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對我國大陸31個省市175所普通高校4.7萬名2007級大學新生的調查發現:家庭文化背景較大地影響著子女對高校的選擇,隨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子女進入“211工程”高校的比例明顯增加。通過進一步分析和訪談可知: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在就讀高校類型上呈現出的差異性,直觀上是教育制度——高考選拔錄取的結果,實際上是不同家庭文化資本的繼承性傳遞,是各家庭文化背景群體慣習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家庭文化背景子女自身選擇的使然。
關鍵詞:家庭文化背景;大學生;選擇高校;文化再生產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為主,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3.0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數據來自廈門大學“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數據庫”之“大一新生問卷調查數據庫”。該數據庫共調查了我國大陸31個省市的175所普通高校及獨立學院,共發放問卷55595份,回收48143份,其中有效問卷47170份,問卷回收率約為86.60%,所發問卷總有效率約為84.85%。針對本研究的需要,在剔除掉無效樣本后,共有46055份樣本。
就高等教育范疇而言,擇校就是個體選擇什么樣的高校來接受高等教育。依據辦學類型、辦學水平和辦學形式等的不同,本研究將目前我國的普通高等學校分為“211工程”高校、一般公辦本科高校、公立高職高專院校、獨立學院、民辦本科院校、民辦高職高專院校等六種類型。本研究所指的擇校主要是指個體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對以上六種類型高校的選擇。本研究選擇大一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因為從研究的最大價值角度考慮,大一學生剛剛經歷了高考,切切實實經歷了選擇大學這一過程,因此對很多問題的理解會比高中生或其他年級的大學生更加真切、實際。
對家庭文化背景的考察,習慣上有兩個劃分標準:一是以父親的受教育程度為準,二是以父母雙親中文化程度較高一方的教育背景為準。本研究采用后者。《大一新生調查問卷》中曾對大一學生父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做了調查,其選項是: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職中專、高職高專、大學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共六個層次。文中如不特別注明,所提到的家庭文化背景均指的是父母雙親中受教育程度較高一方的教育背景。
關于擇校原因,調查問卷中設計了題目“在您選擇目前所讀的大學時,下列原因有多重要?”并列出了十六個選項(見表3),每個選項按照“完全不重要”、“不太重要”、“重要”和“非常重要”四個等級排列,讓被調查者分別對其重要性做選擇。
此外,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學生在選擇高校時的主觀感受和內心體驗,筆者又選擇部分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進行了訪談,以對問卷中取得的信息做進一步的深入面詢。
二、結果分析
(一) 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學生擇校結果差異的調查分析
家庭文化背景較大地影響著子女進入不同類型的高校。表1計算的是各類型高校中不同文化背景家庭(此處以父親的受教育程度為準)的輩出率情況。結果顯示,父親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職中專、高職高專、大學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其輩出率分別為0.5、0.7、1.8、2.1、5.9、6。輩出率低于1,意味著該文化背景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低于所有文化背景家庭的平均水平。在該調查中,父親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初中的家庭即是如此。父親受教育水平是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的家庭,輩出率最高,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分別是平均水平的5.9倍和6倍。這說明父親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就擁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除了在接受高等教育機會方面有差異外,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類型和層次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圖1統計的是各類型高校中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輩出率的標準差,輩出率的標準差最大的是“211工程”高校。這說明該類型高校中各文化背景家庭的輩出率差異最大。父親受教育水平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家庭輩出率最高,達到13.5,父親受教育水平是小學及以下的家庭,輩出率最低,僅為0.4,前者為后者的33.8倍。輩出率的標準差最小的是公辦高職高專院校,表明該類型高校中各文化背景家庭的輩出率差異最小。輩出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別是父親受教育水平是大學本科的家庭和父親受教育水平是小學及以下的家庭,前者是后者的3.5倍。
(二) 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學生對就讀高校的滿意度差異分析
比較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學生對所選擇高校的主觀感受,有助于我們深化對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學生擇校問題的了解。表2統計的是《大一新生調查問卷》中大學生對所讀大學的滿意狀況。進一步對其做單因素方差分析,輸出的P值為0,小于0.05,說明家庭文化背景對大一學生的擇校滿意狀況的影響呈顯著性意義。按照對所讀大學滿意程度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序,大學生家庭文化背景依次是研究生及以上、大學本科、小學及以下、高職高專、初中、高中或中職中專。
