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珠三角86所高職院校、技師學院的詳細數據為依托,從廣東實施“雙轉移戰略”以來的產業轉型升級以及人力資源結構優化出發,探討“雙轉移”戰略下珠三角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即產業轉型升級迅速拉動人力資源結構不斷優化,呈現“雙峰并峙”的特征。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珠三角高職教育存在目標不高、布局過于集中等問題,同時也在“雙轉移”戰略拉動下呈現出緊密結合產業轉型升級、擴大規模、調整布局、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統籌能力良好等趨勢。
關鍵詞:雙轉移; 珠三角; 高職教育
一、“雙轉移”戰略實施以來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
1.產業結構不斷高級化: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這體現在珠三角工業向重型化和高級化轉變的速度以及三次產業結構方面。2005年至2009年,珠三角的輕、重工業結構比由17.4%、24.7%調整到15.3%、25.9%,重工業比重4年提升了1.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制造業中的“現代性”和“先進性”成份日益增加,2009年珠三角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達2842.74億元,裝備制造業實力位居全國前列。[1]2009年,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2.3 ∶ 47.8 ∶ 49.9,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
2.產業競爭力不斷高端化: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遷出,大型企業紛紛進駐珠三角
一些高能耗、產業層次低、附加值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中小企業逐漸遷出。截至2011年5月,珠三角核心區6市轉出、關停、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共78184家,退出投資金額4968.69億元。[2]與此同時,2011至2012年規劃建設廣州(花都)光電產業基地、南沙LED產業基地等大型項目77項,總投資額11204億元。[3]IBM、新加坡知識城、中國船舶集團、東方電氣集團等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大型企業紛紛落戶珠三角。
3.產業發展不斷集聚化:集聚發展趨勢明顯,協作配套不斷深化
截至2009年底,廣東形成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33個,省級產業集群示范區61個。[4]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珠江三角洲將根據各市情況形成知識密集型產業帶、技術密集型產業帶、以及沿海生態環保型重化三個產業帶。各地區有不同的發展重點,產業布局強調錯位發展,形成集聚反應。
4.珠三角逐步成為世界級的創新中心
2009年開始,國家在3年內把約100家國家工程創新與研發中心集中到珠三角,創造1000億元的產值。[5]計劃到2012年,珠三角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600件/百萬人口,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5%,研發人員總量達28萬人左右,到2020年,形成要素完備、支撐有力、開放包容的自主創新環境,成為世界級的創新中心。 [6]
二、產業轉型升級迅速拉動珠三角人力資源結構調整優化,呈現“雙峰并峙”的特征
1.低端勞動力轉移出珠三角,勞動力空間配置優化
一方面廣東省內較高素質勞動力向珠三角發達地區轉移:高級人才從全國各地匯聚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另一方面珠三角現有大量外來工向欠發達地區轉移。2010年與2007年相比,珠三角地區(未包括穗深兩地)的勞動力(主要是外來工)減少122萬人,縮減6.7%,東翼、西翼和山區分別增長12萬人、1.5萬人、25萬人,增幅分別達4.6%、0.5%、6.5%。[7]肇慶、清遠等城市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珠三角核心城市向周邊城市轉移,從勞動力輸出地變成了輸入地。
2.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人力資源結構迅速優化
2010年,廣東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8%,步入大眾化階段。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2010年在校生達到64.8萬人,是1995年的8.64倍,充分證明了經濟的跨越發展同時拉動人力資源的跨越發展。
用幾組圖說明珠三角產業結構優化與人力資源結構優化呈現出的“雙峰”凸起的變化特征:圖1 反映珠三角10年來的經濟總量跨越發展的趨勢,圖2 顯示了1990~2010年20年間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不斷上升,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趨勢;圖3反映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職人才培養規模迅速擴大。三者的上升曲線驚人的一致。
從產業結構優化及其拉動的人力資源結構優化的趨勢來看,珠江三角洲經濟和社會正在迅速邁向知識社會,人力資源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三、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力資源增長預測
1.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世界級的大都市圈
到2020年,珠三角將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GDP總值將達到725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000元(約折合19400美元),超過臺灣地區現有水平,城鎮化水平達到85%左右,實現從中上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邁進的目標。
