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等教育均等化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大學教育機會,但它能否使大學教育機會分配更加平等,這一直是頗有爭論的問題。本文基于2007—2011年東莞市生源數據,在對該市生源數據抽樣調查的基礎上,采用logit模型分析該市大學入學機會總量擴張對不同社會階層、戶籍和不同性別生源的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化的影響,并在資金投入方面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高等教育;階層;身份;均等化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
大學入學機會研究是高等教育財政研究的熱點之一。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等是影響大學入學的主要因素,家庭背景極大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習慣、社會和文化資本,同時也影響學生獲得大學入學機會。[1]
近年來,東莞市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目前已開辦東莞理工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高校,高等教育在校生已超5萬人。[2] 東莞2007—2011年普通高中類高考錄取情況已清楚的表明(見表1),近年來大學入學機會總量在逐年遞增。
表1中的這些數據從邏輯上勢必使人們認為,東莞市高等教育大發展導致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增長必然會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意義上,當前東莞市高等教育也似已步入普及化。東莞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是否有利于推進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均等化呢?這種變化會對東莞市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分配帶來怎樣的影響?
帶著這些問題,本文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選取生源家庭背景中的階層、戶籍和性別三個方面因素,對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二、研究數據和方法
(一) 數據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源于東莞理工學院2007—2011級錄取的新生,以每年從該市生源中抽取8%的比例,形成一個由900份有效樣本構成的數據集。數據集以樣本個體為個案,保留了相關家庭背景信息,并進行了父代—子代匹配(父輩信息缺失,如父母離婚后隨母親生活的樣本除外)。
(二) 方法
學界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化的研究,一般的分析方法采用的是線性回歸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因變量為調查對象的受教育年限,自變量則為調查對象的家庭背景、性別和戶籍等能夠影響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同因素。通過對不同年齡組進行回歸分析,然后分析各個回歸模型的回歸系數,最后得出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化的變化趨勢。[3] 但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變化。從整體上來看,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的總量在增加,這可能會導致邊際分布的不穩定。因此,這一回歸模型中用于比較不同年齡組的回歸系數所做的判斷可能會產生很大的誤差。[4]
為了測量家庭背景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獲得的影響,本文采用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梅爾(Mare)設計的一個教育過渡模型(Educational Transition),它通過一系列的logit模型來考察大學階段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分布。[5] 這一模型的表達公式為:
log■=b+■kbkXki+■cgcCci+■ckdcCXci
在這個公式中,Pi指第i個人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概率,bk代表不同自變量的回歸系數,Xki代表所有的自變量,即影響上大學概率的各種家庭背景因素。
這些所要研究的影響因素包括家庭的社會階層、文化背景、經濟背景、戶口身份和性別。所以,在上面的公式中,gc是年齡組的回歸系數,它反映了不同時間教育機會增長幅度;Cci則進一步具體化為年齡組虛擬變量,它在模型中是控制變量(即控制了不同年代教育機會增長的效應);CXci代表了所有的年齡組與各自變量的交互項;dc是這些交互項的回歸系數,它反映了各個自變量的效應的年代變化,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變化情況。[6]
(三) 變量
1.年齡組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2007—2011年間東莞市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化在階層、城鄉、民族和性別維度是否發生變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把1990—1993年出生的東莞生源區分為四個年齡組,分別是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出生。年齡組分類形成了一個年齡組虛擬變量,1990年出生年齡組=0,1991年出生年齡組=1,1992年出生年齡組=2,1993年出生年齡組=3。年齡組虛擬變量在模型中作為控制變量。[7]
2.自變量
在本文的研究中,上文所述的分析模型中用到的家庭背景自變量包括父親職業、受教育程度、月收入。[8] 本文把父親職業分為5個小類,共生成4個虛擬變量(農民為0),把父親受教育年限設為連續變量,把父親的月收入數據簡化成一個虛擬變量,月收入高于3000元的等于1,低于3000元的等于0。另外,本文用來考察城鄉之間狀態的自變量是父親的戶籍類型,非農戶口等于1,農業戶口等于0。通過父親的戶籍類型可以大致確定被調查者出生和生長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其它測量性別不平等的虛擬變量設定為男等于1,女等于0。[9]
對公式中所采用的各個自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2。
三、研究結論
通過對調查樣本數據的分析計算,2007—2011年東莞市生源大學入學機會在社會階層、戶籍和性別等方面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 總體狀況
1.社會階層差異
根據調查樣本數據分析,東莞市生源高中畢業生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在社會階層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具體呈現為以下特點:父代所從事職業的社會認可度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長,經濟收入越高,他們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就越大。例如:管理人員的子女上大學的機會是農民子女的1.6倍。父親受教育程度是大專以上的人群,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大專以下人的7.5倍。父親的經濟收入每月超過3000元的人,其子女上大學的機會是月收入低于3000元者子女的3.8倍。
2.性別與城鄉差異
