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以實踐性和職業性為原則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從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對英語教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職英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加強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改革以教師或課堂為中心的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1] 無論德國的“雙元制”,還是英國的“三明治”或是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理念,都對我國高職教育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近年來,我國的高職教育通過一系列的探索與研究,在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實踐,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眾多成功例子中幾乎沒有英語類各專業指導性和示范性的教學改革案例。為此,筆者通過分析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現狀,結合英語專業自身的特點和市場需求,探討具有高職英語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英語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專業定位不清。長期以來人們誤認為英語教學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聯系不大。因此,諸多高職院校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教學內容偏重于語言知識和語法概念,沒有真正提高學生用英語參與專業知識交流的能力。比如在商務類的外貿業務洽談及跟單流程、秘書實務等多種專業性知識方面,英語沒有起到服務于專業的作用,而是僅僅停留在基本語言交際的層面。
2.相關專業知識滯后,師資隊伍跟不上。據同類高職院校英語專業師資調查:近95%的教師未能做到成功轉型,雖然英語水平很高,但相關專業知識有限,比如缺乏外貿或秘書實務知識等。部分教師僅僅是通過商務、文秘等專業資格證考試或是自學本專業知識,根本沒有企業實踐經驗,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經常出現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嚴重脫節的問題,使得教學內容的銜接和融合受到一定的限制。
3.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實踐教學環境無法滿足教學的需求,無法實現學生到企業的零距離“無縫對接”,從而導致所培養的畢業生難以適應工作崗位,抑制了英語教學改革的進程。
以上分析告訴我們,必須通過改革才能提高和發展高職專業英語的應用和實踐能力。
二、英語教學人才培養模式定位與改革思路
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應該融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或行業英語為一體,使它們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T. Hutchinson A. Waters認為專業英語應隸屬于專門用途英語,是一門接受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理論指導的、融合專業知識和英語語言知識的交叉學科。[2]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職業性。[3] 通過學習并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結合市場需求和專業特色,筆者提出了高職高專英語改革的新思路:立足英語本位,以實踐性和職業性為原則,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工學結合理念設計課程體系;以學生未來職業工作中的任務為載體,開發工學結合課程;創設真實的或模擬的工作情境,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得與未來工作相關的知識;構建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等。
三、英語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目前,高職院校英語系除了開設公共英語以外,還開設了多種專業英語如商務英語、涉外文秘、會展英語等。因此,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必須要突出不同專業英語的教學內容與崗位設置相結合的特征,分析和研究專業特點、崗位能力以及典型工作任務所對應的學習領域,根據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學習領域,再根據學習領域確定課程類別,從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方面進一步完善高職英語人才培養模式。
(一) 優化專業結構,完善課程體系
要想發展高職教育,必須開展工學結合和校企合作,進行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4] 鄢鳳霞指出,高職教育的專業建設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上,以能力為本位,要突出技能培養。[5] 因此,我們根據崗位需求所對應的學習領域,以專業知識為內核,以英語語言為外殼,把3年的課程設置為兩大塊:即基本素質課程和職業能力課程。
基本素質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職業能力課程包括職業通用課程、職業專業能力課程、職業綜合能力課程和職業拓展能力課程。其中職業通用能力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職業專門能力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商務專業知識和技能。職業綜合能力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拓展能力課程培養學生的復合型能力。
課程設置上始終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方針[6],實現三個體系、一個銜接、三個結合的一體化模式。三個體系即構建素質培養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一個銜接即基礎英語教學與專業英語知識教學銜接;三個結合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課程設置與崗位需求結合、授課與考證相結合。教學上遵循“應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在知識結構上突出“英語本位,突出專業,打造核心課程”,在技能培養上要求“一專多能,兩技傍身,兼顧雙證”的培養模式,同時具備外向和復合型特征,突出專業英語特色。
(二) 構建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強化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7] 我們知道,高職英語專業是以英語應用能力為核心、以專業英語技能為基礎、以創新能力為導向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高職英語的特點決定著專業課程標準的設置。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做到基礎英語知識+專業英語技能+相關專業(商務、酒店或會展等)實務三結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做到工學結合教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共同發展。
