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廣東省產業結構總體變化趨勢來看,廣東省產業結構呈現合理化趨勢;從廣東省產業結構偏離度的分析結果來看,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勞動力有轉移出去的壓力,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存在一定的勞動力就業吸納能力,第二產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度絕對值大于第三產業,因此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吸納能力強于第三產業;實證分析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表明,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高等教育的發展有助于廣東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高等教育;產業結構;人力資本;科研活動
一、引言
產業是經濟增長的基礎,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配置到產業結構中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合理的產業結構,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增長?,F代經濟增長的一個明顯特點是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產業部門不斷增多,部門之間的依賴性不斷增強,新科技應用層出不窮。經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而現代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平均生產率高和技術進步快的產業來支撐。國際經驗表明生產率高和技術進步快的產業必須依靠豐富的人力資本。[1]因此,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也會帶來勞動力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變化,引起生產函數中各要素重新組合。培養人才主要途徑是教育,高等教育又是人力資本培育的主體。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進而促進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必將會對高等教育產生影響,促使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實現高等教育在結構、教學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方式等方面的調整,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廣東省產業結構現狀
1.廣東省產業結構的總體發展趨勢分析
如圖1所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三次產業結構基本呈現合理的變化趨勢。[2]第一產業占GDP的份額一直在下降;第二產業占GDP的份額基本保持穩定,變化趨勢不大;第三產業占GDP的份額不斷的上升。在1978-2010年間,廣東省的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的趨勢。第二產業占GDP的份額一直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占GDP的份額。在1985年之前,第一產業占GDP的份額高于第三產業占GDP的份額,但在1985年之后,第一產業在GDP中的份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在GDP中的份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在GDP中的份額大于第一產業在GDP中的份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廣東省產業結構不斷向合理化趨勢發展。
2.廣東省產業結構的偏離度分析[3]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指某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與產業的產值增加值占全社會總產值的比重之差,數學表達式為:β=Em/E-Gm/G;β為結構偏離系數,Em(m=1,2,3) 表示某一產業的就業人數,E表示總的就業人數,Gm表示某一產業的增加值,G表示全社會總產值。
產業結構偏離度大于0,說明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低,存在隱性失業,有勞動力轉移出去的趨勢;產業結構偏離度小于0,說明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該產業還存在就業容量,有勞動力轉入的趨勢。如果產業結構偏離度為正,那么產業結構偏離度越大,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越弱;如果產業結構偏離度為負,那么產業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大,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越強;如果產業結構偏離度為0,那么整個經濟社會的就業當年達到穩定狀態,此時各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相同。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1978-2009年間,廣東省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一直大于0,說明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第一產業中存在過剩勞動力,有勞動力轉移出去的趨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系數小于0,說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存在著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有勞動力轉入的趨勢。從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的變化趨勢來看,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系數逐漸下降,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系數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系數變化穩定,而且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系數的絕對值一直大于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系數。這些變化趨勢表明,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逐漸提高,勞動力正在不斷的轉移出去,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正在不斷吸納新的勞動力就業;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系數變化穩定說明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穩定;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系數大于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系數說明第二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大于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
從總體上來看,廣東產業結構在朝著合理化的趨勢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協調比較顯著。廣東省從第一產業中轉移出去的勞動力流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其中第二產業吸納的勞動力大于第三產業,說明第二產業正在加速發展期間。產業結構升級理論認為,隨著產業結構向合理化和高級化方向發展,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產業,而廣東省當前主要是靠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就業,因此廣東省的產業結構調整有待進一步優化升級。
三、高等教育對產業結構影響的計量分析[4]