調查樣本數據顯示,東莞市生源高中畢業生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在性別之間的分布差別十分明顯。在logit模型中,性別的回歸系數是負值,這意味著女性上大學的機會要比男性高。具體的調查數據也支持這一結論,在相同的家庭背景條件下,男性上大學的機會只有女性的85%。
這一結果似乎與社會流行的重男輕女觀念有些矛盾。對調查數據的進一步分析表明,由于我國當前的高考升學制度非常嚴格,女性在應試能力方面比男性具有一些先天優勢,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會多些。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男女在獲取高等教育機會方面已經取得了平等地位。對調查數據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女性要想獲得高等教育機會,她們的家庭背景會起到很重要的影響作用。比如出生于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家庭和城市地區的女性上大學的機會要高于同等條件的男性,而出生于其他一些社會階層家庭和農村地區的女性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則低于同等條件的男性。
(二) 本科與專科的比較
1.職業階層
調查樣本數據發現,父親的職業地位對子女獲取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對本科階段的影響大于專科階段。比如,管理職業家庭背景人員的子女接受大學本科教育的機會是商業服務人員子女的3.2倍,而接受大學專科教育的機會為1.4倍;專業人員家庭背景的子女接受大學本科教育的機會是農民子女的2.5倍,而接受大學專科教育的機會為1.3倍;商業服務業員工家庭背景的子女接受大學本科教育的機會是農民子女的3.1倍,而接受大學專科教育的機會為1.7倍;工人家庭背景的子女接受大學本科教育的機會是農民子女的1.8倍,而接受大學專科教育的機會為1.1倍。
2.父親月收入
調查樣本數據顯示,父親的月收入對家庭子女獲取大學本科和專科教育入學機會都有影響,但相對而言,這一變量對獲得大學專科教育機會的影響更大。比如,父親月收入高于3000元的家庭子女獲得大學專科教育的機會是父親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2.5倍;父親月收入高于3000元的家庭子女獲得大學本科教育的機會是父親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1.3倍。
3.戶籍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父親戶籍對大學本科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略大于對大學專科教育的影響。調查數據顯示,東莞生源中,非農戶口家庭背景的學生接受大學本科教育的機會是農業戶口學生的2.3倍,而接受大學專科教育的機會則縮小為1.9倍。
四、對策建議
近年來,東莞市高等教育機會供給量的迅速增長,使得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化的程度有了一些變化,而且某些方面(城鄉差距等)的均等化程度還發生明顯的變化。但是,隨著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逐漸增加,以及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日益突出,這些都可能促使社會底層人群和弱勢群體子女放棄上大學的機會,進而使得東莞市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呈現進一步不平衡的狀態。
本文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來自中上階層家庭的東莞普通高中畢業生接受大學本科及以上階段教育的機會,要遠遠多于社會底層或弱勢群體,而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在大學專科教育過程中的表現程度則不是特別明顯。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由于東莞經濟社會轉型和階層結構變遷的特殊性所致。這個特殊性可以解釋為,在當前東莞市,社會階層結構正在不斷變遷,處于上升流動過程中的社會群體(民營企業家等),盡管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優越,但其父輩往往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這部分人群的子代在獲得本科及以上階段的高等教育機會的時候,并沒有明顯的優勢(錄取分數的限制等),但他們可以通過一些其他途徑(出國留學、就讀民校等),為子女獲得專科階段的高等教育機會,這些家庭因此也能夠實現子代在教育程度方面的上升流動。
因此,要促進東莞高校入學機會均等化的提升,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入手。
1.加大高等教育公共服務的資金投入
近年來,雖然東莞高等教育取得了飛速發展,但是依然存在資金不足問題,因此必須從加大資金投入和增加投入主體等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擴大對高等教育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大服務的總投入量,解決高校的財政困難,提高生均撥款水平,支持高校適度擴大招生規模。其次,政府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但是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無法滿足社會各界對優質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需求。因此,應該拓寬渠道,實現高等教育公共服務主體的多元化,積極倡導民間資本和其它非官方參與到高等教育公共服務提供中,使政府機構、專業化的社會公共機構或非營利組織機構,甚至私人部門的企業共同承擔高等公共服務的供給任務,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務投入主體的格局。
2.公平分配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轉移支付的資金
完善公共財政政策,科學、合理地轉移支付是實現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化的直接而又效果明顯的手段。因此,要公平、合理安排財政資金,避免部門間亂用、濫用、挪用教育資金等現象的發生;要把資金用于最需要的群體,使真正需要援助的對象獲得大學入學機會。同時,還要增加教育經費開支透明度,提高受服務對象的知情權、參與權,在對高等教育經費支出進行績效審計時,應特別考慮支出的公平性問題。
參考文獻:
[1]Conley, Dalton. Capital for College: Parental Assets and Postsecondary Schooling.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1.
[2]東莞市統計年鑒[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2010.
[3] 李春玲.社會政治變遷與教育機會不平等[J].中國社會科學,2003(3).
[4]謝作栩.社會階層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8(4).
[5] R.D.Mare. Social Background and School Continua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80.
[6]劉精明.高等教育擴展與入學機會差異1978-2003[J].社會,2008(3).
[7] 楊東平主編.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58.
[8] 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6.
[9] 楊 .高等教育機會性別不平等的因素分析與對策思考[J].江蘇社會科學,2007(3).
(責任編輯 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