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教育的性質和使命決定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實踐層面上, 普遍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從企業目標和本質出發,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視為人力資本投資行為,并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基礎,通過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構建了一個企業參與合作教育決策的理論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實踐含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不確定性因素,并應用風險調整現金流量法對模型進行修正?;诶碚撃P?,以內部報酬率作為企業決策的主要指標。文章結尾剖析了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校企合作;成本;收益;企業;人力資本
一、引言
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科研等, 本文主要討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①。當前我國職教界普遍認為, 職業教育的性質和使命決定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而且在政策層面上也把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探索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思路和解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突出問題的重要舉措。然而, 在校企合作教育的實踐層面上,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 形成了明顯的企業失語和企業缺位問題。[1] 眾多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既有政策層面的因素,譬如政策導向作用不強,缺乏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2];亦有操作層面的因素,譬如缺乏校企合作的交流平臺,缺乏第三方的協調。[3]既有企業層面的因素,譬如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也有院校方面的因素,如院校培養的人才達不到企業的用人要求,服務企業的基礎能力不足。[4]另外還有學生方面的原因,例如,學生實習期間群體離職、自由散漫等。[5]這些分析得到了許多啟發性的結論和建議。然而從研究視角來看,現有研究大多從院校視角來探討,從企業視角進行的研究較為少見;從研究內容來看,現有研究大多是經驗總結,或者根據現象提出“應然”的對策,至今尚未提出比較系統的理論模型,因而多數研究得到的結論缺乏嚴格的證明[6],直接影響其可信度和應用性。
本文從企業目標和本質出發,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基礎,應用成本和收益分析構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決策模型,并分析其實踐含義,尤其關注的是應用該模型分析影響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積極性的主要因素。企業作為微觀經濟主體,其一切行為服從于經濟利益最大化這一目標。因而我們認為,在校企合作中企業的決策行為應用成本和收益分析是合適的。本研究主要有以下貢獻:第一,首次從企業視角,基于企業的成本和收益構建了企業參與合作教育決策的理論模型;第二,基于企業決策模型,分析了實踐中一些使人困惑的問題,譬如學生的實習津貼如何確定,院校對合作企業該不該補償一定的成本。
二、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基本決策模型
在正式提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決策模型之前,我們有必要做出一些假設。
1.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行為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
校企合作包括合作研發和合作教育。區別于企業和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側重于合作研發,企業和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就其核心內容而言主要是指職業院校與企業在相關人才培養、培訓中進行的合作,屬于國際上通稱的合作教育。[7]從企業角度來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篩選和聘用適合的高技能人才,提高人力資本的數量和質量。[8]有關對企業的實際調查也表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目的前五位是人才需求、行業技術發展需求、員工培訓、社會聲譽提高和生產成本降低。以人才需求和行業技術發展需求為主要目的的企業分別占樣本總數的78.08%和38.85%。[9]由此可見,企業參與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從本質上看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行為。