分析廣東省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可發現廣東省產業結構向合理化發展的趨勢明顯,但是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不足,相對于第二產業還比較落后。廣東省要實現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化,并向高級化的方向發展,還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在現代經濟增長過程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須有相應的人才相匹配。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人才支持。對產業結構與高等教育關系研究,可為廣東省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有益的思考。
1.數據描述與變量選擇
本文的計量分析中將選用第二產業產值和第三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比重作為衡量廣東省產業結構的指標,用在校大學生人數占勞動力人數的比重作為衡量廣東省高等教育的發展。使用的數據為1978-2010年廣東省的年度數據(表2),原始數據來源于歷年 《廣東省統計年鑒》。
從二三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比重與在校大學生占勞動力比重的變化趨勢來看,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是從在校大學生占勞動力總人數比例來看,遞增的變化趨勢不是很大。從具體情況來看,在1978-2010年間,廣東省二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的均值為0.819645449,標準差為0.104870728,最大值是0.950297155,最小值是0.65236363;標準離差率是0.127946453。廣東省在校大學生人數占勞動力總人數比重的均值為0.007645,標準差為0.007417,最大值為0.024801,最小值為0.001349,標準離差率為0.970177。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廣東省二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的標準離差率比在校大學生人數占勞動力人數比重的標準離差率低約9個百分點,說明后者的波動偏離平均趨勢較大。
為了消除非平穩時間序列的異方差,以反映變量之間的彈性系數,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和在校大學生人數占勞動力人數比重取對數,分別用lnCY和lnGJ來表示去自然對數以后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和在校大學生人數占勞動力比重。
2.對時間序列lnCY和lnGJ平穩性的單位根檢驗
大多數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對非平穩的時間進行實證分析時會產生“偽回歸”現象,使回歸結果失去現實意義。為使回歸結果有意義,有必要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化處理,而且對時間序列的平穩化處理也是對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的先決條件。接下來是對所研究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
從時間序列單位根檢驗結果來看,時間序列lnCY和lnGJ在1%、5%和10%的顯著水平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時間序列lnCY和lnGJ的一階差分序列在5%的顯著水平下是平穩的,不存在單位根。最終的結論是:時間序列lnCY和lnGJ是一階單整序列,即lnCY~I(1),lnGJ~I(1)。
3.時間序列lnCY與lnGJ之間的協整關系檢驗
在對時間序列進行了單位根檢驗之后,發現時間序列lnCY和lnGJ是一階單整序列。接下來分析變量lnCY和lnGJ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下面進行協整檢驗的協整回歸方程:
LnCY = 0.495267 + 0.13267lnGJ
(8.733667) (12.56743)
Adj-R2=0.830634 DW=0.116330
接下來檢驗回歸方程殘差et的平穩性。通過檢驗殘差的平穩性來判定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判定協整關系的原假設與備擇假設如下:
H0:殘差et非平穩,不協整;
H1:殘差et平穩,協整。
對殘差et協整檢驗的結果如下:
從檢驗結果來看,殘差et是水平平穩序列,沒有單位根,即et~I(0),因此拒絕原假設,接受備擇假設,時間序列變量lnCY和lnGJ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得出的結論是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
4.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檢驗了變量lnGJ和變量lnCY的長期變化關系之后,接下來檢驗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對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檢驗運用的是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方法。格蘭杰因果檢驗的基本原理是:變量lnGJ是否是引起lnCY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變量lnCY是否是引起lnGJ變化的原因。[5]
從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來看,檢驗結果在滯后一期的條件下,變量lnGJ不是變量lnCY的格蘭杰原因,變量lnCY是變量lnGJ的格蘭杰原因;而在滯后兩期的條件下變量lnGJ是變量lnCY的格蘭杰原因,變量lnCY是變量lnGJ的格蘭杰原因。這說明無論是在短期內還是在長期內,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 (lnGJ) 與產業結構升級不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但是在短期內,廣東省產業結構升級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格蘭杰原因,在長期,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格蘭杰原因。
5.產業結構與高等教育的相關性分析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接下來進一步分析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與二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關系,用相關系數來衡量。選取的數據指標為在校大學生人數增量,大學生人數增量,各行業產值增量。相關系數的計算結果如下。
在校大學生人數增量與畢業人數增量和各行業產值增量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在校大學生人數增量與工業和建筑業、房地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內部其他行業的相關系數都超過0.9;畢業生人數增量與工業和建筑業的相關系數超過0.9,與第三產業內部的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的相關系數不超過0.9,與房地產業以及其他行業的系數都超過0.9。從數據指標的關聯度來看不難發現,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對廣東省產業結構升級有很大的聯系。
6.結果分析
