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創意經濟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探索,分析現有工業設計教育的缺點及不足,結合當前經濟發展形勢,針對現有工業設計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若干教學模式改革建議,并通過實踐教學驗證提出的教學改革模式。
【關鍵詞】創意經濟 工業設計 實踐教學 創新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經濟總量在2010年已躍居世界第二。然而,大部分工業產值是由制造環節創造而非品牌及設計創造。因此,我國的創意經濟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作為創意經濟的前端環節的工業設計。在我國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和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是設計教育的落后。尤其是現有的工業設計教育和實踐的脫節,難以培養大量的、適應當前創意經濟發展的優秀的工業設計人才。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高校開設工業設計專業以來,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如雨后春筍。截至2010年,工業設計專業已成為全國各大高校最普及的專業之一。課程的設立也成為各大學院競相開設的專業,而教育部指定的本科專業學科目錄也把工業設計列入二級學科。工業設計專業在各大美術院校、工科院校、綜合大學、農林院校、師范院校都有設置。經教育部備案或批準設置工業設計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總數已達四百多個,名列設置最多的工科類專業前十名,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傳統專業。然而,工業設計專業的就業形勢卻不盡如人意,學生就業越來越難,工業設計專業該如何發展,如何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提高我國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提高就業率,迫在眉睫。
我國當代工業設計教育的重點還是基礎技能的培養,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對工業設計人才的要求。因此,培養創新性、復臺性、實際操作能力強的人才是現代高等院校培養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目標。然而,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現在高校的工業設計專業教育和市場脫節。學生的技能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一邊是潮水般的畢業生涌入社會,一邊是大量的企業因招不到工業設計師而困惑。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一種適應當前創意經濟大環境的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通過創新、實踐相結合,以此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我國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競爭力,讓他們能適應當前復雜多變的就業形式。
一、國內外工業設計教育現狀
我國制造業、工業的發展,使得社會對工業設計創新人才的需求呈快速上升的趨勢。然而,目前的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很多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都是通過考前三個月的“集訓”,或是因為文化課成績難以上限而選擇了設計專業。在這樣的前提下,優質的生源很難保證。其次,設計院校的課程設置過于強調基礎教育和理論教學,因此,很難培養出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創新性復合人才,國內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探索。國外在工業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方面的研究做的比較好的有美國洛山磯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德國的普福爾茲(Pforzheim)大學,英國的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上述這些學校大多邀請世界著名企業的設計總監或行業的資深設計師來做學校的兼職教師。通過讓本科學生參與企業的實際設計項目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專業技能。因此。上述大學的本科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就業率、國際知名度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1.現有的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傳統的工業設計人才培養,重點是技能的培養,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目前全國的工業設計專業有的設立在設計學院,有的設立在美術學院,有的設立在機械學院,但其課程設置都基本上是差不多。一年級是公共課,二年級是專業基礎課,三年級和四年級開專業課,很多學校的工業設計往往到了三年級下學期才開始接觸完整的設計專題,理論和實踐脫節,學生缺乏實踐機會,這勢必會影響的學生的培養。
2.現有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工業設計是一門對設計實踐要求很高的課程,如果實踐動手環節少,勢必影響教學效果。現階段,多數院校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先講授理論部分-教師把設計題目布置給學生,然后是做設計,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完成設計,由于許多設計選題都是假想的設計命題,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概念階段,難以進行深入的思考,對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不強,具體反映在做設計過程中顧此失彼,存在問題有:
(1)培養方案千篇一律,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據調查,我國目前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基本一致。
(2)重視軟件和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3)教學和實踐嚴重脫節,許多畢業生大學四年除了完成作業,幾乎沒有參與過完整的設計項目。
(4)教學過分強調對現有設計案例的學習,創造性以創意方法課程設置有限。以致學生擅長模仿,不善創新。
二、對工業設計人才實踐教學中的若干建議
我國很多大學辦學比較功利,有些是為了給“綜合性大學”充門面。開設工業設計專業,沒有結合自身的辦學條件。有些學校甚至,認為工業設計專業投入的教學資源少,建個畫室,建個機房,甚至連專業的教師都沒有,就可以招生,目前,全國有四百多所大專院校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每年畢業的學生超過兩萬人,人才需求已趨飽和,據調查,我國工業設計每年畢業生人數占全世界該專業畢業生總人數的50%,如果不加以控制,勢必造成畢業生供過于求,造成大量畢業生剛畢業就失業。基于這一形勢,提出以下建議。