2.投資和收益存在時間錯配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有一定的成本投入,譬如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對于企業來說,該投入即為人力資本投資),也有相應的收益。這個收益主要表現為通過篩選和聘用到適合的高技能人才提高企業未來的生產效率。但是企業投資期限和收益期限存在明顯的時差②。企業投資期限是整個合作培養期間(t∈[0,n]);而企業收益期是企業正式雇用合作教育培養的學生后直到學生③離職、被解雇或退休(t∈[n,N])這段時間(如圖1)。如果學生畢業后沒有在合作企業正式就業,則企業收益為0。
3.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校企合作中的兩類主體是性質完全不同的組織。學校是非營利性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以追求社會效益、提供公共服務為己任;而企業是營利性組織(Profit Organization),其一切行為和決策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決策同樣如此,必須仔細權衡收益和成本。如果參與合作的收益不足以彌補成本,其就無動力參與合作。我們以“企業缺乏社會責任”來指責企業參與積極性不足是毫無道理的,也是于事無補的。
現在詳細考察一個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成本和收益。合作期間,企業投入的成本(根據上文,我們可理解為人力資本投資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各種原材料的損耗、廢次品的增加等)、機會成本(表現為利用機器或有經驗的職工從事培養培訓所導致的生產效率的降低)、支付給學生的實習工資以及正式雇用學生后所支付的工資Wt。假設前兩項的現值為K(K>0),則總成本TC為:
TC=K+■■
企業的總收益包括合作期間頂崗實習學生的邊際產出(MP)和合作教育學生被正式雇用后就職期間的邊際產出。
TR=■■
如果總成本大于總收益,企業就樂于參與合作教育,否則就不愿參與。因此均衡條件就可以表示為:
K+■■=■■
如上所述,我們把整個期間分成合作培養期和正式雇傭期分別考察。
K+■■+■■=■■+■■
重新整理得:
K-■■=■■ ①
如果把方程左邊記為G,G表示正式雇用學生期間企業的凈收益,則均衡條件可表示為:
K-■■=G
要具體分析上式隱含的含義,我們必須區分和識別合作企業所提供的技能培訓性質和類型。根據Becker的理論,在職培訓技能可分通用技能(General Skills)和特殊技能(Special Skill)。[10]所謂通用技能是指除了合作企業之外,對許多其他企業也能提高生產率的技術和知識。通俗地說,通用技能在許多企業都是同樣有用的,而且所有這些企業中邊際生產率均以同樣的幅度增加。假設合作培養期間,企業僅僅提供通用技能培訓。在一個競爭的勞動市場上,任何一個企業所支付的工資率應等于邊際產出,即W=MP。學生未來就業的工資率和邊際產品都會增加(相對于沒有掌握這部分通用技能的勞動力而言),而且工資率和邊際產品的增加幅度完全相同。因而合作企業就得不到任何收益,亦即①式中的G=0(即便合作教育培養的學生留在合作企業工作)。如果企業在正式雇用學生期間得不到任何收益,那么什么條件下企業才會參與合作呢?由①式可知:
K-■■=0②
設SC=■■,由于K>0,要使上式成立,必須滿足SC>0,即MPt>Wt,t∈[1,n],這意味著學生的實習工資必須低于他們當前的邊際產出(機會報酬)。換句話說,學生通過領取低于他們即便不培訓時能得到的工資,支付了合作企業通用技能的培養成本,因此上述中SC即表示學生承擔的成本。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證實這一個結論。據在蘇州市的調查,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的實習工資在600-800元之間,而高中畢業后的未經過培訓的農民工工資在1400-1600元左右(蘇州市的最低工資線為1200元)。兩者的差距600-1000元即可視為實習學生支付給企業的培養成本。
這里還存在一個問題,學生為何愿意支付這些費用,道理其實很簡單。通用技能提高了他們未來就業期間的邊際生產率,依據W=MP,因此也就提高了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據來自第三方(麥克斯)對某高職學校的調查,2010年該校畢業生的工資為2500-2800元,明顯高于未經培訓的同齡人。從公式②,我們可以得出一些關于校企合作的實踐含義:①企業希望學生頂崗實習時間越長越好,因為在頂崗實習期間,企業能得到學生的生產剩余;②企業全程參與合作培養過程的意愿不如僅提供實習崗位強烈。因為參與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建設、派遣師資來校上課的投入成本(K)很大,而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并沒有以生產剩余的方式向企業支付相應的費用。換句話說,企業不愿參與我們所謂的深度合作是事出有因的。
