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踐行黃炎培“大職業主義”的職教理念,增強服務意識;踐行黃炎培“做人第一、敬業樂群”的職教訓育方針,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踐行黃炎培“手腦并用,學做合一”的教學原則,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技能訓練。
【關鍵詞】黃炎培職教思想 高職教育 改革對策
黃炎培是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他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我國的職業教育事業。1917年他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開端。他畢生致力于倡導、研究、試驗和推廣職業教育,形成了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理論。并在推行和發展職業教育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我國現階段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極具現實意義和良好的借鑒作用。
一、踐行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的職教理念,增強服務意識
黃炎培先生提出“辦職業教育,須注意時代趨勢與應走之途徑,社會需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職業學?!?,“職業教育的原則,著重在社會需要”。后來,他將其概括為“大職業教育主義”。他認為,在興辦職業教育過程中。無論專業設立、課程設置、招生人數、人才規格,都要考慮社會需要,適應社會需求?;谶@樣的理念,我們必須找到既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又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應針對地方經濟結構提升和支柱產業培植的需要,結合學校現有的優勢資源,設置相應專業,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按照“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人才”的原則調整和設置專業,使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專業群建設與行業企業對接,形成行業、企業、學校三方資源協調統一的群體優勢。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辦學、產學研結合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推進校企深度融合,實施訂單培養,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大力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要充分發揮學校人才和智力優勢,做好技術推廣與人才培訓工作。針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做好在職人員培訓、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培訓、勞動力轉移的培訓;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聯系,主動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推廣;組織學生到當地企業、社區進行頂崗實習、社會實踐或專業服務等,在鍛煉提高實踐技能的同時,解決企業崗位人才需求和生產技術方面的難題。
二、踐行黃炎培“做人第一、敬業樂群”的職教訓育方針,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黃炎培先生認為職教首要目的就是“謀個性之發展”。他強調,職教不只是傳授技術以解決個人生計問題,還要能“養成青年自求知識之能力,鞏固之意志,優美之感情”。他從職業和職教的本質屬性出發,提出職教訓練應堅持“做人第一”,培養學生“敬業樂群”。有鑒于此,黃炎培還把“敬業樂群”立為中華職業學校的校訓。所以。高職教育在教好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之外,必須注重綜合素質培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人格健全的全面發展的高端技能人才。
要樹立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并重的理念。要充分認識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強化人文教育意識,在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項工作中滲透人文教育,在專業教學中要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在制定人才培養規格時,明確人文教育的內容,把學生培養成職業技能過硬,又具有遠大的理想追求、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能力的人。
開展多元化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加強社團建設,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特色鮮明的科技文化活動,舉辦“科技文化藝術節”,開展系列以專業知識拓展和技術創新為主題的科技活動,如計算機組裝比賽、汽車駕駛技能比賽、動物解剖比賽、植物物種識別比賽、服裝設計大賽等技能拓展活動。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技能大賽,以真實項目為載體,用相對完整的具體任務驅動學生,使專業教學實踐與課外科技活動相互補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協調能力等綜合素質。
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從校園建筑的設計、校園景觀的建造、實訓基地環境的建設到校訓、校風、師生行為規范、校園文化活動等都要有利于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濃郁的人文氣息,以其深厚的文化滲透力、美感熏陶作用,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品質素質,使學生在環境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三、踐行黃炎培“手腦并用。學做合一”的教學原則,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技能訓練
黃炎培認為,職教的目的在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欲達此種境地。需“手腦并用”。他指出:“職業教育應做學合一。理論與實習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手腦并用,學做合一”作為教學過程、教育方法的一條基本原則,它倡導和要求的是學做合一,知行統一,智能并重,倡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
高職教育貫徹“手腦并用”思想,要特別強調實踐教學,注重技能培訓,培養學生“做”的能力,切實給學生以一技之長。要使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專業技能,從實踐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開拓新領域,使教育過程成為教、學雙方主動參與,教學相長的創造性循環系統,真正體現“手腦并用,學做合一”的本質內涵。
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行先學后工再學的工讀交替方式培養學生,即學生先在學校集中學習一段時間后到企業頂崗實習,參加工作實踐,最后再返校完成畢業考試和技能考核。利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特別是用人單位的技術和資源優勢。校內教學與頂崗實踐交替進行,實現學生專業技術能力與職業崗位(群)任職要求無縫對接。根據企業生產需要制訂教學計劃,在企業生產關鍵時期安排學生頂崗實習;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教學指導委員會,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參與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和實施教學,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全方位開展產業、行業、企業大調研,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專家意見,全面掌握行業背景和人才需求現狀,進一步明晰專業定位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在人才培養各個環節上增強了與企業、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聯系與合作。
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要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增大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比例。在“必須、夠用、管用”的原則下對理論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加強對實踐教學的管理和研究;要切實加強生產性實驗實訓場所的建設,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建立穩定的實訓基地,加強與企業產、學、研的臺作的緊密程度,讓學生在真實的實習實訓環境中學習訓練操作技能,改變在黑板上“講種田、機器制造、操作”等技能的狀態;大力推行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改革,推行“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等基于崗位工作任務的教學方法,科學設計“教、學、做”一體化方案,在“教”中體現任務驅動,在“學”中體現項目導向,在“做”中體現工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了項目任務目標的管理,學生的學習變成了工作過程,學生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