1.動態調整課程設置
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創新使產品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工業設計專業辦學要根據社會需求及時做出調整,每個學校都要根據自身情況,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全國就業市場需求來對培養模式做出及時的調整。以重慶為例,工業設計專業可以結合重慶汽車摩托車產業和軌道交通產業的背景,依托西永微電園等高新技術產業環境,讓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就參加到實際設計項目當中,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有機會接觸實際的設計項目一使他們在今后的理論學習更容易掌握理論知識。圍繞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科特點,筆者提出在課程設置上做了相應的調整,從二年級開始,每個學期期末的時候都會安排實習或專題設計,學生可以更好的把所學的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而且,各個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結合當前的就業形勢,動態的設置課程,讓學校的教學和就業市場緊密聯系。
2.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調整培養模式
根據筆者對多家用人單位的調查和走訪,用人單位對工業設計人才的要求和數量每年都在變化。在對市場及用人單位需求分析做了整理和歸納后,提出了需求驅動型人才培養模式,在該模式中,每年用人單位的信息都被統計在數據庫中,根據數據庫中的人才缺口信息,學校確定要培養的目標,在低年級的基礎課完成后,就可以和招聘企業達成意向性聯合培養協議,在這一環節,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就可以參與到企業的實際設計項目當中,大四的實習和畢業設計。可以完全在企業中完成,這種模式下,學生相當于提前一年在企業實習。大四一畢業就能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對學校來說,學校完成了教學目標實現了學生就業,企業則獲得了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屆畢業生,縮短了培訓時間,見圖1。研究表明,工業設計人力資源市場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國家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用人單位會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對每年的設計人才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高校應與時俱進,及時根據宏觀經濟形勢對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方案不斷地改進。同時優化設置課程,在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通過課題組的形式完成專業知識的掌握,系統地培養了學生合理運用資源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的教學應緊密圍繞用人單位的需求。動態的調整,與時俱進。
3.依托區域經濟的優勢,通過校企聯合培養方式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產學臺作模式是目前高校辦學的一個熱點方向,高校和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是高校與企及科研單位相互配合、互惠互利的一種開放式合作教育形式。一般是高校的學術帶頭人帶領研究生和企業的研發機構展開合作,本科生參與較少,但工業設計專業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本科生已經可以參與企業的設計項目,我校在近幾年和重慶的著名汽車摩托車企業的科研項目合作中,就有相當數量的優秀本科生參與企業的科研項目(見圖2),這些參與過企業實際設計項目的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比沒有參與實際項目的學生明顯強的多。重慶當地的工業設計專業應因地制宜,建立校企合作的產學研的長效機制。營造良好的設計學習氛圍。
校企合作的產學研教學模式能夠擴大實踐教學的內容與領域,讓學生直接從企業的研究項目中得到實踐經驗,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直接獲得本專業最前沿的知識,對工業設計學科發展和企業生產力發展具有都重要意義:一方面,企業可以充分享用學生(包括指導教師)所帶來的豐富而充滿活力的創意;另一方面,學生可以獲得很多學里面學不到的知識。
4.合理配置企業的資深人士做兼職教師
聘請著名設計機構的資深人士作為設計專業的教師在國外很普遍,國外的大學,可能有30%的老師是專職任課老師,其他70%是外聘的,我國由于教育體制問題,所以基本上老師在學校全部都是專職任課的,老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他的社會實踐的能力和專業化的能力可能不如外面的設計機構,而在國外,設計教育發展的比較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量聘請世界著名設計機構的資深人士做兼職教授,例如,美國西北大學的聘請世界著名的交互設計專家Don Norman做教授。通過大量聘請企業資深設計師,學生的視野可以大大得到開拓,而不僅僅局限在課堂,這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大有好處。
5.積極拓展學生校外實踐基地
設計專業是對實踐要求比較高的專業,學校應該以地方經濟建設為支撐。加強與地區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地方政府的科技合作與交流,簽訂產學研全方位合作項目,保證高校科研與行業發展同步,緊密聯系發達地區工業設計相關企業,鼓勵學生到企業實習。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在產學研平臺下,通過企業和高校共同的平臺下參與新產品開發環節、設計研究、設計競賽等方式使參與到產品設計的各個階段。通過正確的引導,保證理論與實踐并重,學科知識體系化。具體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優缺點及本人的興趣愛好,針對性地培養。
2.鼓勵學生參加課外學術活動及各種設計競賽。
3.把社會經濟發展對本專業人才的要求作為培養方案的指導方向。
4.把畢業設計題目和用人單位實際問題相結合。
5.形成用人單位和學校互訪機制,動態的調整授課內容,以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勢。
三、結論
創意經濟大背景下,創新是關鍵,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對我國制造業很不利。這也對工業設計專業的就業造成了嚴峻的形勢,高校的工業設計教育應根據宏觀經濟形勢,調整自己的教學培養方案,以適應嚴峻的就業形勢,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關鍵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以滿足用人單位需求,從根本上說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廣大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具備企業要求工業設計師應具備的素質,從而能適應當前的創意經濟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