香港智經研究中心更預測2038年珠三角都會區經濟規模有望超過5.5萬億美元,分別為紐約、東京、倫敦都會區同期的1.8倍、1.9倍、3.5倍(見圖4)。按現匯折算, 2038年珠三角人均GDP約為4.5萬美元,有望首次超過三大國際都會區平均發展水準,成為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世界級的創新中心、世界級的國際教育樞紐和人才培養基地,擁有世界級的軌道交通網絡,世界級的航空樞紐和物流中心。[8]
2.人力資源增長目標
我們對比兩組數據作為未來目標的參照:2009年美國總人口為3.9億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86% 。[9]2010年每10萬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2679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總數為1.266億人。 [10]
2010年,廣東常住人口1.04億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8%,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為8214人,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856萬人。[11]規劃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每10萬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約為16000人,要趕上美國仍需相當的努力。
四、“雙轉移”以來珠三角高職教育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1.現狀:初步形成了高職教育體系的雛形,辦學質量不斷提高
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逐步形成了由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院校、技師學院多層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梯隊,呈現出高職教育體系的雛形。
(1)普通高等學校日益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普通高校中一批本科院校積極與高職院校對接,培養高技能人才。如施行高職本科插班生試點,力圖打通高職→高職本科應用技能類人才培養通道。目前全省共有23所本科院校開展高職本科插班生試點,計劃招生5000余人。同時,開展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積極開設大量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班。
(2)高職院校發展迅速,成為廣東省培養高技能人才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體力量
2011年,珠三角共有高職院校67所,占全省高職院校數的86%;在校生44.2萬人,占全省高職院校的85%;教職工3.13萬人,占87%;專任教師2.1萬人,占86%。①
(3)技師學院異軍突起,高職教育增添了新生力量
技師學院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和高層次的技能人才,屬于高職教育。2011年,珠三角地區共有技師學院19所,計劃招生人數8.1萬人,在校生人數18.47萬人,教職工人數約為7370人,占地面積4946.02畝,成為高職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新生力量。②
2011年,珠三角各市共有高職院校與技師學院86所,是1995年的15.2倍,在校生共62.7萬人,大大擴充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隊伍。
(4)辦學質量不斷提高
珠三角67所高職院校教學儀器設備總值共達23.12億元。有8所高職院校獲得1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占廣東省國家級高職高專精品課程總數的92%。[12]有34所院校獲得64門廣東省省級精品課程。[13]廣東省4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7所骨干高職立項建設院校全部在珠三角。
2.存在問題
(1)總體發展目標略顯保守,與珠三角“世界級都會區”的發展目標不相稱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提出 將“珠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基地”,總體目標略顯保守。珠三角社會經濟的發展目標,是“世界級的都市”以及“世界級的創新中心”。國家也提出要“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高等職業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14]。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目標同樣是“世界水準的”。與國家的目標相比,目前珠三角職業教育的目標顯然與之存在較大距離。同時,“南方重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基地”的目標定義模糊,無法衡量。
(2)發展規模無法滿足珠三角高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與當前廣東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技能人才的急切需求不相適應
珠三角隨著現代產業的建立,開始從“技能時代”向“高技能時代”轉變。據人力資源部門調查,2011年珠三角緊缺工人集中在現代服務業和以裝備制造業或新興產業為代表的加工制造業。這些新型產業對普工的需求逐漸降低,對更高層次的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加大。[15]廣東規劃到“十二五”期末高技能人才要達到400萬人,而“十一五”期末高技能人才供應量才222萬人,缺口達178萬人,即每年需增加35.6萬人才能滿足需求。然而目前珠三角高職與技師學院一年的畢業生約為20.9萬人,遠遠不能填補高技能人才的缺口。
(3)高職院校布局不夠合理,扎堆廣州的現象較為嚴重
在布局上,珠三角高職院校包括技師學院大部分集中在廣州地區。高職與技師學院有69%分布在廣州,少數分散在佛山、東莞、深圳等地(見圖5)。
2010年,廣州市GDP、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都只占珠三角九市的28%,而高職與技師學院數卻占到了69%。深圳GDP占珠三角GDP的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所占份額超過廣州,達到36%,而高職院校與技師學院數卻只占5%,布局和經濟實力、人才需求相比嚴重不相稱(見圖6)。
高職院校布局與珠三角各市的經濟實力不相匹配,未能較好的滿足珠三角各市的人才需求,不利于推動珠三角產業升級轉型。