所謂特殊技能是指僅能提高合作企業生產效率的技能,換句話說,特殊技能用于其他企業時對生產率沒有影響。因此如果合作教育的內容全部是特殊的技能,那么學生畢業后如果在其他企業就業,所能得到的工資也就不取決于他掌握的特殊技能的多少。因此,合作企業支付給在該企業正式就業的學生的工資也不取決于該學生所得到的特殊技能培訓。如果是這樣的話,企業在雇用學生期間將獲得超過工資率的全部邊際產品,即:
G=■■>0
既然合作企業獲取了合作教育的全部收益,那么合作期間的成本K就應由企業承擔。換句話說,學生不應承擔在合作培養期間的任何成本,因為特殊技能的增加并不會提高其正式就業的工資,也就是說,特殊技能培訓對他來說毫無收益,因此可得:
SC=■■=0
上式意味著,如果學生參加企業的頂崗實習,學生應得到與邊際產出相等的工資率。根據①式可得,企業的均衡條件為:
G=■■=K③
該式意味著合作企業需要從留下來正式就業的畢業生那里得到全部的收益以彌補在合作教育期間所支付的成本。據此,如果學生畢業后不在該企業正式就業或者正式就業的期間不足夠長,那么合作企業就會蒙受損失。
事實上,校企合作教育內容既包括普通技能,亦包括特殊技能。如連鎖經營管理專業與某連鎖超市有限公司合作培養學生,則商品陳列技能、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屬于通用技能;而MIS終端操作、商品報損處理則屬特殊技能。因為每個連鎖企業使用的MIS終端系統和報損處理流程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整個合作培養成本由企業和學生分擔。企業支付與培養特殊技能有關的成本;學生則承擔培養通用技能有關的成本。學生在正式就業期間由于技能的提高而增加的邊際產出也由企業和受雇學生分享。
設α代表由企業承擔的成本比例。根據上文分析,α取決于合作教育內容中特殊技能的比例。特殊技能成份越高,α越大。由此一般化企業均衡條件可以表示為:
αK=■■④
如果α=0,則上式轉變為式②,在合作培養期間企業不承擔任何成本(所有成本由學生以低于邊際產出的工資率的方式承擔),在正式雇用學生期間也沒有任何額外收益(合作企業必須向學生支付競爭性的市場工資率);如果α=1,則上式轉變為式③,在合作培養期間所有成本由企業承擔,并且以正式雇用學生期間的收益彌補此成本。
從這個均衡條件,我們能夠得出一些對校企合作實踐具有啟發性的推論。
(1)校企合作協議中學生頂崗實習的工資(或者說津貼)如何確定?由式①和④可得:
(1-α)K=■■⑤
整理得:
(1-α)K=(MPt-Wt)■
解上式,可得:
Wt=MPt-(1-α)K■⑥
式中,MPt為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邊際產出。如果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那么MPt可參照高中畢業后未培訓的勞動力的市場工資來確定。上式意味著學生頂崗實習的工資(或者說津貼)參照高中畢業后未培訓的農民工的市場工資,綜合考慮頂崗實習期限、合作教育的總成本和培訓內容等因素決定。高中畢業后未培訓的勞動力的市場工資越高、頂崗實習期限越長、合作教育總成本越低、培訓內容越傾向于特殊技能,學生頂崗實習的工資應該越高;反之,頂崗實習的工資應該越低。
(2)院校要不要給予頂崗實習學生適當補貼?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合作培養中含有部分通用技能,那么學生實際上承擔了該部分技能的培養成本。我們知道,學生入學時或每學年已經向學院交納了相應的學費,并且學院每招收一名學生,亦有相應的財政補貼。假設學生學費和相應的財政補貼足以彌補學生的完全培養成本,那么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學院對頂崗實習學生給予適當補貼是合理的。
理論上,補貼額度應等于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支付給企業的培養成本,即MPt-Wt。因此補貼多少應視合作協議中規定的實習工資高低,同時考慮頂崗實習期間院校的成本支出(譬如管理費用、實習指導教師津貼、車馬費等)等因素而定。當然,為提高補貼的效果和效率,激勵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努力提高技能,補貼額度可與學生的考核結果掛鉤(考核內容理論上應局限于通用技能)。
(3)院校要不要向合作企業支付有關費用?
實踐中,還有一個問題經常困惑我們,即院校要不要向合作企業支付企業指導教師的津貼、原材料損耗和廢品損失等費用?從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理論上合作企業所支付的總成本中,一部分已由學生承擔,另一部分由未來收益彌補,因此院校不必再另行支付有關費用。
只有兩種情形可能是例外。一是依據式⑥計算的學生實習工資低于維持學生生產率的最低工資w,甚至有可能為負數,則頂崗實習的工資W■■=maxWt,■,Wt為依據式⑥計算的學生實習工資。在此情況下,學生實習期間的生產剩余不足以彌補企業支付的成本。二是留在合作企業工作的學生人數沒有達到合作協議約定的比例,因而企業的未來收益不足以彌補投入的成本。在這兩種情形下,院校應向企業支付部分費用,以彌補其成本。當然,出于激勵的考慮,院校向企業指導教師支付一定津貼當屬合理。
(4)是否允許學生到非合作企業頂崗實習?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到合作企業頂崗實習,一是學習操作技能;二是提供生產剩余以彌補部分成本,因此理論上應不允許學生到非合作企業頂崗實習。進一步地,如果對學生選擇頂崗實習不約束,學生極有可能存在逆向選擇,即選擇實習工資最高的企業實習。根據上文分析,在此情形下,實習企業提供的通用技能培訓就不足。極端情況下,如果Wt=MPt,那么α=1 ,這意味著理性的企業不可能給學生任何通用技能訓練,而只把學生作為簡單勞動力使用,抑或提供一些特殊技能訓練。
(5)校企合作協議中是否需要規定合作教育內容?