從分析結果來看,廣東省1978-2010年間,普通高校在校學生人數占勞動力總人數的比重與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比重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從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長期變化趨勢來看,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系。在短期內,產業結構升級有助于高等教育發展;在長期,高等教育發展有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因此,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有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和廣東產業結構升級有著緊密的聯系。普通高校在校學生作為后備的人力資源,投入生產以后,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經濟的不斷增長又會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師作為人才的培養者,其自身具有更高的人力資本,而且在當前的中國,高校教師也是從事科研工作的主要群體。隨著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條件日益成熟,企業加強與高校合作,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也不斷創新,高校的科研成果走出校門進入市場,轉化為現實成果的成效也日益明顯;科研成果進入市場,產生的技術外溢與知識的傳播,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的技術進步,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與各產業產值的提高也有著緊密的聯系。當前廣東省國內生產總值所占的份額中,第二產業所占份額最大,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絕對值也大于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也強于第三產業,這種現象與當前廣東省的產業結構相協調。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各高校在學生培養方面,還是以培養第二產業各行業相關的人才為主。通過計算在校大學生人數與畢業人數增量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各行業產值增量的相關性來看,在校大學生人數與畢業人數增量與工業的相關系數高于其他行業。這表明高校在專業設置以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更多的傾向在工業行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廣東省工業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大??蒲蟹较蛞仓饕嫦虻诙a業各行業,科研成果轉化的現實成果主要應用在第二產業的相關行業方面。從廣東省主要年份科研情況來看,在研究機構方面,2009年工業企業研究機構為3242個,占總科研機構數75.7%,2010年工業企業研究機構為3309個,占總科研機構74.3%;在科技成果數量方面,2009年工業方面的成果數量為142項,占總科技成果數量的52.4%,2010年工業方面的成果數量為145項,占總科技成果數量的55.8%。在校大學生作為一種潛在的勞動力,通過在校學習使自身擁有高水平的人力資本,畢業后進入現實經濟中,能夠很快把自身的人力資本變為現實生產力;另外,人力資本具有正的溢出效應,這種溢出效應能夠抵消物質資本在生產中邊際報酬遞減的現象,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尤其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或者是產業內結構優化升級,人力資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萍汲晒羌夹g創新和科技進步的表現。產業結構升級單純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不具有持續性,最終要依靠技術,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而提高生產效率,確保產業結構升級的可持續性。
產業結構升級,由合理化向高級化的趨勢發展最終體現在,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份額最高,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最高;而且第二產業也主要是以高端的制造業為主,第三產業主要是以金融、物流、計算機軟件服務等高附加值的行業為主,這些行業的發展都需要高端的人才,這些高端人才的提供主要依靠高等教育。最終,高等教育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四、發展高等教育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廣東省的產業結構呈現出基本合理化的特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也基本協調,而且廣東省第一產業存在隱性失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還存在一定的吸納就業的能力,其中第二產業吸納就業的容量大于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容量。從相關性分析來看,廣東省的高等教育和產業結構有著緊密的聯系,與二三產業的發展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廣東省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離不開人力資本存量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創新與進步,而高等教育在全社會人力資本存量水平提高和科技創新方面將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發展高等教育以適應廣東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廣東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保障,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思考。
第一,提高教育市場化水平,完善教育投資體系,實現教育投資多元化。政府可降低民營企業投資教育的門檻,讓社會資源更多地參與高等教育辦學,打破教育壟斷,增加教育資源供給;加強對現有教育資源使用的監管力度,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加強對落后地區基礎教育的投資,提高剩余勞動力素質,改變教育不公平現象。讓高校有更大的自主辦學權力,可以讓高校根據經濟發展需要,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向,讓高等教育的發展更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第二,整合高校專業設置,使人才培養與市場更好對接,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實現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從前面的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校大學生人數增量和畢業生人數增量與二三產業各行業增加量呈正相關,而且相關性很高,因此高校各專業人才的培養對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相協調,人才培養必須與市場對接,培養經濟社會急需的人才。對市場需求萎縮的專業,應縮小招生規模,或者是停辦,騰出資源培養經濟發展急需短缺的人才,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以實現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匹配。
第三,提高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提高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蒲泄ぷ魇歉咝5囊豁椫匾ぷ?。高校通過科研,實現知識創新和理論的創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生產水平的提高,促進經濟增長,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廣東省可以利用已有的高等教育資源,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進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和效率。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和綠色通道,為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供平臺,讓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夠更快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參考文獻:
[1]張培剛.發展經濟學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512.
[2]羅必良.廣東產業結構升級:進展、問題與選擇[J].廣東社會科學,2007(6):42-47.
[3]張寶東,李春田.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與就業潛力:云南的經驗證據[J].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06,22(6):42-46.
[4][5]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M].第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劉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