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敘事教學作為一種方法論的指導,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實踐。外語課堂教學語境下的敘事教學不僅體現在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行為的敘事化,還體現在教學過程的敘事化。學習者需充分調動其認知和情感因素,積極參與到敘事活動中,通過對文本和個人生活經歷的敘事化,有效地實現其對知識的建構和內化并促進語言認知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教育敘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認知;體驗
20世紀90年代,隨著“敘事學”的復興,敘事學的思維范式已被廣泛運用于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教育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等領域。教育敘事不僅僅探究如何才能準確表達和詮釋教育經驗和教育意義[1],促進教師的自身教育和職業發展;敘事教學還包括整個教學過程的敘事化,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流程宏觀敘事化和微觀敘事化以及學生學習的敘事化。[2]本文將著重探討敘事化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通過將英語課堂教學以敘事化的方式進行設計和呈現,探索敘事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以及敘事教學的實現途徑。
一、敘事、認知與情感
敘事是人們將生活中不同的事件和行為組成主題一致的、目的性強的話語結構的方式。[3] 敘事,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經驗呈現方式,是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媒介,亦是人們認識世界、詮釋世界和抒發情感的有效途徑。
1.敘事與認知
認知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建構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客觀世界的概念化、圖式化的認識。Bruner提出了兩種基本的人類認知方式:范式認知和敘事認知。范式認知指我們將某個特別事件歸屬為某一敘事種類或概念,并在它們之間建立聯系的過程;而敘事認知則來自于對人類行為的再認知,它認為人的行為是人們此前的知識、經驗、當前承受的壓力和設定的目標相互作用的結果。[4]敘事活動不僅可以刺激和激活人們構筑于以往知識和經驗之上的記憶、圖式和思維,還可以通過理解、推理和概括等一系列有目的的心智活動使人們產生新的認知建構。
2.敘事與情感
敘事與情感密切相連。敘事情感是由故事所引發的情感,是敘述者在敘述過程中對所講述故事的情感流露和體驗。Stockwell認為閱讀文學作品就是做出理性化的抉擇和創造意義的過程,同時也是情感化的過程。[5]情感亦具有敘事的功能,敘事為重新衡量各種經驗的情感潛力提供了新的方法。[6] 敘述者的任何敘事言行都不是隨意拼湊的詞句和行為,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對所敘述的事情的情感投入。也正因為情感化的敘事和體驗,人們才能提高和發展其認知能力并對所敘述的故事保持長久的記憶。
二、教育敘事與外語教學
隨著敘事研究的國際化和跨學科化,敘事研究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文學敘事。敘事研究在外語教學領域中的運用,為注重建構和認知的外語教學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思路;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一條注重質化研究、注重敘述和詮釋等話語研究的可供借鑒的方法論的改變,也是對建立在實證研究基礎之上的傳統研究方法的有效補充。
外語教育敘事研究已不僅僅停留在教師的專業成長方面,而是轉向具體而生動的教學過程之中。敘事性外語教學是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敘事、推理的方式,通過敘述者與聽敘者對話、傾聽、激發與分享,以促進語言認知水平的提升。[7]作為主要教學形式的課堂教學是師生進行敘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敘事化教學不僅體現在教師教學內容的敘事化,還體現在教學過程,即教學形式及教學手段的敘事化。同時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應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認知和情感因素,積極參與到敘事活動中,有效地實現對當前知識的建構。
三、課堂語境下外語敘事教學的特點
課堂是從事教學活動的極其重要的活動場所,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交互活動中構建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能力的有效載體,也是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敘事化得以實現的環境。課堂語境下的外語敘事教學有著獨特之處。
1.敘事教學的知識屬性
敘事是一種思維的模式和意義生成的工具,敘事教學并不是隨心所欲、信口開河的泛泛而談,而是基于建構主義、詮釋學、現象學等哲學和心理學基礎上的、以實現某種目的指向結果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和態度。它基于教師對教學思想、教學策略和教學目標的敘事化的表達,引導學生在學習敘事和進行敘事的過程中,或講述自己的生活故事,或分析和詮釋文本或故事,在交流互動中建構對自身和世界的認識并獲取知識和文化的意義。[8]
2.敘事教學的文本屬性
課堂敘事教學應基于文本,但又不局限于文本。外語教學以一定的文本作為教學材料,敘事教學不能完全脫離文本的束縛,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世界的認識之上。但敘事具有將某種特定的文本語境化的功能,因此能將文本內容從僅供記憶的事實或概念轉化成能處理某些意義事件的有效工具。[9]Stockwell也認為文本可與讀者的智力、記憶、情感和信念相互作用并創造出比文本意義更豐富的內容。[10]通過文本提供可供參考的認知框架和故事結構,學生可以找到敘事的主題和與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關的內容,以豐富自己的認知和情感并強化對文本的理解。
3.敘事教學的主體間性
