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磊
最近幾年,各大高校相繼開設影視專業。原本被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及各級廣播電視大學壟斷的學科門類,在今日中國已遍地開花。從表面來看,高職院校影視專業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從生源起跑線上就失去了優勢。但是,各高校的培養方式并不相同。開設影視專業的老牌傳統高校不僅注重技能的培養,更注重藝術潛能的開發,而新設置該專業的高校則以偏重理論的教學為主,更注重高一級別的人才培養。而高職院校影視專業的學生,藝術層面上和理論層面上的競爭力均無法與之匹敵,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在這兩者之間挖掘出自己的棲息地,注重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但這似乎仍不能為高職院校影視專業的生存創造無限光明。在實際的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些許不足。學生的影視專業技能水平與理論課程的學習并不易達到學校教育的預期目標,更為困難的是學生的就業問題。影視專業在目前的中國屬于熱門專業,學習的人多了,就業自然也就困難了。若本科及以上影視專業的學生都出現就業困難的情況,那么高職院校的學生及專業發展該何去何從?這是擺在高職院校影視專業和學生面前的現實問題。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影視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領域,在追求創作者的個人理念、藝術表達的同時,離不開對軟硬件的技能操作。因此,電影和電視有對技能要求的崗位便是高職影視專業學生的生存空間。從影視前期創作的寫作,到中期拍攝時對攝像機及其附屬設備的運用,以及后期制作時對諸如Final Cut Pro等軟件的使用,都是目前該領域的需求。這部分需求的量最大。就是說,在一個工作小組的環境中,主創者的意念表達在數量上占據較小的席位,而從創者的理念配合卻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
從學校培養的層面,高職院校為應對影視專業就業,必須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爭取在技能崗位中占有一席之地。這要求學校的課程設置要根據行業企業的需求,重視和強調相對應崗位技能培養及職業道德。這一類崗位包括劇本和分鏡頭稿本的寫作、影視攝像機的操作、影視后期的非線性編輯和特效制作等,高職學生可以從寫作技能、攝像技能、剪輯技能等多個方面進行學習。就此,高職院校對影視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應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影視人才為主,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開發訓練。
本質上,“高職院校屬于高等教育,但這種高等教育與現有本科教育的最大區別應在于它是一種具有明確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特征的高等教育,亦即類型不同。”[1]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一以貫之的發展思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在比較和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已能夠充分認識到發展以實踐為主線、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實驗實訓課程的建設可以開發培養學生的技能。盡管這種方式更適合理工科學生的培養,對于屬于文科的影視專業來說,亦可嘗試。
基于此,我認為高職院校影視專業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實現對人才的培養,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學校需密切聯系企業,讓學生走進企業,也讓企業進駐校園,加強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的建設;另一方面,學校需努力開發應用型教育的培養方式,重視實驗實訓課程的建設,為實現校企合作打好扎實的基礎。目前,這兩個方面的建設已經在高職院校影視專業中初見端倪。影視公司開始嘗試了與校內專業的合作,學校的專業設置也逐漸脫離純理論學習,該培養措施的成效略顯。但是,目前行業企業的合作頻率不高、區域范圍較窄,能夠得到實訓機會的學生數量有限;課程設置仍然受傳統思維的局限,并落后于行業需求。