上文分析表明,如果協議中明確規定了實習工資,那么事實上也就確定了企業應投入到通用技能訓練的費用比例。但實際上企業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即在實際履行合作培養協議時,企業傾向于特殊技能培訓成份高一些,而通用技能培訓成分低一些。理由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可適當減少通用技能培訓實際發生的投入,而這部分成本由學生以低于邊際產品的協議實習工資的方式承擔;第二,特殊技能越高的學生,在未來就業期間給企業創造的收益越高;第三,可抑制學生到其他企業就業,因為通用技能越低的學生,在勞動力市場工資也就越低。而且,即便學生畢業后不留在該企業工作,企業蒙受的損失相對小一些。由此看來,為防止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保證培養質量,有必要在協議中規定合作教育內容,至少要大體規定通用技能和特殊技能的比例,并由雙方對學生進行考核。
三、不確定情況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決策
上述分析基于確定性情形。但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方式,企業參與校企合作項目,如同其廠房、機器等固定資產投資一樣,面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其中一些風險在企業其他人力資本投資中亦同樣存在,也就是說非合作培養項目特有的風險,如激勵風險、人力資本貶值風險,故不在此討論。以下重點討論合作教育項目所特有的風險。
1.合作培養學生的流失率
上文分析表明,只有在合作培養的學生能留在企業長期工作的條件下合作企業才能收回投資成本。但是要讓全部學生留在企業工作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11] 而且即便通過訂單等契約約束學生畢業后留在企業工作,企業本身亦有可能不需要所有的合作培養學生。事實上從校企合作簽約到學生正式就業期間,企業本身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如果在此期間企業面臨的市場需求急劇萎縮,人才需求也隨之減少,因此亦就不需要所有的原先合作培養學生。
2.合作培養有效性的不確定性
上文分析表明,合作企業主要通過提高學生的技能進而提高邊際產出來獲取收益,增加利潤。如果合作培養成果很難轉化為工作績效的提高和企業利潤的增加,或轉化程度很低,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那么合作企業將蒙受相應的損失。而合作培養的有效性則依賴于多方面的因素,譬如: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態度等;合作院校的能力和資源,包括校內實訓條件、師資數量和質量(尤其是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特色、課程開發能力等。
3.合作院校合作行為的不確定性
在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的前提下,組織或者個人存在機會主義傾向。所謂機會主義行為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掌握信息的一方可以通過偷懶、欺詐等手段獲取利益。[12]就校企合作教育而言,在合作協議履行過程中,院校極有可能采取機會主義行為,譬如對頂崗實習學生疏于管理、減少實習設備和師資等投入等等。院校的機會主義行為導致合作培養人才質量的下降,無法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或者增加企業的成本支出。雖然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并不意味著所有的院校在所有的時間都會以機會主義方式行事,但是總有一些院校在某些時間會采取這種行為方式。問題在于,企業事先很難知道哪些院校在什么時候會以何種具體方式采取機會主義行為,院校行為的不確定性使企業寧愿相信機會主義行為會隨時發生。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上述不確定性是企業通過校企合作解決企業人力資源問題所特有的風險。其他的解決人力資源問題方式則不存在這些不確定性。既然企業參與校企合作面臨著眾多不確定性,那么就必須要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決策模型進行修正。修正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調整貼現率,即把與企業參與校企合作項目有關的風險報酬加入到企業要求達到的報酬率中,構成按風險調整的貼現率,并據此進行投資決策。設rF為無風險報酬率,b為風險報酬的系數(b>0),V表示校企合作項目的變異系數(或標準離差率,V≥0),那么校企合作項目按風險調整的貼現率r為r=rF+bV。第二種修正方法是按風險調整現金流量法。風險的存在使得企業未來收益變得不確定,因此需要按風險情況對各年的現金流量進行調整,具體地,將未來各期的預期收益,按約當系數折算為確定性收益。
本文采用第二種方法對上述風險因素對企業決策模型的影響進行修正。設學生畢業后的流失率為φ,合作培養的有效率為δ,合作院校機會主義行為發生的概率為ε,顯然0≤φ,δ,ε≤1。綜合考慮各種風險因素后的企業決策模型修正為:
αK=■■⑦
四、影響企業校企合作決策的因素
決定人力資本投資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這種投資的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13]內部報酬率簡單說來就是使投資項目的凈現值等于0的貼現率。換句話說,通過求解方程⑦式中的r就可以確定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內部報酬率。內部報酬率越高,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越高;反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越弱。[14]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無法根據方程⑤求出r的解析解,但這并不影響我們進行靜態比較分析。假設學生在正式受雇期間的邊際產出和工資率不變,⑦式整理后可得:
■=■⑧
令:
ψ(r)=■
無需嚴格證明,即可推斷ψ(r)>0,并且ψ'(r)>0④。根據上式,即可判斷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意愿的主要因素。
(1)企業投入的總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等)對其參與校企合作的影響。⑧式對K求導,可得■=■<0,這意味著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企業投入的成本越大,企業內在報酬率越低,因而企業越不愿意參與校企合作。