主體間性即交互主體性。敘事不可能只是純粹的個人活動,任何敘事都應該是敘述者和聆聽者之間的互動和理解,敘述者將自己的敘事意圖、情感目標、自我需求、倫理道德傳遞給聆聽者,并通過與聆聽者在敘事活動中的交流建構意義;課堂的主體間活動也讓學生建構起行為、感知、評價的步驟和途徑。課堂敘事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以課堂教學大綱為導向、以文本為基礎、以外語為媒介,并結合以往的經歷和知識以建構知識為目的的交流與學習活動。 [11]
4.敘事教學的認知與情感屬性
敘事與人們的主觀性緊密相連。課堂教學主體間的敘事活動具有一定的認知性。教師和學生“統一的認知世界”是敘事教學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教師的敘事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之上,才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認知和經驗。而且,在進行不同模式、不同內容的敘事活動時,我們原有的圖式和概念受到挑戰,故事的構建需要多種心智的參與。情感也與敘事教學密不可分。情感讓人們的注意力專注于某類特別的信息,如果遇到理解困難,情感通常就是認知的支撐力量。[12]記憶的重塑也受到情緒的影響。強烈的情感反應能有效地促進和保持人們對知識的記憶。敘事教學幫助學生建構、吸收和內化新知識,并借助情感活動加速學生的認知進程和對知識的記憶。
5.敘事教學的語言屬性
語言作為敘事的載體,約束著人們的思維,也約束著人們的自我理解和對知識的掌握。“當我用語言來思想時,除了語言表達式以外,并沒有什么‘意義’呈現于我的心靈之中:語言自身就是思想的載體。”[13] 外語課堂教學由于其語言學習的特殊性,學習者對某些詞匯、語法、句法和語言句型的使用反映了他們一定的認知水平和思想水平,體現了一定的敘事意義。能否使用流暢的、地道的語言呈現自己的敘事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生英語學習的水平和對英語的掌握。
四、課堂語境下的外語敘事教學的實現
有效的外語課堂敘事教學是建構語言意義的過程。其敘事化的實現表現為外語教師行為的敘事化、教學內容的敘事化和教學過程的敘事化。
1.外語教師行為的敘事化
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師在教育理念支配下,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學行為的敘事化首先反映在教學思想的敘事化表達。雖然教師需按照教學大綱組織自己的教學活動,但卻可以把自己對課程教學的獨到理解和感悟娓娓道來,將自己的教育態度和教育理想等抽象的教學理論以敘述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引導著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傳遞著自己的教學理念,而且這種生動具體的敘事內容和形式也易于吸引學生并為學生所接受。教學行為的敘事化也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敘事作為教學手段,不僅給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和教學語境,還促進協作和互動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敘事活動為教師和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和溝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敘事教學中,教師可時刻觀察學生的參與程度、情緒反應和生成狀態。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敘事需具有聯想性、情景性、目的性、認知性和趣味性,既能展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促進學生對以往知識、經歷的聯想并構建新的認知,又能在生動有趣的環境中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2.外語教學內容的敘事化
教學內容的敘事化就是指教學材料和文本內容的敘事化呈現。敘事不僅僅包括故事性的敘述,還包括事實性和描述性的敘述。目前我國大學英語多采用主題式教學,主題性強的課程設計為教學的敘事化提供了文本支持。教師一方面可尋找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多媒體、網絡、電影、動漫、圖片等為學生創設敘事化的語言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故事性的語言對該單元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知識進行描述和分析,以強化學生的認知和理解。如《大學英語》(全新版)第四冊第四課America as a Collage,這一課涉及到美國的移民、文化、傳統與創新等方面的內容,語言、句型也相對難懂。教師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美國的移民潮、美國夢、大熔爐、多元文化等背景文化一一道來,同時在敘事中插入本課文的重要句型和表達方式,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又讓他們“身臨其境”,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構筑自己的知識。
教學內容的敘事化也包括學習者對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經歷的敘事化的陳述。在進行單元學習時,教師可將該單元所涉及到的重要句型、表達方式、語法難點、短語和單詞單獨列出,引導學生從意義出發,在敘事活動中使用、熟悉并記憶文本的內容,并對文本內容進行符合認知規律的、充滿情感的敘事化表達。這種外顯化的知識所表現出的結構形式,能幫助學生理解、轉化和吸收新知識。在講述文本故事時,學生還可運用豐富的想象力,通過聯想、類比、推理等手段,在故事中滲透著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感悟以及自我探索的歷程。無論采取哪種敘述方式,經過敘事主體對客觀之事的增刪和重組,文本便脫離了對事物的機械復述以及對話語的簡單轉陳而成為自覺的藝術創造。[14]這種藝術創造就是學生提高其觀察力、信息攝取能力、言語加工能力、記憶敏銳度等認知方面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敘事活動不僅反映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外語語言能力和意義生成能力,還體現了他們的情感、倫理和價值觀。
3.敘事化在課堂外語教學過程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本身的敘事化是敘事教學的核心體現。[15]敘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就是看課堂教學的過程能否貫徹敘事的原則。教學過程的敘事化就是指教師和學生在真實的或虛擬的敘事教學語境下,通過具體、生動的敘事性語言構建知識,實現與其他參與者的交流與溝通,并實施各種類型的合作學習。教學過程的敘事化是建立在敘事基礎上的動態的交際過程,它可分為四個階段。