1.校企合作的進一步完善:多方位建設影視實訓基地
通常意義上的實訓基地是有一個固定的實踐場所,該場所可以在行業企業,也可以存在于校園內部。對于有創業產業園校區的高職院校,完全可以實現影視實訓基地的部分小規模構建。也可以將校外的實訓條件和校內的實訓機遇同時創造,以校外實訓條件的創建為主導,積極配合營造校內實訓基地,校外的實訓條件包括:影視公司、電視臺及影視劇劇組。
作為制作中國電影、電視劇主力軍之一的影視公司,是吸納影視專業者最佳的資源地。一方面,影視公司需要的是動手能力強、能夠很快進入操作層面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和模式,契合了影視公司對該專業領域人才的需求。二者之間形成了恰到好處的互補關系。因此,對于開設影視專業的高職院校來說,根據本地影視公司發展的規模和狀況,與之聯合,開設相應課程,培養對口人才,實現學校和影視公司“1+1”的培養模式,是實踐影視專業校企合作的最佳方案。比如,目前中國市場上新興的數字媒體制作人才缺乏,既具有影視基礎知識,又能夠掌握數字制作技術,能完成新興媒體創作的影視專業人才鳳毛麟角,但影視公司對該類人才的需求較大,這就形成了就業缺口。就發展歷史而言,高職院校比傳統藝術高校短,因此比較容易根據影視市場變化,設置人才缺乏的課程,以滿足市場需求,配合影視公司的需要培養人才,同時促進高職院校影視專業學生就業,形成“1+1”的雙元制培養模式。但此種方案僅對北京、上海等地開設影視專業的高職院校較為有利。中國的影視劇制作公司成不均勻分布狀態,相對集中在經濟發達且有影視發展空間的大城市。這對中小城市或者是缺乏影視歷史背景、機遇潛能的大中城市培養影視高職人才相對不利。
和影視公司一樣,地方各級電視臺也需要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電視機屏幕制造技術的進步和觀眾收視口味的變化,迫使電視臺對其播出的內容進行精美的制作和包裝。更重要的是,電視臺要生存,不能僅靠購買電視劇,而必須靠以自辦欄目為主、自制影視劇為輔的方法拼搶收視率。2008年江蘇電視臺衛視頻道的自辦節目僅三個,而2010年衛視頻道的自辦欄目增至9個。欄目數量的增多,增大了對人才的需求,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相應提升。傳統影視藝術高校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缺乏敏感度,而高職院校則可以充分利用此類資源,填補空缺。但有一點無法忽視,即目前各級電視臺都趨于飽和。盡管自辦欄目增多,人才需求量變大,但電視臺內工作的流動性較強,欄目的增加和對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成比例。所以,雖然通過和地方各級電視臺的合作,可以滿足影視專業學生的實踐需求、增強該專業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對于學生個人的發展及學校影視專業的建設,都是有益的。
不難發現,影視專業對口的“企業”,除了影視公司、電視臺之外,不可忽略的即影視劇劇組。劇組實屬影視從業者的一線戰場,即使是去了影視公司、電視臺的從業者,也有可能在該公司、該電視臺投資拍片的時候,被選中進入劇組。劇組的特色在于,不論大小,五臟俱全。即都必須有導演、攝像師、燈光師、后期制作等人員,否則片子無法制作完成。無論拍攝何種題材、何方投資的影視劇,在經過廣電總局的批準、立項之后,都要成立自己的劇組,或是導演、制片人帶領自己的團隊,或是招募新人加盟。然后劇組會到相應的城市、地區進行拍攝。因此,劇組是一個很能給影視學習者、從業者鍛煉的平臺。目前,高職院校影視專業進劇組鍛煉的機會在于:影視劇劇組里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技術已被認可是影視作品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但是中國電影的技術水平和世界的差距很大,很多關鍵技術不能夠獨立完成,從而束縛了中國電影的發展。而隨著3D技術的發展、好萊塢大片的涌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中國的電影、電視劇不得不努力改造自身并提高技術水平。對應此發展前景,高職院校影視專業培養出來的技能型人才恰好符合了影視劇劇組的需求,因此,密切關注本地劇組,給學生進組提供機會,是高職院校影視專業實踐雙元制教學的另一選擇。但是,劇組具有臨時性、短期性的特征。無論是哪一個劇組,從籌建到解散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隨著影視劇的拍攝結束,劇組的工作就告一段落了。即使是做技術的工作人員,可以繼續參與后期制作,那也會在整個影視劇加工完成后,告別劇組。這種非長期、穩定的工作性質,和雙元制教學的理念并不十分吻合。然而,校方可以爭取將其吸納為教學內容的一環,以其優越的實踐環境應和學校的教學需求,充分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
