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行人文素質教育,是當今高校不可忽視的一環,也是面對日益復雜多樣的社會為大學生打造合適的學科環境的方法之一。非文科和文科學生同樣需要人文素質教育,不能只強調非文科學生。各高校在推廣人文素質教育時面臨許多實際操作上的困難。文章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為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實踐;培養
在上世紀的最后10年里,我國高等教育理論與探索中頻繁出現“人文素質教育”這一概念。這說明了兩方面的原因:(1)教育界已經意識到和開始重視我國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和重要性;(2)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普遍缺失。無論是哪方面,均說明人文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從多院校主動開展的教育范疇了。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定義和缺失的背景
“人文”一詞出自《易經》:“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在古時指禮樂文化,在現代則是指各種文史哲的知識。人文的作用在于通過教育來提高素質。從廣義上來說,人文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匯聚于民族精神和氣節之中;從狹義上來說,人文素質包涵知識和技能的內化,體現為一個人的氣質和修為。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教授人文知識和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提高青年學生的文化知識、理論修養、道德情操,教會青年學生如何成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文素質教育是教育的終極結果。
那么,為什么要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呢?我們的高校為什么會缺少人文素質教育呢?原湖南師范大學校長張楚廷曾經做出過詳細的總結,他認為有如下幾點歷史和現實的原因:(1)“長期以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和相應的意識形態基本上排斥了人文教育。”[1]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文化大革命,使得各種優秀的中外文化遭到排斥和破壞,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受到極大的打擊和破壞。(2)“在科學分類中,沒有了人文科學的地位,許多基本的人文課程被取消。”[2]張校長仔細地分析了高校中文史哲學科的倒錯或含混的分科,“某些概念外延的無限擴展,實際上導致了在相關的眾多領域的概念的狹隘理解,它不是導致了我們視野的擴大而是狹小” [3]。(3)“單科院校林立,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困難。” [4] 雖然很多學校有心要發展人文素質教育,但存在人文學科薄弱、人文師資匱乏的實際困難。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單科院校林立,直到90年代才開始對其進行改造。(4)“科學主義的影響。” [5] 科學主義是對科學作用的主觀夸大,表現在教育上,呈現出重理輕文的結果,這無疑會造成人文素質教育的不足。(5)“人文精神在物質極大豐富的過程中受到的挑戰。” [6]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不斷豐富的物質,也會對人文素質教育造成挑戰和沖擊。
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其來有自。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推行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和教師只注重考試科目的學習,造成知識結構的嚴重失衡,也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進入高等學府后,由于學科劃分過細以及應試教育的慣性影響,大學生出現明顯知識結構缺陷。事實上,最早意識到該問題的是某些理工科大學,他們覺察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完善會影響到高素質的人才培養。輕視人文教育,使理工科學生缺乏對歷史和國情的了解,也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做人的基本知識。他們雖有一技之長,精神世界卻空虛,容易迷失自我。
二、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和探索
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并不是我國教育界獨有的反思,人文素質的缺乏早已是世界共同的課題。
中世紀大學是近代西方高等教育的源頭,其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西方高等教育主要表現為人文教育。它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為宗旨,強調大學遠離喧嘩的城市,與時代的變遷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免受功利的影響,思索與探討人類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獲得心性的純潔與智慧的高揚。
就具體課程設置而言,盡管國外高校各有不同,但他們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例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養成終身學習、自覺學習的意識;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專業特點,因材施教;學校除專業課外,多開設選修課(這也是目前我國多數大學采用的方法)等等。
在美國理工科大學生的課程中,人文科學課占30%;在日本大學的工科本科生教育中,人文類課程約占總學分的17%;德國理工科大學中的人文課程已占到課程總量的1/4。在這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教育專家同樣感到人文教育的缺失,在他們的建議下。許多大學紛紛進行教學改革,增加人文學科課程的比重。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研討會上指出,青年一代必須從只關心自我的圈子跳出來,培養面對挑戰的意志、信心、能力和責任感。1994年在日內瓦召開的教育會議指出,應該“在科學與人文文化之間尋求一種更加合理的平衡”。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舉辦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認為,高等教育必須調整結構,培養能夠接受21世紀挑戰的公民。