(三) 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學生對各擇校原因的重要性評價的差異分析
表3統計的是采用重要指標統計方法分別計算的影響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學生擇校的16個可能原因的重要性指數及其排序。結果顯示,在選擇高校時,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學生在以下幾個因素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首先,就業前景是各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學生在選擇高校時都看得較重要的項目,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對其重要性的評價越低(見表3)。其次,父母、家人或其它親屬的影響或建議這個因素在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職中專、高職高專、大學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家庭文化背景子女各自的擇校因素重要性排序中分別位列第10、第10、第6、第6、第6和第2。這說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在選擇高校時,父母就可以對其起到較大的指導和幫助作用。最后,學費和生活費用因素在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職中專、高職高專、大學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各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學生的擇校因素重要性排序中分別位列第5、6、8、10、11、13。這說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家庭收入相對也較高,其子女選擇高校時就較少受經濟因素的制約。
三、成因探討
從以上數據分析中不難看出,子女選擇高校受其家庭文化背景影響。一般而言,來自某一文化背景的學生,會服從他們的性情傾向、資本類型而有意無意地選擇適合他們的高等學校。
(一) 家庭文化背景影響子女的性情傾向
布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慣習。關于這一概念,布迪厄認為它是一種社會化了的主觀性,是各種既持久存在而又可變更的性情傾向的一套系統。慣習構成了行為的指導原則,它能限制人的想法和行動選擇,大學生的高校選擇行為就受這種慣習的影響。作為一種社會化了的性情傾向系統,慣習的養成與個體家庭教養的方式密切相關。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因素很多,其中,以父母自身文化程度的影響最為直接,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首先,父母受教育程度影響其對子女的教育觀念和親子溝通能力,進而影響到其子女性格的培養和心理素質的塑造。某種意義上,父母的教育代表了其自身對教育價值的認識。因此,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通常會更加重視子女接受教育的狀況,并且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和家庭文化氛圍影響,使子女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等。在對子女的教養方法上,其手段更加多樣和靈活,并且善于與子女溝通,使其子女能感受較多的情感溫暖和理解,對子女的性格和心理素質的塑造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而擁有較少文化資本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學業的重視程度要低,并且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常對子女施以嚴厲懲罰和不合理的拒絕否認等,這極易導致子女的逆反心理,誘發各類心理障礙的發生。
其次,父母受教育程度還會通過家庭氣氛和父母特質等隱形因素對子女人格產生影響。[1]不同的家庭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從而孕育出不同的家庭氣氛和家庭文化,形成各自獨特的家庭個性。一般來說,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相對民主、開放,在教育子女時傾向于寬容和引導,比較尊重子女的個性和意志;而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則比較專制和傳統,在教育子女時傾向于嚴厲和專制,比較重視傳統,強調其子女服從和尊重權威。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或家庭教育環境,會培養出不同性格和心理素質的子女。
總之,父母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教養方式密切相關,文化資本的不同會導致家庭在子女教養方式上的差異,而教養方式上的差異又會使子女形成不同的性情傾向,從而限制他們的想法和行動選擇。
(二) 家庭文化背景影響其子女對高等教育的期望
國內諸多研究結果均顯示,父母文化程度與其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有正相關。表4顯示了父親受教育程度與子女學習成績、教育期望的相關關系:父親受教育程度越高,則家長和子女的教育期望都越高,子女的學習成績也更好。高文化程度家長之所以會對其子女抱有較高的教育期望,一方面是父母的教育代表了其自身對教育價值的認識,因此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對其子女的教育和學業看得越重要;另一方面是他們對其子女的教養投入較多,因而對孩子的教育期望也較高。
家庭文化背景除了影響父母對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外,還影響到子女對其自身的教育期望。父母受教育水平愈高,其子女對自身的教育期望就愈高,在爭取教育機會方面就會比低文化階層家庭的子女表現出更大的積極性。有一項研究表明:家長是大學文化程度的,學生期望讀大學的比例為86.3%;高中文化程度組的為68.2%;初中文化組的為57.0%,高與低組學生的期望彈性系數在1.5-1.0之間。[2]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對高等教育期望的不同也可以說是他們早期從家庭繼承文化資本及后天文化資本積累差異的具體體現。
(三) 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能為子女選擇高校提供的有關經驗和支持不同