1.工學結合模式組織教學。工學結合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能夠勝任工作的綜合職業能力。通過工學結合組織教學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8] 我們構建了“任務實操、模擬情景、交替見習、頂崗實習”的學工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專業英語的崗位能力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計劃安排體現出“學—工—學—工”多次交替;“工學模塊”課程體系做到“學—做—學—做”多次循環;實踐教學過程從“崗位認知—崗位見習—頂崗實習”循序漸進。讓學生從“做”中學,老師在“做”中教,通過“做、學、教”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以做促學、以學促教、以教導學”和“以教導做、以做促學、以學評教”的雙向實施過程,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學做結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2.合作育人模式推動教學。合作育人模式根據行業用人標準來制定學校育人計劃。由企事業單位的骨干人員加入到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探討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參與制定教學計劃和實施方案,以行業用人標準和市場需求為依據,由校企雙方共同實施教學環節。在校內實施理論教學,對應的就業單位實施實踐教學,讓學生直接進入企業從事外貿流程的實際操作。這種育人模式進一步推動高職英語“工學結合”的實施,做到行業用人標準和學校育人過程有機對接,真正做到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共同發展。
(三) 構建具高職英語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
訓練學生的職業技能,為企業生產提供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特點。[9] 高職英語教學在課程設置上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校內模擬實訓場所、校外頂崗實習,實現三級實踐教學體系。
1.課堂教學實踐。課堂上以語言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操作技能為本位。一是通過情景模擬強化學生專業英語口頭、筆頭訓練,夯實英語語言基本功;二是通過模擬企業項目提升實操能力,達到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
2.校內模擬實訓。由于英語專業在校外的頂崗實習較為分散,結合專業課程進行現場教學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學生專業技能的實訓主要在校內進行。
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開設一定比例的校內實訓項目(校內實踐占總學時的50%),由專業理論實習、課程實習和崗前綜合技能實訓三個環節構成英語校內實踐教學體系。成立校內實訓基地,比如根據合作企業的運作模式設計制作了校內模擬公司——“愛美麗服裝有限公司”[10],由學生扮演模擬公司各種職位,完成任務承接、社交禮儀、進出口業務等方面的典型任務。通過工作任務的實施,培養學生涉外交際技能和工作中的實操能力。
3.校外頂崗實習。積極推進英語專業工學結合的校外實訓工作,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具體情況,因人因材定崗,明確實習任務和要求,由校內和校外指導老師共同參與指導,確保校內校外實習做到互相溝通、管理到位。
(四) 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
師資的個人能力是開展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關鍵問題,要求老師既要有企業實踐能力又要有控制教學過程的能力。[11]
1.優化教學團隊。校內骨干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互兼互聘,英語專任教師應以教學為主并定期到企業掛職實踐,企業兼職教師以生產為主并定期到學校承擔教學任務,專、兼職教師基本達到2∶1的比例。
2.實行教學雙帶頭人制度。邀請企業專職人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并參與學生畢業設計和答辯,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引領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
3.建立教師培訓的激勵機制。為提高英語專業“雙師型”教師的比例,應積極為英語專業教師到外企進行深入調研或工作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每年到企業進行為期2個月的實踐鍛煉,鼓勵他們取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四、小結
我們要始終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理念,結合廣東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特點,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探索,不斷改革,真正建立起具有高職英語專業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
[2] T. Hutchinson A. Waters. 專門用途英語[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2.
[3] 劉彩琴.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10 (1).
[4] 陳解放.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7(7):53.
[5] 鄢鳳霞.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研究——以黑龍江省高職院校為例[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2010.
[6] 劉紅燕.基于實踐導向的“進出口業務”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8(12).
[7] 教育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職成[2005]11號.
[8] 劉慶華.工學結合課程開發實務操作[Z].中國教育學會教育機制研究分會,2010.23-26.
[9] 李占軍. “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實訓教學模式探索[J].職教論壇,2006(18).
[10] 盧麗紅等.企業文秘英語[EB/OL].http://jpkc.gdsdxy.cn/qywnyy/.
[11] 陳梅.高職文秘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探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