除了國際上的聲音,國內同樣出現針對人文素質教育發出的呼聲和建議。中科院院士楊叔子就曾提出:“科學是立事之基,人文是為人之本。人文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傳統、自己的人文,就等于丟失了身份證,成了地球上的‘黑人黑戶’,只是一個種族,不能稱之為民族。”沈致遠院士提出“人文導向,科教興國”;教育家文輔相提出“我們只有堅持人文與科學的統一,人文為科學導向,大學才有靈魂和生命,社會才能全面進步和發展”等等。[7]
三、構建文、理科學生較為全面的知識結構
其實,筆者在此想要指出,并不是只有理工科的學生容易出現人文素質缺乏的癥狀,很多人文社科類的學生也同樣會出現知識結構不平衡的癥狀。
我國的傳統儒家教育,向來是文史哲不分家,詩、書、禮、樂等多種人文知識是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而我國現有的人文學科教育同樣存在劃分過細和學科單一的缺憾,使得文科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理工科學生同樣不完整。很多高校的文科學生不必修習自然科學的課程,導致出現重文輕理的現象,這同樣是失衡的。
例如,一個哲學系的學生,很可能并不了解歷史的發展,也不了解文學發展的狀況;或者一個中文系的學生,缺乏相關的哲學、政治的常識和研究等等,更不用說他們缺乏經濟、科學等其他方面的相關常識了。
大學生面對的共同問題是不分文、理科的。例如,心靈的迷茫和空虛,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自身品格的完善,未來的道路如何選擇,等等。近年來,有關大學生自殺的新聞不斷見報,這些讓人痛心的新聞令人深思。為什么他們會走上絕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內心的脆弱和一時的沖動是肯定的。雖然人文素質教育不一定能增強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但卻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干預的作用。人文學科(例如哲學)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告訴人們如何正確思維,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質。它雖不能解決具體問題,卻可以給予宏觀的規范和指導。可見,人文教育有助于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1998年教育部教高司2號文件《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文件還指出四條具體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路徑。其中在第一條路徑“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中,明確提出“對文科學生適當開設自然科學課程”。可見,非文科類學生需要加強人文素質,文科類學生也需要全面發展。
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科學精神求“真”,人文精神求“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猶如人的兩條腿,兩腿雙全才是健全的身軀。高舉人文精神的旗幟可以使自身對科學可能對自己產生的負面效應保持警惕,并使科學對自己進行不斷的批判和反省。我們提倡具有現代科學意識的人文教育和充滿高度人文關懷的科學教育。
可以從以下途徑和方法加強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
1.成立人文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素質教育工作的展開,并給予經費和政策導向的支持。
2.改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改善過窄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加強素質教育的新模式。改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人文學科在教學體系中的比重;正確處理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一些關系,如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關系,實踐環節和應試環節的關系,等等。
3.建設具有濃厚人文氛圍的校園環境。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高校管理層應充分應用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通過開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等具體行動,來培養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4.建設人文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人文素質教育不僅要在學生中展開,在教師中同樣應該有此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塑造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人格。因此,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怎樣發掘和培養更多更優秀的高校教師,使得人文素質教育精益求精,也是高校需要解決的問題。高校教師在人文素質教育這一領域也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筆者建議,多組織高校教師之間的交流研討會,甚至是學習組、學習班,增加出國交流的機會,可以開設獎金激勵和獎勵有上進心和作出一定成果的優秀教師,讓教師有動力、有信心為推動人文素質教育而奮斗。
總之,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必須持之以恒。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和輸送更加完善的人才;才能讓學生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更穩健。
參考文獻:
[1][2][3][4][5][6]張楚廷.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背景分析[EB/OL].http://news.hunaneu com/HTML/ 201005/127313299839020100506160318.html.
[7]何躍,李曉萌.國外理工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研究綜述及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1).
(責任編輯 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