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建東 李善武
加速溫州優勢輕工向時尚輕工轉型,進而發展壯大時尚產業,是溫州振興實體經濟的“破冰之旅”
溫州輕工“塊狀經濟”基礎甚好,但近年來實體經濟“空心化”趨勢日益明顯,民間資本熱衷于資產炒作,實體經濟發展的要素嚴重流失,大量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境。時尚產業不僅保留著制造經濟的大部分實體內容和物理載體,更是整合了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品牌營銷、文化傳播、商業連鎖等諸多重要環節,促進了產業融合發展。以意大利米蘭服裝產業為例,該城市建立了擁有1.2萬家服裝公司、860個秀場、16所高級服裝學院、3500服裝設計師、6000多家與服裝設計師相關的商店,以服裝為核心的時尚產業,每年為意大利創造了超過11%的GDP,成為國際公認的“時尚之都”。加速溫州優勢輕工向時尚輕工轉型,進而發展壯大時尚產業,既是溫州振興實體經濟的“破冰之旅”,也是溫州經濟轉型的重要途徑。
時尚產業通常是指運營時尚產品以及相關產品(服務)的產業部門的總稱,是從事時尚產品的創意設計、制造加工、營銷、傳播、流通等活動的產業組織集合。時尚產業不是一個獨立的產業門類,在產業形式上,是跨越高附加值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產業界限的多產業集群組合;在產品表現上,主要體現流行審美情趣和消費理念的中高檔消費品或消費服務;在產業特點上,突出表現為引領時尚消費,包括多元文化價值觀,并隨著社會生活潮流的變化而不斷創新、豐富和發展。
時尚產業通過對市場、人才、品牌、企業、活動等要素的整合,對接形成獨特產業鏈。時尚產業的資源體系包括時尚地標、時尚人物、時尚品牌、時尚平臺、時尚活動、時尚文化等六大要素。縱觀國際時尚產業發展趨勢,其突出表現為關聯性與邊緣性、包容性與多元性、引領性和超前性、變化性與創新性的四大特點。米蘭、巴黎、紐約、倫敦和東京是公認的國際五大時尚之都,近年這些傳統的世界時尚之都受到來自亞洲的香港、首爾等新興時尚之都的挑戰。國際時尚之都各具特色,卻具有共同的產業特征,即形成了以設計和營銷為核心,有面料、新材料和加工業提供基礎支持,以發展展覽業、出版業、信息咨詢業等為配套的產業體系架構。
分析時尚產業的內涵與本質,可以說溫州發展時尚產業基礎扎實,在與國內其他城市比較,具有不可比擬的比較優勢:
——產業特色,聞名遐邇。改革開放30余年,溫州造就了一批服裝、皮鞋、眼鏡、煙具等傳統輕工產業,奧康、美特斯邦威等一批著名企業和知名品牌。至2010年溫州實現輕工業總產值1599億元、規模以上企業3336家,并榮獲“中國品牌經濟城市”稱號。完整又具較強競爭力產業鏈為溫州發展時尚產業奠定了扎實基礎。
——世界溫商,獨一無二。溫州有著遍布國內外的200多萬溫商,其中國外43萬、港澳臺26萬。在外溫州人創辦各類企業10萬余家,每年通過在外溫州人網絡銷售的產品達到6650億元。溫州人掌握著國際性輕工品牌中國總代理80%左右。可以說,在外溫州人優勢,為發展時尚產業奠定堅實的網絡基礎和源源不斷的海派文化。
——民間資本,理性回歸。6000億元的溫州民間資本是當前國內任何一個城市都望而興嘆和爭相競奪的對象,而傳統輕工產業又恰是這批雄厚民間資本重要的“發家之地”。引導這批民間資金重回實業,對企業家來說是理性選擇,對政府來說也視為己任。
——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4000美元,經濟增長基本進入消費主驅動的增長階段。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顧客的時尚消費年支出將達到13000億元人民幣,時尚產業總產值將居于世界前列,東部沿海地區居民的奢侈品消費能力更為驚人,溫州“其貨纖靡,其人多賈”,時尚消費氛圍濃重,對于溫州發展時尚產業有著較強的市場支撐。
溫州時尚產業發展要依托優勢輕工產業,著力完善時尚產業生產組織體系、時尚產業消費網絡體系、時尚產業要素配置體系,實現優勢輕工產業向以高科技、高價值為基本特征的時尚輕工產業轉化,逐步將溫州打造成為品牌薈萃、市場活躍、消費集聚、影響力大的新興“國際時尚之都”。重點突出如下幾個方面建設:

時尚的產業和產品表現形式
——時尚產業生產組織體系。圍繞服裝、皮鞋、箱包、眼鏡、打火機等傳統特色輕工產業,積極發展時尚設計、教育培訓、信息傳媒、展覽展示、標準檢測、模特經紀,形成強大時尚產業集群。重點以提升研發設計為突破口,以提升制造功能為基礎,以擴大營銷網絡為保障,著力提高溫州在長三角、海西區時尚產業組織者地位。強化龍頭企業培育和扶持,鼓勵設計師自創時尚企業帝國,加快行業內企業整合重組,率先扶持時尚企業總部和研發設計中心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型時尚企業。突出時尚產業生產組織的空間載體建設,著力將“環五磊山產業區”打造成能夠支撐國際時尚之都的“時尚智造區”、將空港經濟區打造成具有國際品位的“時尚消費區”、將甌海大道打造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時尚設計走廊”。
——時尚產業消費網絡體系。溫州構筑時尚產業消費體系,要按照高端引進培育、中端自主創新、低端造勢引導的思路,建立與需求結構相匹配的合理的市場結構,構筑時尚產業高中低的時尚消費群體。一是建設國際性的時尚貿易中心,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整合提升時尚專業要素市場、打造一批能與國際大都市相媲美的時尚消費樓宇。二是建設時尚產業品牌營運中心,發揮在外溫州人的網絡優勢,尤其是溫州人掌握國際性輕工品牌中國總代理的獨特資源優勢,打造國內最具規模的時尚品牌營銷中心。三是建設國際性時尚產品展銷中心。在空港經濟區或楊府山—七都、永嘉三江口、林里片區等地,擇址建設以展示銷售國際性時尚產品為功能、面向國內外客源市場的國際性時尚產品展銷中心。四是打造國家級輕工創新設計中心。依托高新技術園區、梧白科技城或中國鞋都等輕工產業集聚區,擇址建設綜合性或專業性的輕工產業創新設計中心。五是建設一批時尚購物消費場所。六是扶持時尚消費品博覽會和時尚傳媒。依托中國輕工產品(溫州)博覽會,籌建時尚消費品博覽會。
——時尚產業要素配置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市場調節的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構建設產、政、學、協、服、媒互動的時尚產業網絡,提高溫州時尚產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強化政府在時尚產業發展中對人力資源、體制資源、資金資源、載體資源的調控行為,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加強對資源的流向、結構和退出等進行合理引導。著力完善時尚產業各項要素資源的協調運作機制、行業推進機制、規劃權威導向機制,形成政企聯動的良好局面。
時尚產業在城市中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政府、協會、行業、和社會等諸多外部推動性因素不容忽視。當前,在發展時尚產業要突出以下保障:一是制訂時尚產業發展規劃,合理確定溫州建設“國際性時尚之都”的戰略目標、戰略途徑和戰略舉措,進一步明確溫州發展時尚產業的發展布局與重點;二是完善時尚產業組織領導,建議成立“溫州時尚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并于發改委設置“時尚產業發展促進辦公室”;三是組建時尚產業專業學院;四是制定時尚產業促進政策,形成良好創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