父母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文化資源直接相關。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可能擁有更豐富的家庭文化資源,而豐富的家庭文化資源又能給子女的教育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在選擇高校時,父母就可以對其起到較大的指導和幫助作用,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就無法為其子女提供與學校活動有關的經驗和支持。在看似公平的高校招生選拔制度下,家庭的文化資本卻成了影響高等教育公平的潛在因素。
例:一個就讀于某重點大學藝術學院的女生A,其父母都是本科學歷,一直對她學習繪畫都比較支持。出于對專業的摯愛,高考填報志愿時,她豪不猶豫地把天津美術學院作為自己的唯一選擇。志愿上交后,父母對她選擇天津美術學院的志愿表示支持,但卻無法接受她只填報這一所大學的事實。于是,又通過關系,把志愿重新取回,補填上現在就讀的這所大學。雖然,她最終也沒能被天津美術學院錄取,但她認為現在就讀的大學是所綜合性重點大學,能學習和了解到很多其他學科和專業的知識,因此對父母當初的做法也表示理解。
(四) 家庭文化背景影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所能獲得的家庭資助數量
一般而言,個體的經濟收入與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其知識技能水平就越高,走上高職務和技術崗位的機會和可能性就越大,相應的其家庭經濟狀況就越好,為其子女接受教育提供經濟基礎的可能性就越大。表5是對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人均年收入情況所做的統計。結果顯示,家庭人均年收入明顯隨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并且,父母的受教育經歷以及他們從自身的教育程度獲得回報的經驗也會影響他們加大或減少對子女教育投資的意愿,從而影響子女的受教育程度。[3]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自身是教育的收益者,他們傾向于認為投資子女教育將獲得極大的未來收益,所以對子女的教育有較積極的投入。正是由于這種差異,從而也就使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大一學生在選擇高校時所考慮的因素存在差異。
例:B就讀于某一般公辦本科院校,其父母都是小學文化。當年高考后填報志愿時,父母還在醫院照顧生病的外婆,沒時間去理會他的選擇。看著別的同學都可以與父母一起商量著填報志愿,他羨慕不已,但同時也明白,即使父母在,也指導不出個子丑寅卯。除了得不到父母的指導外,令他煩惱的還有考上大學后的學費問題,兩個妹妹在讀初中,兄妹三人的學費和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全靠僅有的幾畝薄田和父親打零工掙的錢。權衡再三,B選擇了離家較近的某一般本科院校,這樣既增加了錄取的機會,又可以幫家中減輕點負擔。成績公布時,他以超過重點線30分的成績被這所普通的大學錄取,看著別的同學拿到錄取通知書的興奮勁,他卻高興不起來,遺憾的同時還在為開學后每年將近6000余元的學費和雜費而發愁。
四、結論
從以上統計數據、訪談和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家庭文化背景對一個人進入何種類型高校有著的較大影響。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就讀重點大學的比例越大。這表明文化資本具有一定的代際傳承性,那些來自更有文化教養家庭的子女,由于繼承了父輩較好的文化資本,因而在同齡學生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從而比較容易脫穎而出。
文化再生產理論的代表人物布迪厄認為,學校是競爭和選拔的場所,但是到學校參與競爭和選拔的兒童所具有的家庭文化資本并不一樣。學校的文化雖然是多元的,但它與統治階級的文化最具親和力。這種文化包括語言、教養、升學抱負等。文化資本,往往決定學生在學校的成功和失敗。在那些家庭文化背景較好的子女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充滿了增加其文化資本的諸多環境,這就使他們能更容易更快的去積累新的文化資本。而這種新積累的文化資本又會使他們在新的文化資本競爭中體現出更多的優勢。在高校選擇問題上,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考生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某種程度上就是個體早前從家庭繼承下來以及后期不斷積累變化的文化資本所作用的結果。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我國的高等學校招生基本采取從高分到低份擇優錄取的原則。從理論上講,處于某一分數段內的考生,就擁有平等選擇在該分數段招生的高校的權利,而不管其家庭背景如何。但事實并非如此,文化資本這只無形的手卻使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考生在做選擇時有著不同的內心沖突和競爭資本,從而使其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總之,文化資本有其自身的傳遞邏輯,它以一種更隱蔽的方式進行著資本的繼承性傳遞。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之所以在就讀各類型高校上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直觀上是教育制度——高考選拔錄取的結果,實際上是不同家庭文化資本的繼承性傳遞,是各家庭文化背景群體慣習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家庭文化背景子女自身選擇的使然。
注釋:
①父親受教育程度比例是根據中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電子稿)表4—1“全國分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的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的30-45歲男性人口的有關數據計算而得。之所以選取30-45歲男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作為父親受教育程度的代表,是在此我們做了相關推算:由于我們所調查的是2007級的大一學生,如果把他們的入學年齡定位在18歲左右,那么2000年他們的年齡應在11歲左右,人口普查資料中他們父親應大致是30-45歲這個群體。
參考文獻:
[1] 王冰.家庭背景對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響[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4-47.
[2] 金一鳴.教育社會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361-362.
[3] 李軍,朱文娟.論家庭特征對未成年子女教育支出的影響[J].消費經濟,2006(4):27-30.
(責任編輯 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