(2)學生頂崗實習時間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影響。在總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學生頂崗實習時間越長,學生分擔的成本越多,企業實際承擔的成本也就越小,亦即α越小。⑧式對α求導,可得■<0⑤,這意味著學生頂崗實習時間越長,企業內在收益率越高,企業越愿意參與合作。
(3)學生畢業后流失率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影響。⑧式對φ求導,可得■<0,這意味著如果預期學生畢業后流失率越高,企業的內在收益率也就越低,因而企業參與合作的意愿越強。
(4)合作培養的有效性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影響。⑧式對δ求導,可得■>0,這意味著合作培養的有效性越高,企業的內在收益率也就越高,因而企業參與合作的意愿越強。
(5)合作院校機會主義行為發生的概率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影響。⑧式對ε求導,可得■<0,這意味著在合作過程中,院校機會主義傾向越弱,企業內在收益率越高,因而合作意愿越強。
(6)學生畢業后服務企業的年限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影響。很顯然,學生畢業后服務企業的年限越長,企業收益越高。在總成本一定的前提下,企業內在收益率越高,企業參與合作的意愿越強。
五、結論和實踐含義
本文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視為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通過分析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構建了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決策模型。模型表明:(1)如果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培訓內容僅是通用技能,那么企業投入的成本由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以低于邊際產出的實習工資率的方式補償,在正式雇用學生期間,企業支付給學生等于邊際產出的競爭性工資。(2)相應地,如果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生僅僅接受到特殊技能訓練,那么企業投入的成本由學生在正式受雇期間以低于邊際產出的工資率的方式彌補,換句話說,企業的收益來自于學生在正式受雇期間的邊際產出大于其工資率。(3)如果校企合作教育內容是混合型的(既包括普通技能,亦包括特殊技能),那么整個合作培養成本由企業和學生分擔。企業支付與培養特殊技能的有關成本;學生則承擔培養通用技能有關的成本。學生在正式就業期間由于技能的提高而增加的邊際產出也由企業和受雇學生分享。
從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決策模型,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對校企合作實踐富有啟發性的結論。
(1)學生頂崗實習的工資(或者說津貼)應參照高中畢業后未培訓的勞動力的市場工資,綜合考慮頂崗實習期限、合作教育的總成本和培訓內容等因素決定。
(2)理論上,學院對學生的頂崗實習應給予適當的補貼。補貼額度視合作協議中規定的實習工資高低,同時綜合考慮頂崗實習期間院校的成本支出(譬如管理費用、實習指導教師津貼、車馬費等)和激勵效應等因素而定。
(3)通常情況下,院校不必向企業再另行支付有關費用,除非有證據表明企業在未來的收益不足以彌補企業支付的成本,或者出于激勵的需要。
(4)為防止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保證培養質量,有必要在協議中規定合作教育的內容,至少要大體規定通用技能和特殊技能的比例,并由雙方對學生進行考核。
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方式,企業參與校企合作項目,如同其廠房、機器等固定資產投資一樣,面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主要包括合作培養學生在本企業就業的不確定性、合作培養有效性的不確定性和合作院校合作行為的不確定性等。風險調整后的企業校企合作決策模型的靜態比較分析表明,企業投入的總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等)、學生頂崗實習時間、學生畢業后流失率、合作培養的有效性、合作院校的機會主義行為、學生畢業后服務企業的年限是影響企業參與合作教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本文受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項目資助,作者表示感謝。)
注釋:
① 為節省篇幅,在不至于引起混淆的地方,下文采用“校企合作”或者“合作教育”。
② 任何資本投資(包括物質資本)均具有這個特性:費用或成本在現期支出,而收益或收入在未來的時期獲取。
③ 嚴格地,被企業正式雇用后應該稱為雇員。為表述方便以及出于研究的針對性,本文仍稱之為學生。
④ 當r增加時,ψ(r)的分子比分母增加的更快,因而ψ(r)也趨向增加。
⑤ 考慮到篇幅,在此不列出相應的表達式。
參考文獻:
[1] 陳海燕.高職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職教通訊,2007(03):22-25.
[2][6][9] 霍麗娟.產學合作教育中高職院校與企業的關系研究[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110.
[3] [5][7]余祖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機制研究[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4):3-11.
[4][8] 洪貞銀.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問題及其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10][13][14] Becker G.S.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Vol70(5): 9-49.
[11]冷士良等.對“聯盟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 教育與職業,2010 (08中):27-28.
[12] Williamson, O.E. A dynamic theory of interfirm behavior[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5(79):580-607.
(責任編輯 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