對于高職院校影視專業雙元制模式的建設,校企合作不單純體現學校輸送學生去企業,更應該讓企業走進校園,所以影視專業應積極營造校內實訓機遇。前者針對的是高年級的學生,而后者則可以帶動低年級的學生。校內實訓機遇則包括了企業走進校園以及學生模擬操作崗位的訓練。其中,企業走進校園為校內實訓的關鍵環節。比如可以將某電視臺的某一欄目的某一環節引進校園,這就完成了不僅是個別學生的技能訓練,更重要的是,這種方略將會帶動一批學生的企業環境及技能操作的學習。此外,影視專業的學生本身就有相應的攝像機房、剪輯機房等實訓環境,所以企業的引進,并不會造成企業工作的停滯,反而擴大了企業工作的空間,增強效率。企業走進校園也并非不注重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就影視專業而論,引進電視臺或影視公司的某欄目,由學校提供其制作環境的一部分,包括財力、物力和人力。
2.課程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多角度開設應用型課程
與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和南京藝術學院三所院校的課程設置不同。高職院校影視專業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應以“應用型”為主,課程設置應在理論課的基礎上,增加實踐課的比例,嘗試“理論課+專業技術課”的課程結構,亦可稱之為實驗實訓課程,即以“影視職業崗位群所必需的理論基礎知識、素質與關鍵能力培養所構建的影視理論課,配合以影視企業單位就業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術知識構建的專業技術課,并以專業技術課的建設為重點,通過面向學生未來從業崗位的專項技術能力的教學訓練,使學生獲得真實就業崗位的職業體驗、工作經歷和崗位技能”。
結合實驗實訓課程建設,引導學生學習影視的積極性,以鼓勵學生參與各級比賽為出發點,鍛煉學生的影視短片制作能力。中國國內目前存在的大學生短片大賽數十余種,大學生所拍的短片即使不通過參賽的方式,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向大眾公開。這對影視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開設該專業的高職院校,應盡可能地鼓勵學生拍片,并參加各種比賽,通過和外界的對比,找出自身不足,尋求不斷進步。同時,高職院校應加強校級電視臺的建設和發展。
早在2007年,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戲劇學院、北京亞環影音制作有限公司等五大院校、九大單位就已經聯合發起成立“高校視友聯盟”,旨在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一個專業的網絡視頻互動平臺。到2009年,該平臺開設了“高校電視臺”聯盟頻道,并有40多所高校的校園電視臺落戶。此種策略不能只局限在校園里,影視的拍攝創作更多地需要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走出校園即包含了學生走出學校大門去拍攝校外風情、體驗社會,也包含積極參與各類電影節。這種方式和“高校電視臺”聯盟頻道不同的是,電影節更具有競爭力。目前國內常見主要的包含短片競賽單元的各類電影節有:北京大學生電影節(4、5月);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大賽(5月);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10、11月);全球華人非常短片創意盛典(12月)。
因此,影視專業應用型課程的建設和開發并不是單一的,而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了校內課程的完善,也包括了對社會各界短片大賽、電影節的關注,以及在校內建設的模擬工作情境。多角度結合,進一步完善,豐富應用型課程的種類,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是專業技能培養的良好舉措。電影這門藝術的獨特性就在于對技術的依賴性較強,因此,系屬文科背景的影視專業,亦有充分的理由發展校企合作。并且,在這種模式培養下,該專業的學生不僅可以面向本行業技術領域學習技能,而且迎合了市場需求,實現就業。這既實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特色,也確保了專業的培養質量。
[1]孔偉.高職影視制作專業的課程設置模式探究[J].藝術評論,2010(4):108-109.