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研究生教育規模大幅度增長,傳統的單導師制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日益顯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生師比例失調,學科知識局限,導師隊伍發展不平衡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建設研究生培養的導師團隊模式,既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也為提升研究生導師自身學術水平提供良好平臺,又是實現學科交叉,產生新的創新點的有效途徑。通過建立完善的導師團隊結構、健全導師團隊的管理制度、建立導師團隊的評價激勵機制及科學處理團隊學術分歧等措施來保障研究生培養的導師團隊建設。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導師團隊;保障措施
研究生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培養質量的高低,除了與研究生本人的努力程度有關外,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指導教師的學術水平與科學素養。長期以來,我國的研究生培養實行的是單導師制,即一名研究生只由一名導師指導,由導師獨自制定研究生培養計劃,并獨立指導其科研實驗和學位論文。近幾年,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大幅增長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單導師制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研究生的培養需要,成為制約研究生創新能力提高的一個關鍵問題。如何提高導師隊伍的質量,切實保證和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是擺在我國研究生教育面前的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建立研究生培養的導師團隊模式,由相近學科、專業領域的導師組成導師組,發揮團隊的知識互補優勢,使研究生能夠博采眾長,吸取多學科的知識,擴展學術視野,從而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保障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一、目前研究生單導師制模式的弊端
1.生師比失調,導師指導精力不足
近幾年,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高校都在增加導師隊伍的規模,但研究生導師規模的增長遠遠趕不上研究生規模的增長速度,導致師生比例失調嚴重。根據有關資料統計,2000年,研究生師生比為1∶3.8,2004年,師生比為1∶7.7[1],到了2008年,師生比已達到1∶15。[2] 在一些熱門專業,甚至出現有一定知名度的導師一人同時指導幾十個研究生的局面。大多數導師既要完成規定的教學工作量,又有繁重的科研工作任務,有些還兼有重要的行政或社會職務。一人指導這么多研究生,不能保證有足夠的精力對所培養的研究生進行認真指導。負責任的導師,能夠基本保證與所指導的研究生們進行專業問題的討論與交流;有些導師則由于繁重的教學與科研任務,工作壓力非常大。因為經常要忙于個人事務,不得不讓所指導的研究生處于“放羊”狀態,或托給課題組的其他老師“代導”,甚至安排高年級師兄師姐帶低年級師弟師妹、博士生帶碩士生。[3] 這種情況的發生嚴重制約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2.單導師的知識局限性難以滿足研究生對知識的需求
單導師制主要強調導師對研究生某學科領域、培養方向的專業知識的灌輸。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學科的分支越來越細,學科之間的滲透融合日益突出,學科界限日益模糊。知識經濟時代的學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寬廣的知識面。雖然傳統的單導師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內學有所長,但其學術視野、思維方式及技術方法等受到特定學科領域的限制,不能滿足當代研究生為適應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多學科融合而必須具備的寬廣知識面的需求。傳統的單導師的知識局限性限制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3.導師隊伍發展不平衡
近幾年,我國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以每年20%-30%的速度在增長。很多高校為滿足當前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緩解因研究生擴招帶來的培養壓力,降低了導師的遴選標準,而學術水平不高的導師無法對研究生進行較高水平的指導。這些導師承擔的科研項目少,項目級別低,實驗條件差,且科研經費不充足,無法給研究生提供高水平的參與科研實踐的機會,也無法為研究生的科研活動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往往導致研究生的選題缺乏創新性。另外,有些導師由于自身不思進取或忙于行政及社會事務等原因,沒有精力潛心研究學術,知識老化嚴重,既無法傳授學科前沿知識,也沒有能力幫助研究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4],致使研究生培養質量不能得到保障。
二、倡導導師團隊模式的必要性
導師的學術水平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目前我國的導師現狀,有必要采取措施改變現有研究生培養單一導師制的模式。研究生導師團隊模式,是按學科相近的原則,由一些導師組成的以研究方向或研究課題為基礎的學術群體。其共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主要有以下優勢。
1.有利于全面培養研究生
學問再淵博的導師,其思維方式及學術視野都是傾向于自己的學科專業領域,知識面都是有限的。這不能滿足當代社會對研究生全面發展和提高創新能力提出的要求。采用導師團隊模式,由不同學科知識背景、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學術風格的導師組成的研究生培養導師團隊,可以充分發揮團隊內各位導師的學科專業知識優勢:一名導師能同時影響團隊的多名研究生,一名研究生有機會得到團隊內不同導師的指導,使研究生從學科知識、科研方法、實驗技能等方面吸收團隊內每位導師的專業精華,擺脫單導師培養的思維定式,使他們全面的把握科技發展所需要的多學科知識,開闊團隊內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和科研思路,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
導師團隊培養模式也增加了團隊內導師與研究生、研究生與研究生之間的交流。研究生們通過參與由導師團隊承擔的課題,定期舉行個人讀書報告會和做團隊科研課題匯報,不但加強了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研究生與研究生之間的感情溝通和交流,而且可以梳理團隊內研究生自身的研究思路,促使研究生對某些問題做深層次的思考,擴大培養團隊中研究生的知識面并增強其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在團隊內個別導師因出差、進修等原因無法親自指導研究生的情況下,由團隊中其他導師“代導”仍能夠保證研究生的教學、科研的連貫性。