(1)認知與激活
讀者的認知過程就是敘事化的過程[16],敘事過程的語言化表達取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敘事可以刺激和激活學生頭腦中原有的心理圖式、認知思維以及個人經歷。在外語教學課堂上,教師可通過敘事將抽象的概念融入具體的敘事經歷中,將文本的多重意義以生動有趣的敘事方式呈現,以利于學生的認知;教師也可幫助學生回溯以往所掌握的知識,或采取頭腦風暴的活動激發學生產生與主題、結構相關的認知體驗。學生亦根據現實生活所提供的基本的認知理解框架,采取不同的“視角”,通過“行動”、“講述”、“體驗”和“思考評價”等框架來解讀課本所提供的敘事文本。而“自下而上”的具體閱讀和“自上而下”的閱讀假設也為學生根據文本所提供的最低信息量獲取最大的認知收益提供了依據。
(2)展示與聯想
由于學生所具備的知識并不能使學生完全理解課本文本的內容,教師需要提供更加豐富、完備的信息。教師或可采用影像敘事,如小電影、動漫等語言敘述的方式,或通過素描、漫畫、手勢等非言語形式,將課文以動形象、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教師亦可提供與文本相關的文化背景、關鍵句型、重要短語,強化學生的認知,并為文本敘事提供不同的線索。同時教師還可通過聯想,如情感聯想、認知聯想、意義聯想、詞匯聯想等手段拓展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敘事打下牢固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我反思能力,并將文本的內容與更為宏大的社會、歷史語境結合起來以促進學生的認知和聯想。
(3)交流與互動
交流和互動是敘事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詢問(inquiry)作為一種基本的交流方式,建立在對腳本的詮釋和個人的認知基礎上,是一種動態的學習過程,它包括發現問題、詢問問題、檢驗發現、交流結果等。[17] 教師通過詢問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建構和生成,而學生基于文本的詢問則反映了其對文本和知識的了解。
敘事也是一種角色采擇的行為表現。[18]復述、角色表演(情景、小品表演)、游戲、故事研究作為重要的互動方式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敘事活動中,并根據其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經驗、感受,以不同的視角,從不同的層面對材料進行重新組織和編碼,闡釋其對文本的理解。同一情形或事件在語言上可作不同的編碼,從而反映出心理對世界進行解讀時的不同可能性。[19]而游戲等方式也讓我們能夠擺脫靜態或線性敘事,進而建立起一種交互式的敘事,參與雙方可共同決定故事該怎樣展開。開放性的敘事參與,基于個人認知的敘事表達,生動有趣的敘事故事有效地喚起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并在培養他們的信息攝取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實現對知識的建構和內化。
(4)總結和評價
敘事活動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點評和總結。總結敘事活動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已為學生內化和吸收的知識;總結文本中出現的常用句型、常用詞匯和學生的敘事表達,并針對在學生敘事活動中出現的認知缺陷、情感問題和語言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以促進敘事活動的良性循環。
五、結語
敘事性外語教學使返回語言的切身性成為可能。[20]大學英語課堂上的敘事教學可充分利用敘事這種語言方式將文本、理論和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和跨文化的思維、意識和交際能力。教師不再僅僅關注某個知識點和語法現象的準確掌握,而是從敘事這一實踐著手將自己的教學理念和策略運用于教學中,幫助學生提高認知水平和語言水平,積極構筑其對知識的理解和轉化。
參考文獻:
[1]丁鋼. 教育敘事的理論探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1): 32-37.
[2][15] 張安律, 劉安洪. 認知心理學與外語教學[J]. 外國語文, 2010(5):122-125.
[3] Goodson I, Biesta G. Narrative Learning[M].
London: Routledge, 2010. 9.
[4] Bruner J.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M].
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118.
[5][10] Stockwell P.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Poetics[M]. London: Routledge, 2002. 151,75 .
[6][19] 戴維·赫爾曼. 認知、情感與意識:敘事人物意識的后經典研究方法[J]. 世界文學評論, 2008(2): 291-294.
[7][8][11][20] 鄧達, 熊沐清. 外語教學的敘事表達:一種教學論視角[J]. 外國語文, 2010 (6):105-110.
[9][17] Barab A S, et.al. Erratum to: Relating Narrative, Inquiry, and Inscriptions: Supporting Consequential Play[J]. Sci Educ Technol, (2010)19: 387-407.
[12] Reich S. Cognitive Principles, Critical Practice, Reading Literature at University [M]. Vienna: Vienna University Press, 2009.106.
[13] 維特根斯坦. 哲學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60.
[14] 程倩.守望自我:敘事主體意識的變幻[J]. 外國文學,2008(5): 65-73.
[16] 申丹,韓加明,王麗亞. 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10.
[18] 馬一波, 鐘華.敘事心理學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責任編輯 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