(4)專業結構失衡,同構性明顯,與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不相適應
根據對2011年珠三角高職院校計劃招生人數的統計,珠三角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以財經、電子信息、制造類為主,比例分別為23.37%、16.91%、14.02%,其專業計劃招生人數占到計劃招生人數的55%,而材料與能源、資源開發與測繪等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僅占1%,專業結構嚴重失衡。
在專業設置方面,73%的高職院校開設了商務英語,70%的高職院校開設了物流管理,73%的高職院校開設了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專業設置同構性明顯。這與目前的產業結構調整嚴重不協調。
(5)科研創新能力仍然較弱,與珠三角未來重要創新中心的地位不符
據不完全統計,珠三角高職院校共有各類研究所9個,研發中心2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數量極少。在2009年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29項一等獎成果中,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完成的項目達15項,沒有一所高職院校在內;全國示范性高職建設院校在2010年核心期刊上發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論文中,珠三角只有3所示范院校進入名單,發表論文6篇。[16]
(6)高等職業教育的統籌機制尚未完善
這體現在四個方面:①缺乏全面、有力的戰略規劃。高職教育一直沒有中長期規劃,僅《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產業發展規劃,統籌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但如何規劃、如何統籌沒有說明。②主體責任不清。高職院校多為縣市級政府舉辦、管理。③高職教育機制不健全。如管理機制、經費保障機制、政策落實機制、質量評價機制、市場監管機制等都不健全。④相應的制度保障諸如產學研結合等法律、教師企業實踐制度、企業社會責任制度、生均經費撥款標準、“雙證書”制度、教師編制標準等基本制度缺失,極大影響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五、 “雙轉移”戰略下珠三角高職教育發展趨勢
雖然存在種種問題,但近年來廣東產業轉型升級與勞動力結構優化的進一步推進對珠三角高職教育起了巨大的拉動作用,珠三角高職教育開始呈現出一些積極的發展趨勢。
1.珠三角強大的經濟實力將支撐珠三角率先建設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以及高職教育
未來珠三角大規模的產業升級、科技開發戰略的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經濟實力的跨越提升有實力支撐珠三角率先建設世界一流的高職教育。
(1)一批代表國家水平并在世界上領先的高職名校、強校將在珠三角大都市圈出現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職業教育的名校和強校,如澳大利亞的TAF、德國的雙元制學校等,他們在本國的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廣東省經過幾年來示范校、骨干校的建設,一批高水平的高職院校脫穎而出,這些院校都集中在珠三角。隨著珠三角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經濟社會實力不斷增強,未來可以支撐這些院校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高職名校。
(2)將建成與珠三角大都市圈地位相符的世界水準的、高水平的職教體系
當前,高職教育先進國家的職業教育都擁有體系完備、世界水準的職教體系,并憑借其高水準,對外輸出其模式,例如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目前珠三角的高職教育已經具備了高職教育體系的雛形,隨著珠三角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國際教育樞紐和人才培養基地,珠三角的職教體系水平將進一步提升,逐步建設成由中職教育、技師學院、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和專業學位碩士等組成的多層次的、開放性的職業教育體系。
2.高職教育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成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力軍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主力軍。歷史經驗證明,伴隨產業轉型升級,發達國家和地區都經歷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的改革和發展歷程。當前韓國和臺灣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都超過80%,而珠三角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尚未超過50%,與前兩者相差甚遠。這意味著高職教育在規模上仍有巨大的擴張空間。隨著廣東2020年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標的制定,高職教育將進一步成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力軍。
3.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勞動力轉移等因素將促使珠三角高職教育的布局進一步優化
珠三角各市完全有實力舉辦更多的高職院校,在布局上進一步調整、優化,改變高職扎堆廣州的現象。目前,廣州之外的市縣在新辦一批高職院校和技師學院上有所行動。例如東莞將投資近7個億修建一個占地面積500畝,現代化、高水準的東莞技師學院校區,設計辦學規模8000人;新辦的惠州市技術學院占地600畝,投資超10億,目前新校園一期工程已建設好,2012年將全面建成。
隨著珠三角各市經濟的高速發展,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高職院校、技師學院蓬勃興起,甚至珠三角一些經濟實力強的鎮、街,特別是產業發展好、綜合實力較強的鎮、街,也完全可以建設一批分校、二級學院等從事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的事業網點,進一步優化高職教育布局。
4.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節能、新興文化等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將逐步擴展,反映社會、經濟、文化對職業教育的新需求