2.導師通過團隊內學術交流,提升自身學術水平
導師團隊模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團隊內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而且能夠提高團隊內導師成員的學術水平,每一位導師都是團隊的受益者。導師們在與相關的學科、專業、方向的導師團隊成員切磋、交流過程中擴大了彼此的學科知識面,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擴寬了研究思路,激發了研究靈感,促進思維的活躍,提高了自身學術水平。資歷深的導師帶教經驗豐富,基礎扎實,可以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年輕導師思維敏捷,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敢于嘗試新的科研理念,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兩者互為補充,共同進步。而且,通過與團隊內有豐富研究生培養經驗的導師合作、交流,新導師可以快速提高自身的研究生指導水平,能夠充分發揮經驗豐富導師對青年導師的“傳、幫、帶、導”的作用,快速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的研究生導師團隊。[5]
3.有效實現學科交叉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學科分支越來越多,各學科之間彼此交錯交融,界限日益變得模糊?,F代的科學研究具有多學科性質,創新成果往往產生在多學科的交叉點上,因而需要從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視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及技術手段來解決現代科學問題。由于導師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學科或專業方向,研究生置身于多學科或不同的研究方向中開展學習和研究,可以吸收各學科精華,有助于各學科的理論知識、科研方法及技術手段的交叉與融合,形成學科之間的協同效應,有效實現學科交叉。[6]
三、發揮導師團隊作用的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合理的導師團隊
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調動導師團隊所有成員的資源和優勢,相互團結,彼此信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導師團隊應由不同學科專業、不同知識層次、不同年齡結構的教師組成。在學科專業上,要強調相近、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但要把握以本學科專業的導師指導為主的原則;在知識層次上,要強調博、碩學位的導師相結合,教授、副教授職稱的導師相結合,理論基礎好的與實踐經驗豐富的導師相結合,還要充分考慮導師團隊成員應盡可能來自不同學校,避免“近親繁殖”;在年齡結構上,要強調老中青相結合,以保證導師團隊的可持續發展。
2.健全導師團隊管理制度
健全的研究生導師團隊管理制度是其有效運行的保證。導師團隊成員的關系比較復雜,他們來自不同學科、不同院所甚至不同學校,還有些團隊成員一身多職,隸屬于幾個導師團隊。如果不能對導師團隊進行有效管理,很容易出現團隊成員之間權力互爭、責任相互推諉的現象。因此,有必要明確導師團隊成員的職責、健全團隊成員的評價激勵機制及交流機制。
(1)明確成員職責。對團隊成員實行目標管理,自上而下確定工作目標。團隊負責人主要主持制定本團隊內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協調本團隊的資源配置與使用、指導并監督研究生培養中的具體工作落實,把握團隊大方向;利用自己的學術威望和人格魅力,協調本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每位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導師團隊成員應按照本團隊的研究生培養方案積極參與團隊內研究生的指導工作,明確規定每個成員對研究生指導的最低時間要求,堅決杜絕團隊成員因教學、科研、行政或社交事務繁重而疏于對研究生的指導,避免導師團隊虛化和流于形式。
(2)健全導師團隊的評價激勵機制
導師團隊成員雖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聚在一起,但由于目前的評獎評優活動基本傾向于對成員個體的考評,很少考慮團隊因素,因此在導師團隊建設中必然會存在成員之間的各種利益競爭,甚至勾心斗角。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團隊的凝聚力,不利于團隊的健康發展。為此,有必要建立導師團隊的評價激勵機制,根據團隊負責人和團隊成員承擔的責任、分工不同實施不同的評價標準。通過定期檢查團隊成員的工作執行情況,對優秀的團隊成員實行獎勵;及時糾正團隊成員偏離目標的行為,對沒有完成目標任務的團隊成員給予相應的懲罰措施。通過建立明確的獎勵制度及嚴格的懲罰制度,樹立導師團隊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感與危機感,實現對研究生導師團隊的動態管理。[7]
(3)正確處理團隊內學術分歧。自由的學術氛圍是追求真理的先決條件。每位導師都有自己的學術觀念與思維方式。學術面前人人平等,在導師團隊中要充分尊重團隊成員的不同學術觀點及學術立場。在學術問題上,不論是團隊負責人,還是年輕導師,應該具有對學術觀點的同等發言權;應對異己的學術觀點采取包容、尊重的態度,堅決杜絕行政機關或權威人士以行政手段或“學霸”作風為學術爭論做結論的做法。[8]
3.加強團隊成員的學術交流
(1)努力創造條件為團隊成員提供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規定研究團隊中每個研究小組每周定期組織一次小組會議,由小組成員輪流匯報自己的研究進展及文獻閱讀情況,并對遇到的問題或捕獲的前沿問題展開討論;每月組織一次團隊全體會議,由每個研究生小組匯報本月本小組的科研進展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尋找解決途徑;團隊負責人在每學期初對上一個學期整個團隊的工作進展情況進行總結匯報,并提出下一階段整個團隊的工作目標。
(2)加強團隊外的學術交流活動。為使團隊成員更好的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與技術手段,了解學科前沿,團隊應為其成員(包括導師及研究生)走出校門參加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不定期邀請校外及國外相關及相近學科的知名專家、學者來校做學術報告。
參考文獻:
[1][4][7]孫政榮.研究生培養實行導師組制的探討[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3):87-89.
[2][3]繆燕平,肖天貴,何建新.研究生導師團隊的建設與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7):32-34.
[5]張意忠.論導師團隊建設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130-134.
[6][8]夏士雄,王志曉.導師團隊的研究生培養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1(1):65-67.
(責任編輯 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