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的頒布,引發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標準》從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到評價均有較大的發展,內容的變革對教育者的教育教學觀念形成了沖擊,對廣大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以全新的理念、思維、方法投入到教學中,方能適應《標準》要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數學 教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開展,帶來了全新理念和課堂教育生活,對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小學數學教學倍受人們的關注。數學由于其學科特點,相對其他學科而言,比較抽象和枯燥,因此學生學數學普遍感覺沉重、困惑。在落實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對學生發展過程的人文關懷,尊重學生主體性在課堂上的發揮。作為踐行新課改的數學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一切以學生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
一、創新思維,注重基本教學理念的應用
《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明確告訴我們,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本,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取還是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都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對此,新課程對教材內容的選取考慮到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用后者學生僅僅知道學的內容是什么;而用前者,學生不僅僅知道學的內容,還知道為什么要學習這些內容。
《標準》在數學課程內容設計與呈現上提出了新的理念,《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而且還進一步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此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有意義”就是指課程內容應該來源于生活實際,是豐富多彩的,當然是有意義的、有趣的,也是學生樂于學習的;課程內容的“富有挑戰性”是指課程內容應該有一些適當的難度,需要學生通過認真思考才能解決,因為沒有思考的學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教師要針對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兒童的“最近發展區”,以促進學生的遷移。
這些理念就很明確地指出了新課程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的特點。換句話說,作為一個合格的小學數學教師,就必須清楚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選取和編排上的特點,還應該清楚小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合理有效的學習方式以及相關方面的問題,這也是新課程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二、注重體驗,讓學生參與數學教學活動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師講授數學知識,學生接受數學知識,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重復演練枯燥的數字之間的相互轉換,學生苦不堪言,索然無味。新的課標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等活動中進行“數學建模”,從而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情商”與“智商”和諧統一,相互作用過程中,實現“課程是知識”向“課程是體驗”的轉變。例如,在教學生“行程問題”一節時。由于本節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歷屆學生對此望而生畏。其根本原因是學生難以將“相遇、相對、相向、速度”等數宇概念內化到心中,對此我便設計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做數學,在活動中學數學的教學方式:課前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玩具車,將此在課桌上玩耍,甚至可以在教室的地面上,兩人一組地進行玩具車的相向運動、相背運動、相遇情況等練習。盡管課堂秩序顯得亂糟糟。但學生們快樂的臉神告訴我:路程、時間、速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種快樂的音符,隨著音符的跳動,數學素養的生成和知識的構建已進入學生心中!這種在數學活動中得到的體驗,使學生獲而有樂,獲而輕松,獲而深刻!
三、結合生活。從實際中進行概念引入
數學來自現實生活,小學生生活周圍處處有數學,結合生活實際引入概念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小學生從瓣手指到簡單的運用計算機,都是在生活中不斷總結而學習獲得的。要從生活實際出發,深化小學生的概念基礎,就必須熟悉小學生的生活環境。如在學習比較數值大小時,“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顆糖”和“3顆糖”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選擇,當學生選擇3顆糖時,可以問為什么會選擇“3”,這樣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真正體會到比較大小的概念。此外,還可利用小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比較熟悉的一些知識,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在引入平行四邊形概念時,先出示兩組不同長度的四根小木棒,教師進行演示,讓學生觀察后,然后把這四根小棒釘成一個長方形。又讓學生觀察這個長方形,然后,教師又進行演示,把它向其中一頭拉斜,讓學生觀察教師演示后的形狀,引導學生說說這時的長方形變形后有什么特點。這時學生可以說出:兩組對邊的木條長度相等。但四個角又不是直角,因此這樣就在小學生思維中形成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又如素數、合數的概念是通過它們有多少個約數來劃分的。教學時,可以先從復習約數的概念入手,然后讓學生找出l、5、8、13、15各數中的約數。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進行分類。通過分析,就能得出三類:第一類5的約數有:1,5;13的約數有:I,13。只有約數1和它本身,5和13是素數。第二類8的約數有:1,2,4,8;15的約數有:l,3,5,15。除了約數1和它本身外,還有其他的約數,8和15是臺數。第三類1的約數有:1。只有約數l本身,所以說1既不是素數也不是合數。這樣,就把自然數清楚地分為三類,并建立了素數、合數的概念。
總之,透視新課標、新教材,使我們認識到,教數學不僅是教給學生數學知識,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用數學的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由此,要求教師在備課上要加大力度,不僅要備如何教,而且要備學生如何去學,才能形成一定的數學素養,要想方設法設置鮮活的教學情景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共同創造一種新課標下,落實新課程理念的有生命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