地參加到學習活動中的學習意識是極為重要的。并且,從提高學習效果和綜合的語文能力的角度考慮,對提出有效的思考問題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形態的有效結合的探索與研究是未來語文教學的一大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