目前珠三角產業升級加快,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創新、環保、新能源經濟的興起都需要高端人才,勞動力轉移又使得人才市場競爭加劇。圍繞這些新的變化,珠三角一些高職院校已經在積極調整專業結構,在諸如新能源、節能材料、新興文化產業等方面積極開設新的專業。例如目前開設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專業的高職院校已達8所,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光電工程系,開設了光電技術與LED應用專業,計劃招生100人。
而傳統的商務英語、工商企業管理、電子商務等“熱門”專業隨著產業轉型的發展,供大于求的情況必然更加凸顯。因此,高職教育未來的專業發展應更趨于優先發展與本市(縣)重點發展相關的專業或專業群,形成錯位發展,避免專業設置重復,提升專業競爭力。
5.發揮區域優勢,逐步提升科研與創新能力將是珠三角高職教育的必然選擇,高職教育將成為區域創新的內在驅動力
高職院校具有更直接服務于產業創新活動的特點和優勢。在雙轉型背景下,高職教育緊跟區域經濟發展,面向戰略性先導產業、新興產業,加強產學研合作,側重于解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技術問題,加大先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已經是高職院校必然的選擇。
特別是2012年,廣東省進一步深化“兩部一省”產學研結合工作,開展專業鎮“一校(院所)一鎮”產學研合作計劃,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優勢創新資源,將其投入到專業鎮的自主創新中,高職院校將擁有更大的創新與產學研空間。
6.職業教育的統籌逐步得到加強
在職業教育的統籌方面,省級政府出臺了《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系統提出了2020年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與思路,同時在《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廣東省教育事業發展 “十二五”規劃》中制定了高職教育的發展規劃。珠三角個別地市也專門針對職業教育出臺了職業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職業教育的統籌工作逐步加強。
但將高等職業教育納入省級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制定高職教育的戰略規劃仍沒有實現;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機構仍沒有設立;與職業教育培養成本相匹配的經費保障機制仍然沒有建立。這些都將是今后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六、結語
珠三角是廣東“雙轉移”戰略的核心與抓手,而“雙轉移”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還只是剛剛破題,未來的“雙轉移”戰略將進一步提升珠三角的核心地位與發展水平,使其向世界級的大都市圈邁進。這對珠三角高職教育的發展,既意味著機遇,也意味著挑戰。抓住機遇,緊密結合珠三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步伐,努力建設高水平、高質量、世界水準的高職教育,使其成為廣東從經濟大省轉變為經濟強省的新基礎,成為廣東從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新支撐,成為廣東從傳統產業轉變為現代產業的新的驅動力。這是珠三角高職教育未來努力的方向。
注釋:
① 根據各高職院校的學校、招生簡介提供的信息計算得出,個別數據因為信息更新原因會有出入。
② 數據截止至2011年5月,根據 《2011年廣東省技工院校招生名單》 上所列各技師學院網站所提供的信息計算得出。個別數據因為各學校信息更新原因會有出入。廣東省國防科技技師學院、廣東省交通運輸技師學院、東莞市技師學院的教職工數是專任教師數。
參考文獻:
[1] 趙玲玲.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J]. 學術研究,2011,8.
[2] 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課題組.廣東省產業勞動力“雙轉移”:努力走出一條有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N].人民日報,2011-10-18.
[3]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2012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粵府辦〔2011〕16號.
[4]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粵府辦〔2010〕54號.
[5] 左朝勝.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從拼增長到謀幸福(N). 科技日報,2011-03-08.
[6]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7] 彭國華,鄧紅輝. 廣東產業轉移漸有成效,勞動力區域結構優化[N].南方日報,2010-09-19 .
[8] 香港智經研究中心. 加速粵港經濟整合,打造世界級珠三角都會區[M]. 香港,2008.
[9] 臺灣“教育部統計處”.大專學生粗在學率國際比較[EB/OL].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 content sn=8956.
[10]美國人口統計局.[EB/OL]. http://www.census.gov/hhes/socdemo/education/data/cps/2010/tables.html.
[11] 廣東省統計局. 廣東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1).[EB/OL].http://www.gov.cn/gzdt/2011-05/11/content_186165 1.htm.
[1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0年度國家精品課程公示名單.
[13] 廣東省教育廳.2010年度廣東省高校精品課程名單.
[14]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
[15] 劉茜. 珠三角用工荒升級:轉型后更缺高技能人才[N].南方日報,2011-02-22.
[16] 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2010年全國高等學校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1(4).
(責任編輯 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